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徽是一個國家的標志,國徽是以簡明、富有寓意的圖案,顯示國家特征和國與國之間相互區別的一種徽標。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徽,是由國旗、天安門、齒輪、谷穗為主要元素構成的一個圓形徽標,是新中國的鮮明標志,那么中國的國徽是怎么誕生的呢。
早在1949年7月15日就發布了《征求國旗國徽圖案及國歌辭譜啟事》,對國徽設計提出的具體要求是:(甲)中國特色;(乙)政權特色;(丙)形式需莊嚴富麗。社會各界紛紛投稿,但在所征集的來稿中,有關國徽的最少:設計稿112件、圖案900件。
但是此時征集的國徽,大部分都是部分是意見式的略圖,都沒有精細的圖案,關于國徽,投稿者都誤為國標,因此,所有投稿者都繪有與國旗一樣之國標為國徽,真正符合國徽標準的還沒有。
在1949年9月25日,各方代表參見的豐澤園座談會。對于國徽與會者意見很不統一。毛主席聽著大家發言,感到一時拿出國徽方案很困難,為慎重起見,考慮往后拖一拖。
于是決定馬敘倫、沈雁冰領導的原第六小組成員組成國徽組和國徽審查小組,繼續承擔擬制任務。并邀請清華大學營建學系梁思成、林徽因、莫宗江等組成的設計小組和中央美術學院張仃、張光宇等組成的設計小組,負責國徽的設計工作。
國徽沒能設計出來,在開國大典上懸掛,不能不說是一件憾事。
不久,全國政協第一屆委員會決定邀請清華大學營建系的梁思成和中央美術學院的張仃分別帶領一個設計組開展國徽設計競賽。著名建筑學家、清華大學營建系主任梁思成擔任清華大學設計組組長。他帶領的國徽設計組主要是由清華大學營建系的林徽因、莫宗江、李宗津、朱暢中、羅哲文等一批建筑學家和教師組成。
著名美術家張仃,開國大典前曾調到中南海總務處任藝術顧問,和梁思成一起負責了第一屆全國政協會議的會場、開國大典的天安門城樓等場地的美術設計工作。當時全國政協會議的會徽就是他設計的。開國大典后,張仃到中央美術學院實用美術系任系主任和教授。他帶領的國徽設計組主要由張光宇、周令釗等幾位美術家和美術教師組成。
張仃帶領中央美術學院設計的國徽
設計含義
工人階級(經過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像一個太陽一樣,在東方升起。 這一有五千年悠久歷史與文化的偉大古國,在共產主義的光芒照射之下,獲得了解放。 這一歷史性的變革,為我們偉大祖國創設了富強康樂的先決條件;而且也給予東方所有遭受帝國主義侵略和迫害的國家人民增強了信心,指明了方向。中國的解放,是全世界(特別是東方)各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光明和希望。
紋樣含義詳解
(一)齒輪,嘉禾的結合,代表工農聯盟。
(1)齒輪露出部分在上方,表現工人階級居于領導地位。露出五個齒,代表“紅五月”(五一國際勞動節和五四青年節都發生在五月,所以說紅色的五月)。青色,表示鋼鐵。
(2)以稻麥代表農。稻麥是我國人民主要食糧,(北方人多食麥,南方人多食稻。)根據地球的方向——上北下南,將麥穗置于上方,稻穗置于下方。
(3)嘉禾之下部,以紅帶束起,象征著全國人民緊密地團結,并象征著國家富強,康樂。紅帶上以莊嚴正楷的宋字,寫出國家名稱。
(二)襯景及五角紅星,代表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共產黨的領導,及共產主義的光芒普照全球。
(1)五角金星放置在最中心地位,整個圖案看起來,是團結在共產黨的周圍。
(2)地球的光芒,象征東方的黎明。光芒共三十一道,代表我國三十一個行政省和自治區。(省和自治區如有增加,光芒亦隨之增加)。
(三)地球上面將我國版圖顯露出來,表現了我國特征——地域遼闊廣大。
(1)我國版圖的位置,和經緯線的關系,指明了我國的地理環境。
(2)我國版圖用紅色,代表解放了的新中國。
