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475字,閱讀大約需要4分鐘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今年1-8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值為5.2%,8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3%,在失業浪潮下,類似《圖書管理坐滿了假裝上班的失業人員》《圖書館成為失業者們的“臨時避難所”》《我在圖書館假裝上班》為標題的文章和視頻愈發頻繁見于各類媒體。
在這些報道中,有幾篇觸發了小編的職業思考,那就是有些人發現,除了圖書館,還能去家附近的黨群服務中心,一是方便,二是這也比咖啡館等消費場所要省錢。其實也有不少在圖書館占不上座,又不愿額外消費租自習室的備考生,也發現了黨群服務中心這個“免費自習室”。
這一現象,不僅映射出當前就業市場的嚴峻挑戰,也從側面反映出黨群服務陣地在應對社會問題、服務群眾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但是小編也發現,在這樣的帖子下,許多網友發來問詢“黨群服務中心能進嗎?”“普通人也能去嗎?”“周末開門嗎?”“問了工作人員,說活動太多沒地兒讓我座呢”……看到這些問題,小編再一次深刻意識到,黨群服務中心的建設任務依舊任重而道遠。
為什么說是“再一次感受到”呢,因為根據以往的陣地策劃經驗和與社區工作人員、社區居民的交流,我們已深有感觸。其實也有人做過實際調研并發布文章《黨群服務中心是做什么?我們問了200位市民……》,該作者得到的答案基本是這樣:
明明是政府為方便黨員群眾而設立的服務空間,為什么在實際應用中會出現群眾不熟知的現狀呢?根據以往工作經驗和感受,以及近期一些社會現狀,我們簡要分析五個當前社區在建設與運營黨群服務陣地工作方面的困境與解決方法,希望能為廣大社區工作者和陣地策劃師帶來一些啟發。
困境一:缺乏合理的空間規劃
空間規劃是黨群服務中心的骨骼,不合理的空間規劃就像把使用率打了“骨折”,作用難以真正發揮。這里的空間規劃包含選址、功能布局、內容規劃等內容,比如有的黨群服務中心建在樓上、偏僻的位置,或者位置重要但標識不明顯,本來群眾就對黨群服務中心的名字有距離感,這樣更難以走進去了。
又比如有些黨群服務中心內部,看似功能豐富,但是沒有合理的規劃,如把閱讀區和活動區放在一起,實際使用時,閱讀區是沒人在用的,因為隔壁太吵了,還有一些把服務老人的空間建在樓上,這都是明顯不合理的。
在內部空間規劃上,要保證動線合理、動靜分區、功能集約,符合各年齡段需求,在內容規劃上,也要兼具政治性、地域性、文化性、親民性,從而打造一個集服務、展示、教育等功能于一體的科學化現代化黨建服務陣地。
02
困境二:缺少科學的工作模式
工作模式相當于黨群服務中心的靈魂,全國街道(鄉鎮)、社區這么多大大小小的陣地,都按政策規定做了功能配置,但每個地方的情況是不一樣的,各有各的人口特點、黨員情況、工作難點,如果千篇一律只做政策下發的“規定動作”,那各級黨委對工作的思考體現在哪里?黨群服務中心能發揮的實際作用有多少?領導來視察或者黨員群眾來辦事能感受到什么不一樣?這些問題回答不好,組織和群眾都不會滿意。
黨群服務中心的作用是服務黨員群眾,做服務并不是單單打造一個空間,我們要充分學習認識到,一套切合工作實際、能切實滿足黨員群眾需求的工作模式才是靈魂,是黨建工作的亮點所在。
在紅帆以往的項目中,我們的標準流程是先進行調研座談,分析資料,再策劃一套符合客戶需求的工作模式,最后才是陣地設計施工。因為我們深知“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