一次偶然的機會,在南京富麗的金陵大飯店二樓大廳,許世友將軍看到掛在高墻上的《舊時燕子》一畫。當時,他如同被磁鐵吸引一樣,凝神注視,思緒萬千……
許世友
少時的許世友,家境貧寒,為求得謀生之路,在河南嵩山少林寺習武。平日,除念經練功之外,他就在寺廟遠近牧放牛羊。生活雖然清苦,卻過著“豈無牧笛與山歌”的生活,也別有一種詩意。
《舊時燕子》圖與許世友少時經歷的景象如此相似!栩栩如生的彩色畫幅中,青青的草坡上,一位童顏鶴發的長須老者,牽著一頭耕牛;牛背上幽趣稚雅地爬伏著一個小童;老者前頭,走著一個抱琴的小童;牛的背后是朱雀橋,傍側則是翠柏勁松;藍天下,繞翔著幾只輕盈的燕子。
范曾這幅畫是取材于唐代詩人劉禹錫的名詩:
“朱雀松邊野草花,烏衣瑩瑩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喜愛劉禹錫此詩的許世友將軍,如今看了此幅《舊時燕子》,立刻聯想起自己的身世,不免更為觸景生情了。
青年范曾
“許老如此惜愛拙作!”如同一切藝術品激起人們心聲共鳴的作者的心緒一樣,欣慰的暖流在范曾胸膛內奔騰。“我一定要為許老作一幅畫……”
遺憾的是,范曾因急于南下為他事奔忙,還來不及表達自己的敬意,許世友將軍就于1985年十月二十二日不幸與世長辭了。
噩耗傳來,范曾異常沉痛,當即發出一則電文給許老的親屬,表示深切的悼念,并懷著敬意以許老少時牧放少林寺側山水為題材,趕繪了一幅《牧歸圖》,追贈許世友將軍。此畫后來掛在了將軍的靈堂之中。
許世友的家屬甚為感激畫家的至誠厚意,他們與將軍一樣,都欽佩范曾的藝術才華。許夫人與兒女們商量,并報中央有關領導同志同意,決定請范曾為許世友書寫墳碑的碑文。
許世友一家合影
其實在此之前,治喪辦已經指定了要讓著名書法家武中奇為許世友題寫碑文,可是這個提議卻被田普拒絕了。她覺得,既然許世友生前很喜歡范曾的畫,倒不如讓他來為將軍書寫碑文。
隨后,中央軍委擬定的碑文,由許世友將軍的秘書專程送到范曾寓所。許老一家的親切信任,與承受如此的重托,使畫家深受感動。他覺得,他必須以最大的心力,書寫好這個碑文,用他的如橡之筆有力地表述許老的人品與個性。
在人們的心目中,不論是在戰火紛飛的戰場,還是在和平建設的國度,許世友將軍的形象是最具有個性色彩的。
毛主席與中央領導同志們討論研究過,決定所有黨中央的最高領導干部逝世后都要火化。但心直口快的許世友將軍卻當即向毛主席申述了自己想要“土葬”的想法。
毛主席與許世友
蘸江河之水,懷大地之情,化日月之光,傾注于雪白的宣紙……氣勢凌云,雄渾悲壯的碑文大字,從宛似奔馬馳騁于原野般的大筆之下,時緊時緩地流泄了出來。
……許世友同志是中國共產黨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人民解放軍卓越的軍事指揮員,是我軍的一代名將。他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南征北戰,戰功卓著;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為加強軍隊建設,保衛國防,獻出了畢生精力,作出了重大貢獻!
許世友同志永垂不朽!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
中國共產黨中央顧問委員會
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
寫罷碑文,范曾的心潮依舊如同激起的江浪,翻騰的海濤。
范曾
他又執起大筆,揮毫題下一首詩詞,敬獻給崇仰的許世友將軍:
托體青山百戰身,將軍羽化播芳馨。
當年牧放少林側,潑墨今朝有淚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