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始正式話題之前給大家推薦一部美劇《捫心問診》,這是我的心理學老師給我們推薦的。
想要從事心理咨詢的人去學習咨詢技術的應用和從幾個不同方向的咨詢案例中去思考咨詢的本質。
而非專業人員可以通過這部劇集學到很多,比如婚姻情感的處理、婚外情的處理、青春期子女問題的來源和應對等等。
事實上,每個成年人出現的心理問題都可能要追溯到他遙遠的十五六歲青春期發生的事件的影響。有些事件確實驚心動魄,有些事件又是看上去微不足道。
當然還可以追溯到更遙遠的童年期和幼兒期。只是這種時期的影響因子主要是父母,相對更好控制。而青春期開始孩子走向更廣闊的世界,遇到的人和事更多,父母卻經常對他們所知有限。
類似《捫心問診》這種制作精良的劇目可以讓我們更深刻地體會到為人父母的責任,尤其是面對青春期這個驚濤駭浪的時段,父母們更有必要在克服自身所遇問題的同時,多多關注孩子的心理狀態。
今天想聊聊內耗這個話題,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也讓我不得不回想起以往很多不愉快的經歷。
從初中開始我就住校了,經常一個月甚至更久才回家一次。
那時春秋兩季父母忙于勞作,無暇顧及我們。我記得初一剛開始住校,國慶節放假,因為沒趕上大巴車,我們十幾個同學打算從幾十公里外的學校走回家。
我們從上午十點出發一直走到晚上八九點。
我家最遠,到最后一公里多只剩我一個人。中間要經過我爺爺的墳地,當天明月高懸,但是黑黝黝的遠山和樹林在我大腦里幻化成了一個又一個可怕的魔鬼。
我想趕緊跑回家,但是走了一天,我的鞋頭已經開裂,腳趾也被頂的生疼,根本跑不動。
我在恐懼的驚濤駭浪中終于走進家門的時候,我媽正在灶間忙著一些細碎的事情,秋收時節她總是很忙。
那個當下,我非常渴望媽媽熱情地迎接我,問問我這一個月來的情況,路上有沒有害怕之類的。
可是,我媽連看都沒看我一下。
青春期的孩子敏感脆弱,父母不覺得是事兒的事情對孩子可能會影響深遠。
我后來做了母親,又因為這些微小事件帶來的影響而把握不好對孩子關注的尺度。關注太多同樣會引發問題。
當然,對我的成長而言,忽視還是小問題,最可怕的是內耗。
大約從我高一開始,父母感情出了一些問題,我媽陷入到一種抓狂的境地,她的委屈無處宣泄,于是每個周末回家,我就成了唯一的聽眾。
我經常要半天半天地聽她的訴說、謾罵和痛哭,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我上大學。
那時候我不敢給家里打電話,因為電話一接通就是我媽鋪天蓋地的怒吼和謾罵,以致于我每次接電話都會頭皮發緊,就像帶上了緊箍咒。打完一次電話心情要低落很久。
而我在學校遇到的困難、挫折和痛苦無人在意。就像《捫心問診》里面保羅所說,讓小孩兒充當父母的角色去照顧成年人是這個世界上最糟糕的事情。
更可怕的是,那時候每次放假之前回家的心情特別迫切,但是回家沒幾天就要面對各種爭吵,家里每天都硝煙彌漫,毫無溫暖可言。
所以幾乎每個假期我都提前回學校,住在空蕩蕩的宿舍都感覺比在家里安寧。再看到同學們的父母親親熱熱地送他們來學校,我的失落感也很重。
父母的相處模式可以說對我影響深遠。家里的不溫暖讓我特別害怕孤獨,但又不敢與人靠近。
在婚姻大事上也比較草率,還沒來得及思考自己想過怎樣的人生,就被催著成家,于我而言結婚就像去抓一顆救命稻草一樣。
父母在婚姻里解決問題的模式對我和我妹影響深遠,我們婚姻里的某個部分就是原生家庭的復刻。
看到這,大家能否感受到某些原生家庭的問題如果能夠在自己這里切斷,是在造福子孫后代?
