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諾貝爾獎的獲得真的公平嗎?
被譽為所有獎項中,有著崇高科學研究地位的諾貝爾獎,一直都在標榜著對人類文明,乃至社會文明進步都有著重要作用。
但就是這么重要的國際性獎項,最近幾年卻越來越多的引發人們的質疑,認為諾獎如今的評選,存在著很多政治因素在里面,這里面從一些國家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就可以看出。
就比如在現如今經濟實力和科研實力位居世界前列的中美日三國中,美國足足有409人,作為亞洲國家的日本甚至有28人,可中國的諾貝爾獎獲得人數,卻令很多人感到意外……
諾貝爾獎獲得者最多的國家
諾貝爾獎本是一個,由瑞典化學家諾貝爾所創立的一種權威獎項,想要通過設立獎項,而讓物理、化學、生物以及醫學和文學等領域,為世界人們篩選出更為優秀而又杰出的貢獻者。
在這個獎項的設立之初,也就是為了紀念并鼓勵全球,擁有更多能在科學或是人文領域深耕貢獻的優秀人才,而隨著獎項的不斷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
不可否認的是,諾貝爾獎項確實讓人類的發現和發明,有了更加能被認證認可的機會,作為如此重要的世界獎項,一直有著科技霸主地位的美國,自然就不遑多讓的成為獲獎“霸主”。
在諾貝爾獎項之中,擁有最多獎項得主的國家就是美國,從1901年-2023年的時間里,諾貝爾獎得主共有965人,其中占到約42.4%的幾乎都在美國。
在有關數據中可以看出,美國作為諾貝爾獎獲得者的霸主,數量就已經達到了409人獲獎,而剩下的部分,也會多分布在英、德、法等國家之中。
而美國也因為拿獎的驚人數量,以及所取得的眾多驚人的科技成就,使得美國在短短幾十年中,成為了科技實力領先的存在,甚至直到今年,依舊還有科學家在其擅長領域獲獎。
2024年也更像是,人工智能方面的發展之年,隨著AI產業的不斷發展,改變人類生活是一方面,而另一方面也則是在這個行業中,賺到了以往所沒有的收益回報。
甚至就連每年一列的富豪榜單,那也都被網絡AI行業所席卷,美國獲得諾貝爾最高榮譽的美國人中,就有被外界稱為是,當代人工智能“教父”的霍普菲爾德。
經由這位“教父”所開發的研究技術,也是意圖要用人工智能,改變人類社會生活,因為智能發展,可以讓具有媲美工業革命體力的機器,實現可能在智力與體力上超越人類。
快速發展起來的人工智能,也憑借新技術在一些領域方面,帶給人類更大的利益,這也讓美國在成為技術發展先驅的同時,吸引到了更多的國際優秀人才。
在擁有了全球數量眾多的人才,想要發展科研也就變得更加容易,所以在對其他國家形成技術壁壘的同時,也讓一些人才想要繼續研究,就要接受美國的一個“福利”政策。
被留下的人才創造科學奇跡,那也是早晚的事兒,所以美國在科學研究方面,也一直都具有較多領域的領先優勢,成為了世界上,目前是擁有最多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國家。
“亞洲之光”——日本
日本雖然國土面積小,人也長得普遍矮小,但卻總是想要做到“老大”的位置,除了認可美國,仿若其他國家都不被其在眼里,而早年的日本,也可能確實有點兒說大話的底氣。
自2001年以來的日本,幾乎開始了每年都要在自然科學領域,拿一個諾貝爾獎回去,雖然人數比不上美國,但在2019年后的日本,人數卻超過了英法德等國家,位居世界第二。
而日本早在1949年,就已經獲得了其第一個諾貝爾物理學獎,直到進入了21世紀,日本也就迎來了“諾獎熱潮”,從基礎科學到應用工程,日本的研究實力也是日趨雄厚。
獲獎領域很是廣泛的日本,尤其是在基本粒子研究方面,也讓日本的研究人員,獲得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評價,那諾貝爾獎自然也是手到擒來的,讓日本漸漸走進了大眾視野。
在2023年年底所公布的,有關日本諾貝爾獎得主信息中,有28名諾貝爾獎獲得者,是日本的本國國籍,而還有1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則是日裔美籍的人所得。
而在物理、化學、生理學以及醫學、文學等領域,都能看到日本獲獎的影子,在化學方面擁有諸多成就的日本,也還有多名研究人員,是諾貝爾獎項的獲獎候選人。
1995-1997年的科學論文,就已經處在僅次于美國的水平,但隨著越來越深刻的研究發展,反而科學相關論文發表數量,卻出現了逐年下滑,再看這方面被中國實現了逆轉。
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也就讓日本大力投入科學研究的同時,也需要面臨財政困難以及人口減少的問題等,使得日本聘用制年齡在25-45歲的研究人員,很難產出短期研究成果。
研究人員的減少等問題,讓日本再也沒有了之前的“諾獎熱潮”,沖擊諾貝爾獎的人少了,成果也就漸漸不那么突出了,雖然諾貝爾獎的得主數量依舊較多,但卻沒了以往的科技能力。
后來的日本,則開始在特殊的獲獎路上越走越遠,像是2024年的“搞笑諾貝爾獎”,雖然是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頒發,但研究的內容,卻也是有點兒離奇又有些奇葩了。
像是研究哺乳動物,是否可以通過肛門進行呼吸,的,所謂“腸換氣法”等,目的雖然為了研究重癥呼吸衰竭患者而發,不過那研究過程及設想試驗,卻還是有點兒容易令人發笑的。
憑借好奇心驅使,讓“搞笑”諾貝爾獎,成為了時下能夠滿足人們好奇心與探索欲的,一種有點兒另類的科學研究內容,而后來日本的科技水平,也處在缺少尖端科研人才及成果中。
中國諾貝爾獎得主實至名歸
在西方媒體的眼中,具有權威榮譽的諾貝爾獎項,是存在“性別鴻溝”的,尤其是其中的女性獲獎者,數量大都處于少數,然而女性為科學社會的進步力量,卻也是非常巨大的。