(3)除我國外,在地圖顯露部分,尚看得出日本、朝鮮、菲律賓、印度、緬甸、泰國、越南……等國。烘托出中國革命的勝利,在東方所起的偉大作用。
梁思成、林徽因帶領清華大學設計的國徽
擬制國徽圖案說明
擬制國徽圖案以一個璧(或瑗)為主體:以國名、五星、齒輪、嘉禾為主要題材;以紅綬穿瑗的結襯托而成圖案的整體。也可以說,上部的璧及璧上的文字,中心的金星齒輪,組織略成漢鏡的樣式,旁用嘉禾環抱,下面以紅色組綬穿瑗為結束。顏色用金、玉、紅三色。
璧是我國古代最隆重的禮器。
《周禮》:“以蒼璧禮天”。《說文》:“瑗,大孔璧也。”這個璧是大孔的,所以也可以說是一個瑗。《荀子·大略篇》說:“召人以瑗”,瑗召全國人民,象征統一。璧或瑗都是玉制的,玉性溫和,象征和平。璧上淺雕卷草花紋為地,是采用唐代卷草的樣式。
唐代卷草的樣式
國名字體用漢八分書,金色。
大小五顆金星是采用國旗上的五星,金色齒輪代表工,金色嘉禾代表農。這三種文化都是中國傳統藝術里所未有的。不過漢鏡中有U形的弧紋,與齒紋略似,所以作為齒輪,用在相同的地位上。漢鏡中心常有四瓣的鈕,本圖案則作成五角的大星;漢鏡上常用小粒的“乳”,小五角星也是“乳”的變形。
漢鏡
全部作成鏡形,以象征光明。嘉禾抱著璧的兩側,綴以紅綬。紅色象征革命。紅綬穿過小瑗的孔成一個結,象征革命人民的大團結。紅綬和綬結所采用的褶皺樣式是南北朝造象上所常見的風格,不是西洋系統的緞帶結之類。在圖案里盡量地采用了中國數千年藝術的傳統,以表現我們的民族文化;同時努力將象征新民主主義中國政權的新主題配合,求其由古代傳統的基礎上發展出新的圖案;顏色僅用金、玉、紅三色;目的在求其形成一個莊嚴重典雅而不浮夸不艷俗的圖案,以表示中國新舊文化之繼續與調和。
1950年6月10日,第一屆全國政協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對這幾個方案進行了討論,決定采用天安門城樓圖案。
6月11日,國徽小組會議討論了前一天政協對國徽采用天安門圖案的決定,梁思成在會上表達了反對意見,
但有意見認為天安門代表五四運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故會議原則上通過天安門圖案。當日晚上,周總理邀約梁思成,并做了說服工作,讓梁于清華大學組織教師,要求國徽圖案中必須有天安門。
中央美術學院的方案中,天安門是透視圖,紅墻綠瓦,大圓柱,前面是金水橋、鮮花,上面是藍天;
清華大學的方案是把天安門畫成正立面圖,五星紅旗作為天空背景,在圖案的色彩上決定采用紅色和金色。
6月15日晚,全委會第二次會議國徽組第一次會議上,清華大學和中央美院提交了設計稿。
中央美院提交的《國徽應征圖案設計含義》對其說明如下:
一、紅色齒輪、金色嘉禾、象征工農聯盟。齒輪上方,置五角金星,象征工人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二、齒輪嘉禾下方結以紅帶,像征全國人民大團結,國家富強康樂。
三、天安門——富有革命歷史意義的代表性建筑物,是我五千年文化,偉大、堅強、英雄祖國的象征。
會議最終選定了清華大學方案,并建議將梁思成設計的國徽第一式與第三式合并,用第一式的外圈,用第三式的內容。會后,清華大學設計組用了兩天時間把兩個方案合并成一個新方案,送交國徽組審查。
1950年6月17日,梁思成、林徽因帶領的清華大學營建學系國徽設計小組提交了第三輪設計方案,將金色五星、天安門作為主體圖案,選擇紅、黃兩色為國徽的基本色彩。同時提交了最后一份國徽設計說明書。
他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設計說明書》中寫道:
圖案內以國旗上的金色五星和天安門為主要內容。五星象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與全國人民的大團結;天安門象征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五四運動的發源地,與在此宣告誕生的新中國。以革命的紅色作為天空,象征無數先烈的流血犧牲。底下正中為一個完整的齒輪,兩旁飾以稻麥,象征以工人階級為領導、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以通過齒輪中心的大紅絲結象征全國人民空前鞏固團結在中國工人階級的周圍。就這樣,以五種簡單實物的形象,借紅色絲結的聯系,組成一個新中國的國徽。
