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東南野戰軍,由毛主席決定組建
1947年7月至9月,遵照軍委“將戰爭引向國民黨區域”的戰略方針,中國人民解放軍晉冀魯豫野戰軍劉(伯承)鄧(小平)大軍躍進大別山,陳(賡)謝(富治)集團挺進豫西,華東野戰軍陳(毅)粟(裕)大軍(即外線兵團)進軍豫皖蘇邊區,三路大軍在中原戰場打開了新局面,標志著解放戰爭從戰略防御階段轉入了戰略進攻階段,迫使國民黨軍在戰略上陷入了被動局面。
蔣介石為了擺脫困境,采取堅守東北、力爭華北,集中力量加強中原防御的戰略部署,集中34個整編師79個旅的兵力于中原地區,重點是圍攻大別山,企圖阻止劉鄧大軍建立大別山根據地,同時強化長江防線,防止解放軍南渡或西進,從而確保其核心統治區域南京和武漢的安全。
面對國民黨軍集中兵力于中原的部署,解放軍下一步該怎么辦?這是軍委在戰略指揮上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經過慎重考慮,軍委決定繼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之后,遂行第二個戰略躍進,繼續發展戰略進攻和勝利。為此組建東南野戰軍,由陳毅任司令員兼政委,粟裕任副司令員,鄧子恢任副政委;由華東野戰軍第1、4、6縱隊組成東南野戰軍第一兵團,粟裕兼任司令員兼政委;由第3、8、10縱隊組成東南野戰軍第三兵團。并成立黨的東南分局,由粟裕任書記。
1948年1月27日,中央軍委致電粟裕,指示他率領東南野戰軍第一兵團渡過長江南進,到湖南、江西、福建、浙江諸省執行機動作戰任務,以迫使敵人改變戰略部署,吸引敵人20至30個旅回防江南。計劃在湖北宜昌至監利之間的幾個地段渡江進入湘西,或從洪湖、沔陽地區渡江進入鄂南,先在湖南和江西兩省周旋半年至一年之久,沿途兜圈子,休息多于作戰,以躍進方式分幾個階段到達閩浙贛邊,使敵人防不勝防,疲于奔命,處于被動應付的地位。渡江的時間,可以選擇在2月或5月或秋季。最后,軍委要粟裕“熟籌見復”。
粟裕到電報后,意識到軍委這一重大戰路決策,是要把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深遠的大后方,以配合中原解放軍發展戰路進攻。這一戰略計劃的實現,將對中原、華東戰場,乃至整個解放戰爭全局會有重要影響。他遵令率領3個縱隊于3月16日到達河南濮陽地區進行休整,厲兵秣馬,準備南渡長江執行軍委部署的戰略計劃。
在濮陽休整期間,部隊集中精力實施南渡的準備工作。建制上重新進行了編組,開展了新式整軍運動,進行了以水網稻田地區作戰和城市攻堅、巷戰為主要內容的軍事訓練。上級還為一兵團調集了大批地方干 部和民工,準備了部隊在新區使用的銀元,印制了“東南流通券”等。計劃南下后由金明協助粟裕做地方工作,由駱耕漠做財經工作。這可以說是“萬事俱備,只待渡江”了。
但是粟裕作為卓越的戰區指揮員,從來不是機械地執行上級命令,而是放眼戰略全局,善于從實際情況出發,進行獨立思考,及時向軍委提出契合實際的戰略建議。他通過對當前中原戰場和全國戰局形勢的發展,以及擬到新區的軍事、經濟、政治等情況的分析之后,得出了自己的如下判斷。
率3個縱隊渡江南進,加上地方干部約10萬人,轉戰數省,行程上萬公里,敵人會圍追堵截,我軍無后方保障,轉戰途中可能減員二分之一,所剩下的部隊難以對敵人形成大的威脅,估計調動不了敵人在中原戰場上的4個主力軍(整編師)回防江南。如果把渡江南進的代價用于中原戰場,則可能殲敵3到5個師。
從戰略角度來看運用兵力問題,若集中中原野戰軍4個主力縱隊,華野6個主:力縱隊,加上地方武裝,有能力在廣闊中原戰場上打大規模的殲滅戰。若率3個縱隊渡江南進,又調動不走敵在中原的4個主力軍(整編師),則增加了我軍在中原戰場打大殲滅戰的困難。率3個縱隊渡江南進,不如留在江北殲敵有利。
從戰略全局出發,粟裕以對歷史高度負責的精神,消除了“會不會干擾統帥部的決心”的顧慮,于4月18日致電軍委,闡述了上述分析和設想,提出暫不率3個縱隊渡江南進,集中中原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主力,爭取在中原黃淮地區打幾個大規模的殲滅戰的建議。同時,還建議向長江南北派出幾個旅、團為單位的游擊部隊,配合、策應中原打大仗的行動。在陳述了自己的建議之后,粟裕在電話最后特別聲明:“我們對南渡準備仍積極進行,絕不松懈。”
毛主席對于粟裕的這封電報非常重視,于4月21日復電,請陳毅、粟裕到中央工委開會,“商量行動問題”。4月30日,陳毅和粟裕趕到中央駐地河北省阜平縣城南莊,參加了書記處擴大會議。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任弼時“五大書記”一起聽取了粟裕的匯報。粟裕著重匯報了3個縱隊暫不渡江南進、集中兵力在中原黃淮地區大量殲敵的方案,詳細說明了提出這個方案的依據。毛澤東等中央領導肯定了粟裕的匯報,當即研究決定,在既定戰略方針不變的前提下,同意華東野戰軍3個縱隊暫緩渡江南進,留在中原黃淮地區大量殲敵。這一重大的戰略決策,構成了以后淮海戰役設想的最初藍圖。
粟裕在軍委采納他暫不過江的建議之后,為貫徹毛主席5月5日關于在黃淮地區打大仗的指示,于6月27日至7月6日指揮20萬大軍遂行了豫東戰役。這一仗,共殲敵9萬余人,是華東野戰軍主力轉入外線作戰之后進行的第一個打殲滅戰,改變了中原和華東的戰略態勢,使國民黨軍喪失了在中原和華東戰場主動發起戰役性進攻的能力,同時動搖了其據守戰略要點的信心,是解放戰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改變以3個縱隊渡江南進的重大戰略行動部署,關鍵在于粟裕實事求是,大膽進言;同時也體現了毛主席虛懷納諫,從善如流。這就把高度的集中統一和充分發揮戰區指揮員的主觀能動性最好地結合了起來,堪稱決策科學化和民主化的典范,這是人民解放軍得以克敵制勝的一個重要原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