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時代,網上鋪天蓋地的都是爭論,但如果你仔細觀察一下就不難發現:我們從未學會爭論。如果說有那么多人都感慨“如今能好好對話就已經很難得”,那與其說是以前我們能而現在不能,倒不如說是因為我們還在練習這門新技能。
這當然也不令人感到意外,畢竟這原本就是中國社會所欠缺的經歷。在漫長的傳統社會里,鄉土中國所追求的是一種“必也使無訟”的和諧狀態,相信人與人的相處最舒服的就是彼此熟悉而無沖突,其最高境界甚至是無須明言的“心有靈犀一點通”。雖然任何社會都免不了爭論,但可想而知,在這樣一個社會里,爭論是不受歡迎的。
《日本權力結構之謎》一書中有一段話,完全可以一字不改地用在我們這里:“既然所有的沖突都是壞的,那么爭論和討論一般也就不會被認為是解決沖突的健康方式。日本基本上沒有學術爭論,大部分日本學者也不知道如何爭論。外國的訪問學者和知識分子幾乎總是得到贊譽,很少有人和他們爭論。這樣一來,丟臉的風險也就降到了最低程度?!?/p>
也就是說,在東亞文化里,人們通常更傾向于通過回避、遮掩、壓制、拖延的迂回方式去解決爭論,而不是通過公開化的途徑,當然也就不會為這種公開的沖突去設定規則,讓每個社會成員學會如何爭論了。
一旦出現爭論,中國人慣于讓權威來裁決,給出一錘定音的結論,由此平息紛爭。這種意識滲透到了日常思維之中,連許多普通人都很自然地帶有專斷個性——最典型的就是常有人說:“這個沒什么討論余地?!边@話的用意,無非是以下定論的方式阻止進一步討論,且不給出理由。
這一思維慣性的影響所及,國內許多領域的專業人士小圈層中,但凡遇到什么爭議,態度往往都不是利用這個機會公開解釋說明一下,以便讓更多公眾可以了解自己的領域(“終于有人關注到我們這個小圈子了”),而是要么不理,要么就來一句“這是專業領域,有自己的規則,你不懂最好別多說話”。
更多的人,還談不上以這種精英主義的姿態拒絕對話,而是本能地捍衛自己的信念。在網上激烈對立的一些議題上,高贊評論往往都是在以一種拒絕質疑的姿態輸出觀點,所以那句“不接受任何反駁”才如此盛行。
這乍看很爽,但其實是一場“聾子的對話”,因為盡管一片眾聲喧嘩,但每個人都在不停地大聲說出自己的觀點而拒絕傾聽(尤其是不同意見),所以毛姆才說:“成年人的高級自律,是努力克制自己的反駁欲,學會贊美與閉嘴?!比欢@而易見,這種“高級自律”在我們這里并不常見。
不僅如此,還有太多人以各種理由阻止他人表達,這進一步強化了這個社會自我禁抑的傾向,并且常常是出自一種面對多元聲音的不適感,那基于深厚的一元價值觀——“只有絕對正確的唯一聲音才能存在”。
在現實中,我們可能都遇到過這樣的人,他們不讓人說話,其實只是覺得你的想法和他們自己的不一樣,其基本邏輯隱含著四個前提:
前提一,有絕對正確的想法;
前提二,不同的想法不可能都正確,因而真理具有唯一性;
前提三,我的想法恰好是在正確的一方;
前提四,應該有人管管乃至消滅其他不正確的想法。
在這種情況下,爭論實際上是不可能的,因為人們首先就不承認可以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平等探討,而相信與自己有所不同的觀點都是錯誤的異端。
耐人尋味的是,在公共討論中,經常會看到各方都使用相同的話語:“你這人怎么不講道理?”恐怕連說話者自己都沒有意識到,“講道理”至少有兩種含義,一種基于一元價值觀,認定“只有你講的是和我一樣的道理,我才承認你在講道理”;另一種則在多元價值觀的基礎上承認:講道理是一個討論、妥協的過程,誰不遵守規則,誰就是“不講道理”。
有一位讀者曾給我留言說:“維舟老師一直不刪留言,這給大家創造了一個相對寬松開放、可以多元并存的討論空間,但即使如此,碰到一些分歧大的話題,也依然無法產生良性互動,感覺人與人已經根據立場和觀點劃分好了陣營,剩下的只有廝殺,這一點讓我對良性互動的可能性感覺有點絕望?!?/p>
良性互動未必是指有禮貌,而是強調不逾越權利邊界,否則試看各國議會的爭斗,要多激烈有多激烈,互不相讓,但前提都是不能違法侵犯他人權利。更重要的是,爭論者理應認識到,沒有誰全知全能,不同意見的雙方,權利是對等的,都可以自由表達主張而不應被求全責備。
現在的問題是:當雙方觀點不一致甚至對立的時候,要如何來區分,對方究竟是在“求全責備”還是“合理表達不同的主張”呢?雙方應該如何處理才能達成良性的互動呢?
我想,這最好還是回到“對事不對人”:事實和觀點的分歧,可加以辯駁、討論,但如果是對人的苛責,這就難以進行下去了?!扒笕焸洹笔恰皩θ瞬粚κ隆钡?,那確實沒人能做到,正因此,我們不能忘記,在爭論中必須時刻聚焦于“事”本身,在技術層面討論問題,這樣才能深化認知。
無論是爭論還是討論,都要互動,那么參與的雙方就要有一種好奇的開放心態——對事物本身的好奇心,想多多理解,然而,我們社會中恰恰有太多人只關心如何在爭論中壓倒對方。
要學會爭論之所以是一個漫長艱難的過程,原因也在這里:那并不是一個孤立的現象,背后牽涉到一系列的價值理念變動,實際上與中國人脫胎換骨蛻變為現代人的過程同步。表達清楚自己的觀點,也捍衛他人表達的權利,讓異議和分歧得到充分尊重,學會妥協并達成共識,這才是一個現代人應該具備的素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