1950年6月20日,第一屆全國政協第二次會議,毛主席宣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
1950年6月20日,第一屆全國政協國徽審議會議對兩設計組提供的候選方案進行審議,多數代表贊同清華大學小組的設計,并決定以該方案為基礎制成國徽。清華大學設計組后將此方案放大,提交第一屆全國政協第二次會議審議。
1950年6月23日,第一屆全國政協第二次會議通過決議,同意國徽審查組報送的清華大學設計組國徽方案。
1950年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八次會議通過了政協一屆二次會議提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圖案及對設計圖案的說明》。通過的國徽圖案具有以下特點:(1)形式和色彩莊嚴而富麗。(2)以國旗和天安門為主要內容,國旗既可以表示革命和工人階級領導的政權的意義,也可以省寫國名。天安門則象征“五四運動”以來人民的政治斗爭和在此宣告誕生的新中國,具有“中國特征”。(3)以齒輪和谷穗象征工農,齒輪谷穗并用,也寓地廣物博之意,以綬帶緊結齒輪和谷穗象征工農聯盟。
我國第一枚國徽模型是一枚石膏國徽模型,出于清華大學營建系高莊之手。高莊曾參加了國徽的設計工作,他在工藝美術方面造詣很深,木刻和素描很有功力,深得美術大師徐悲鴻的贊賞。在國徽模型的制作過程中,高莊反復構思,精心比較,在保持整體布局的基礎上,創造性地發揮了藝術家的聰明才智。如:他把谷穗改成分行并列向上,并賦予剛柔相濟的不同性格,象征我國各民族的團結共存,象征中華民族的蒸蒸日上;紅綬帶改成有規律的穿插,與天安門城墻相呼應,給人以堅強、安定的印象。經高莊的修改,國徽模型的整體和局部更加和諧統一,體現了更崇高的民族氣魄和時代精神。經過一個多月的探索、試做、反復修改,高莊終于將模型塑造成功。
1950年8月18日,在國徽審查組召開的專家討論會上,一致通過了國徽石膏模型。
1950年9月30日,新中國成立1周年慶典的前一天,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枚木質國徽被懸掛到了天安門城樓上,這是天安門城樓上懸掛的第一枚國徽。從這年的國慶節開始,天安門城樓上高高地懸掛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面對莊嚴的國徽,每個中華兒女的心頭都會涌起一種圣潔的感情,無不為我們偉大的祖國感到驕傲和自豪。
在天安門城樓上懸掛的第一枚國徽為什么用木質的呢?這是因為,國徽的石膏模型獲得批準時已是1950年8月中下旬,離國慶1周年的日子僅剩下1個多月的時間,在當時的技術設備條件下,要趕制一枚金屬國徽,從模具制作到材料合成,工序繁多,工藝復雜,需要一定的周期,時間已經來不及了,所以,只好趕制了一枚木質的國徽。
木制國徽做好后,如何掛到天安門城樓重檐之間,在當時的條件下也是一件相當有難度的事情。中央美術學院的張仃教授接下了這個艱巨任務。他帶領工藝美術社的同志們在天安門前搭起腳手架,經過一番努力,終于在1950年國慶節的前一天,把新中國第一枚國徽掛到了天安門城樓上。
半年之后,沈陽第一機床廠鑄造的第一枚直徑為1000毫米的銅鋁合金的國徽,在1951年“五一國際勞動節”前夕,懸掛在天安門城樓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徽歷經一年零三個月的設計和討論終于誕生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