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在雙峰對峙險要處,設立井岡山第一哨口,抵御兩省來犯之敵
毛主席發動秋收起義之后,帶領革命軍輾轉多地,一開始準備圍攻長沙,但因為其余各路均失敗,畢竟長沙城是國民黨在湖南的省會重鎮,嚴加防范,不是那么好對付的,原本也有城內暴動呼應,但因為信息傳遞等多方面原因,沒有成功。毛主席審時度勢,決定將部隊帶往湘贛交界處井岡山,和山上的袁文才、王佐他們合兵一處,袁文才本身就是黨員,王佐后來也發展為黨員,毛主席上山之后,對部隊進行了正規化改造,戰斗力大大增強,為后面的朱毛紅軍會師以及更為長遠的革命斗爭積蓄了力量。毛主席上山之前,井岡山的革命活動還比較局限,在布局上也比較松散,主要是原始的山寨形式,就是毛主席經常說的綠林好漢的狀態。毛主席說這話并不是看不起袁文才他們,而是說中國革命需要包容一切積極推翻舊勢力的力量,與此同時,也要用現代軍事理念改造和經營好井岡山。
毛主席基于現代軍事思想設立前沿哨口,在井岡山有五處重要的哨口,俗稱五大哨口,就是最前沿的警戒。這里先介紹第一個雙馬石哨口。雙馬石位于茨坪西南,海拔一千二百多米。這里峰巒峙立,山坡陡峭,斷崖裸露,難以攀登。唯一的一條小道,一旁是谷深壑幽,一邊是巨峰連云,地勢極為險峻。兩峰夾峙中間形成一個只有十多米寬的狹窄隘口。解放后,由于這里成了紅色景區就建有一座游人休息亭,原來是絕對沒有這么醒目的地標的,越隱蔽越好。穿過隘口,沿著一條“道在深谷半山旋”的崎嶇小路往下走。一抬頭,云霧中有兩塊相疊的大石頭,黑黝黝地活象兩個馬頭?!半p馬石”之名即由此而來。這里有一條蜿蜒的山路,是舊時東通遂川、西通靈縣的要道,也是毛主席開辟井岡山根據地時首次來茨坪的第一條“紅軍路”。從雙馬石沿著這條路南行不遠,就是有名的荊竹山。
1927年10月24日,毛主席率領在湘贛邊界進行游擊活動的工農革命軍來到荊竹山,會見了王佐派來歡迎的代表。毛主席向部隊宣布了紀律,教育干部戰士們要和當地農民武裝搞好關系,不拿群眾的東西,哪怕是一個紅薯、一只雞蛋都不能亂拿,這就是至今還響徹軍營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雛形,源頭就在這里,當時要搞好和根據地群眾的關系,主要是細節,加上當時的士兵文化素養普遍不高,大道理也聽不懂,就用最直接的方言來說細節,不拿紅薯了,不拆門板啦,大家一聽就懂了。當天下午,毛主席率領部隊翻過雙馬石,來到大井。當地群眾和王佐部隊聽說“毛司令”的隊伍來了,奔走相告,扶老攜幼地在路旁歡迎工農革命軍上山。王佐也親自到大井迎接毛司令。
當時有首歌謠唱道:紅軍上了井岡山,革命有了立腳點,地是根,槍是膽,有地有槍換新天。1928年5月,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井岡山會師后,紅軍在雙馬石修建了哨口工事,設了三道防線。第一道是竹籬笆做成的路障(竹籬之前還有一、二里長的竹釘陣);第二道和第三道是用木頭和泥土壘成的哨卡和戰壕。
在那艱苦斗爭的歲月里,井岡山的地方武裝和工農紅軍在這里放哨站崗,警惕地注視著靈縣、遂川方面的敵情,抵御兩省之敵;而靈縣、遂川兩縣的赤衛隊、暴動隊也經常派人沖破敵人的重重封鎖,從雙馬石上山遞送情報,運送軍糧、食鹽和彈藥?,F在再面對這些簡陋的壕溝和艱苦的哨口環境,我們怎能不感嘆毛主席他們這一代見過領袖們在千難萬險的環境里,發憤圖強,始終堅持信念,才有最終的勝利。如果當時稍有松懈或者退縮,歷史就會全然改變,所以現在要加倍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成果。原創碼字不易,若覺得有收獲,轉發給更多人了解歷史!打賞自由,都是鼓勵,謝謝您?。∪裟鷮@段歷史有所了解,歡迎留言交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