然而,遺憾的是,很多問題解決起來太難了。20多年過去了,我很努力地去改善自己,但能改善的部分也就五分之一。
我家最大的矛盾點是孩子教育,遇到問題經常無法統一意見,我是迫切解決問題,對方有自己覺察不到的逃避和不想擔責。
當然,這也不算是個例,幾乎每個家庭在孩子教育上都會出現分歧,其中很大一部分家庭缺少合理解決問題的途徑。
國產電視劇家庭劇很多很多,但很少有能夠直面核心問題的作品,都停留在非常淺表的層面上,所以沒啥看頭。美劇拍攝的水平和直面問題的勇敢程度讓人佩服。
父母在孩子教育問題上的分歧可能從孩子進入初中開始,疊加各種青春期問題之后更為顯著,發生吵架內耗的頻率也會更高。
我家隔壁也是有一個中二男娃的家庭。從我們初一搬來開始,隔壁鄰居家的每一次吵架我都好像身臨其境,估計我家的吵架他們亦如是。
我記的初一那段時間,隔壁幾乎天天爭吵,有幾次吵得驚天動地,我都害怕出事,那時候我還經常在家長群里說起這件事。
每次吵架,通常先是媽媽忍無可忍的催促,孩子磨蹭做不完作業偷偷打游戲等等,總能引發家長的焦慮和憤怒。
然后是孩子面對媽媽的催促的回擊,拖著變聲期奇怪的嗓音嘶吼,伴隨著町哩哐當摔凳子之類的聲音。
當然,這個頻次是逐漸減少的,以致于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都聽不見隔壁的爭吵了。
也就是說,新初一家長們的焦慮特別容易引發家庭內耗,這種內耗對解決問題毫無益處,每次內耗其實都是對家長對孩子精力和時間的消耗。
然后,最近一次是國慶節當天的晚上,隔壁十一點多還在爭吵,應該又是一次積累問題的大爆發。
我并沒聽見聲音,是娃第二天說自己沒睡好,隔壁吵架的聲音太大了,吵到很晚。
然后第二天我也因為催促他寫作業引發了爭吵,內耗之下,浪費兩天時間。
我想說,表面看似是親子關系的問題,很多背后是夫妻關系存在問題。隔壁的爭吵,父親只出現過一次,其他時間全都是隱身的。
我家的爸爸,要么自己都意識不到地逃避問題,要么就是立場有問題,還沒做好一個青春期男孩父親該有的準備。
很多中國家庭,喪偶式育兒引發的后果太嚴重了。夫妻雙方能否在孩子教育問題上互相信任和配合,他們過往處理問題的模式在此過程中需要經受考驗。
去年和今年給新初一家長進行的分享中,我都提到盡早把家庭氛圍調整成適合孩子學習和生活的氛圍的重要性。我相信很多家庭都經歷過了這個階段的洗禮。
也有的家庭,孩子特別給力,在學校和學習上沒啥太需要父母操心的問題,這樣當然最好,但是多數家庭在孩子中學這個階段都會有一個需要調整的過程。
一般來說,媽媽們容易過度焦慮引發控制,孩子急于擺脫魔掌,爸爸們多半會袖手旁觀,意識不到自己在孩子教育中應該擔負的重要責任。
除非他們自己參與很多,他們才能明白孩子狀態良好家庭風平浪靜不是渾然天成的狀態,而是因為有人在負重前行。
這個過程調整的快慢也是一個家庭綜合實力的體現。
我回溯我焦慮的根本來源,并不是孩子今天玩了幾個小時游戲,或者他有沒有在認真寫作業,而是他這種狀態背后體現的他對待學習和生活的認知程度。
比如,哪怕孩子的所有作業都完成了,但我知道,他是在應付老師和家長,以一種“給他們完成任務”的心態在學習,我就會非常焦慮。
初一新入學,孩子緊張我也緊張,當時有一段時間他還是蠻認真學習的。
但是從初一下學期到初二結束他都以一種逆反的、懶散的、敷衍的狀態在渾渾噩噩地過日子。
很長一段時間需要每天問我他還有什么作業沒做,或者做了一點點就要跑出來說一下,或者跑進廁所打游戲之類的,持續不斷地刺激我,我因無奈而抓狂。
最近好很多,雖然他還是玩游戲,但是我不喊他了,他需要自己控制游戲時間,我不再那么焦慮的原因是我發現他不那么浮躁、能夠沉下心來學習了。
只要他在學習的過程中是全神貫注的,不是應付的,他有了自己每天應該完成哪些事情的概念了,那么學習時間的長短其實并沒那么重要。
而對于大部分孩子來說,這個覺醒的過程完成之后,其他東西就都不是家長需要控制的了。
總結起來就是,孩子進入初中這個新環境之后,孩子和家庭都要經歷一個調整的過程。
從家庭層面來講,盡量避免內耗,把環境調整成溫馨的穩定的安全的,孩子的覺醒有早晚,我們不必太過心急,減少焦慮可以降低內耗,這對孩子才是最有利的。
以上。
本周家長匯活動:
跨區早培入營的經歷分享
活動內容:
一、2024早培考試
二、準備過程
三、培養心得
四、對小升初的理解和準備
五、自由提問
主持人:
高老師 初中生家長,“愛叨叨的高老師”主筆,時代教育風尚的踐行者和觀察者。
主講人:
Jack媽 西城家長,工作忙碌,帶娃備戰八少素,卻意外早培入營
參與對象:
幼兒園和小學階段的家長
活動時間:
10月12 日 也就是本周六 晚上 19:30-21:30
活動形式:
騰訊會議APP
活動費用:
幼兒園小學會員可參與本次活動,會員費均為 299元/年。
拒絕任何形式的道德綁架,請杠精離遠點。
活動報名:
交費、進群聯系微信號cuoshiwuai,報名截止時間為10月12日也就是本周六晚上18:00。
以上。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俗話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