為社會進步的各領域女性,就像1903年的居里夫婦,所研究出的輻射現象成果,也讓瑪麗·居里成為了歷史上,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
而在每屆諾貝爾獎獲得者中,也會存在女性獲獎者數量遠低于男性,直到2009年的五位女性獲獎,雖沒有超越男性獲獎者人數,但卻也意味著女性科研工作者,成果也在不斷被認可。
中國也有一位女性,成為了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是中國的榮耀也是女性力量的體現,2015年榮獲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屠呦呦,是令人驕傲的華人科學家。
能夠憑借自己的研究力量,發現并是演出治療瘧疾的療法,從而榮獲諾貝爾獎那也絕對的實至名歸,作為不屬于申報獎,而隸屬推薦獎的諾貝爾獎,能夠獲得榮譽值得全國人民贊賞。
在化學、物理方面具有優勢的西方科研人員中,能夠脫穎而出的屠呦呦是偉大的存在,而還有廣泛為人們所熟知的,在文學領域有著謠言成績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
同樣也是通過其手中的筆桿子,讓現實與幻想,在特定的歷史社會背景下,描繪出了復雜情感的優秀文學作者,也是中國的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
中國的諾貝爾獎得主數量雖然不多,但卻都是靠著真才實學,以及毋庸置疑的實力受到國際認可,而還有一些華人優秀研究人員,也在其各自領域發光發熱。
丁肇中這位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也是中國科學院法學的名譽教授,祖籍山東卻因為研究需要,成為美國國籍華裔之一,因發現一種基本粒子,在1976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生于中國臺灣新竹的李遠哲,1974年加入了美國國籍,而他也為了深耕科研,在1979年成為美國科學院院士,并于1986年成為諾貝爾化學獎的得主。
但后來的李遠哲卻在1994年,義無反顧的放棄美國國籍又回到臺灣,雖然獲獎之時的他,還是美國國籍,但他回家后的研究成績,讓他成了第一位,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中國臺灣人。
1948年出生在美國的朱棣文,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卻在1998年當選為中科院外籍院士后,還依然能夠于2008年奧巴馬任期,出任美國能源部長。
還有河南平頂山人崔琦,1957年從型鋼培正中學畢業后,就在次年怨婦美國深造,在1982年擔任普林斯頓大學,電子工程系任教授的同時,在1984年取得了濃縮物質物理巴克利獎。
憑借不服輸又勇于探索的精神,于1998年解釋了,有關電子量子流體的特殊現象,也是再次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雖然是美籍華人,卻也為科研做出過不少的貢獻。
還有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的堂侄錢永健,在2008年時經過熒光蛋白研究成果,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同樣是美籍華裔的還有李政道,任哥倫比亞大學的全校級教授。
與國人們很熟悉的楊振寧,都在屋理領域有著不菲的成績,兩人在發現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理論后,也在當時的物理研究界引起過不小的震動。
不過兩人195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時,代表的還都是美國的榮譽,最后還有華裔物理學家高坤,是英美和中國香港多重身份的一位“光纖之父”,是光纖通訊的有力助推者。
結語
雖然中國擁有不少優秀的科學家,但卻也僅有兩名是處在中國籍的,優秀科研人員,雖然數量上可能還不及美日,但并不代表研究實力不行,反而可能是受到一些方面因素的影響。
而在最新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是韓國作家韓江的消息下面,也能看到還有優秀的中國作家,也在蓄力代發的等待世界的認可,不是中國實力不行,只是缺少了那么點兒運氣與再創新。
本土的華人雖然獲獎較為艱難,但卻也是一種磨礪的機會,在外界給予中國研究人員巨大壓力的同時,中國所創造出來的東西,卻也會愈發的成為世界各國,想都不敢想的存在。
就像一些國家,還停留在中國實力尚可的印象中時,中國一發洲際彈道導彈,高速遠途精準定位落點的成績,讓世界按下了靜音鍵,而中國可能,也并不那么在意諾貝爾獎花落誰手。
金融界——《1901-2023年全球諾貝爾獎人數國家分布》2024-07-03
新京報官微——《兩名科學家分享2024諾貝爾物理學獎,其中一位是“AI教父”》2024-10-09
大眾日報——《超越英法德,日本獲諾貝爾獎人數已居世界第二》2019-10-10
赴日人才網——《日本諾貝爾獎獲得者人數和名單》2024-01-29
齊魯壹點——《透視東瀛|連續18年獲“搞笑諾貝爾獎”,但日本人已意識到危機》2024-10-05
參考消息——《西媒:諾貝爾獎存在“性別鴻溝”》2023-10-19
南方新聞——《午間讀|細數歷年諾貝爾獎華人獲得者》2015-10-22
中國日報網——《本土華人為何難獲諾貝爾獎》——2007-10-2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