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個決策的選擇可以看出蔣介石比杜聿明高多了
淮海戰役打響后不久,由于劉峙應對失當造成黃百韜被圍。所以蔣介石便把杜聿明調來給劉峙當副手具體負責軍事指揮。杜聿明到任后提出了一個和國防部相左的計劃。杜認為,解放軍中野,華野匯合后,在作戰中猶如一支鐵鉗的兩個鉗頭,開合自如相得益彰,為了破解這種兩面作戰的不利局面,他建議以邱清泉,孫元良兵團匯合華中靠過來黃維的十二兵團,共十六個軍首先向西擊破中野劉伯承部,然后在回援黃百韜以圖一舉扭轉徐蚌戰場的被動局面。
在大決戰電影里,杜聿明提出這個方案后,立刻得到有邱瘋子之稱的邱清泉的贊同,但是劉峙,李彌等人均不認可,認為太過冒險,最后不了了之還是按照蔣介石許可的國防部擬定的方案執行救援計劃。一般而言,都是認為杜聿明的這個計劃有出奇之處若采用或許可以扭轉戰局亦未可知。若是從雙方各方面條件完全平等的軍事角度下看,這個當然是對的。
但是若是仔細分析那個時間段國共兩黨兩軍的整個態勢局面就可知,其實就這么簡單呆板的救援其實才是唯一的上策。為什么呢?我們以前多次提到過,自從紅軍出現以來,蔣介石對紅軍用兵作戰,凡是打運動戰的,幾乎沒有贏過。
面對毛澤東這種五千年一出的軍事奇才,加上其手下一干將領也都是不世出的軍事能人,在經歷了多次絕對優勢條件下的慘敗后,蔣介石放棄了任何取巧求勝的方法,改為以碉堡集群推進慢慢壓縮,面對各種戰機全然不顧,最后分割消滅紅軍根據地這種笨拙的手法來圍剿紅軍。從這種軍事策略的選擇可以看出,蔣介石內心已經看清和承認了自己和自己手下一干將領在軍事謀略上遠不是毛澤東等一干人的對手。
若是說在對蔣作戰中取勝還是有很多情報戰的因素的話,那么在對日作戰這種民族戰爭里,要想取得戰略性的情報基本不可能。但是八路軍就僅僅憑著才四萬人的軍隊,在八年抗戰中硬是在日軍后方開辟了一片片的根據地,憑著一次次的勝利把部隊擴充到了上百萬。而日軍那里呢,在一次次的掃蕩失敗后,最后也同樣采取了碉堡群封鎖圍剿這種笨拙的辦法。同樣的,其實也是通過這種方式承認了自己玩軍事謀略不是對方的對手。
這里對此下個定義,如老子道德經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凡是能夠看清自己指揮能力不是中共一干人的對手而采取這種手法的,也不失為一個智者,對于打不過毛澤東誰都不需要臉紅慚愧。三國演義里司馬懿明白自己玩軍事謀略不是諸葛亮的對手,他就是堅守不出,諸葛亮還不是被他耗死了。以拙勝巧,憑的就是魏國的遠遠強于蜀國的實力。這里引用演義的例子不是很好,但是道理就是這個道理。-----這里補充一點諸葛亮他可以玩死,碰到毛澤東的話,估計還是要玩完。
回到淮海,若是按照杜聿明的方法出戰,那么對劉伯承部撲空是肯定的。軍事情報早就單向透明化了,就算你當時不知道,虧吃了這么多也應該警醒了。
那么你看黃維往徐蚌戰場增援過來時,一路上過了那么多河流,跑了那么多被挖爛的道路,受了那么多阻擊,你現在全軍出動撲過來,劉伯承肯定又會帶上你上下左右的來回跑上幾趟。那么容易被抓住,劉伯承早就不存在了。你說我不深遠出擊,不遠離徐州。那你把邱李兵團調回來干什么,不是浪費時間嗎,黃兵團那里時間就是生命。
你若尾隨追擊,那么在中野的豫皖蘇根據地里估計有得你跑的,然后各種不經意間稍微哪個部隊露出破綻就會被吃掉,華野那邊沒有了打援的壓力可以從容部署攻擊,可以大大減少傷亡。若是黃百韜滅亡時杜集團還在遠離徐州的某個位置的話,這個時間估計杜聿明很難拿捏,因為主動權在攻擊方那里,戰爭進程的時間性不會是線性化的。杜稍微拿捏不準,徐州就會被迅速攻占。那么杜的三個兵團就會成為無后方的孤軍。邱清泉兵團和黃維兵團最后的死法可能會和廖耀湘一樣,在運動中被撲上來的華野和中野消滅。哪里像后來還可以硬扛上那么久。
而宿縣,因為有著極其堅固的防御工事和糧食彈藥儲備,華野留上一個縱隊估計就可以堅守,留上兩個可以笑看進攻從容防御。頂到黃兵團覆滅,其防御壓力至少要比華野的野外打援集團小得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