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有多了解的人,應該都很清楚一件事,那就是作為戰敗國的日本和德國,在二戰末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創。國家支離破碎,多數人民也流離失所,特別是日本,還吃了美國投放的兩顆原子彈,所以可以說國家受損程度非常嚴重。
看上去當時的日德很難再有東山再起的機會,可實際上,這兩個戰敗國僅僅經過20年的發展就壯大成了發達國家,簡直讓人感到難以置信。那么,二戰中慘敗的德國和日本,明明受到重創,為何還能在短時間內壯大呢?
一、兩國戰前戰后都很重視教育和人才。
如果有人經常觀看跟日德二戰前后有關的資料或者影視劇的話,那應該就不難發現,這兩個國家在二戰前后,都非常重視發展本國教育事業和為國家培養更多優秀的人才。因為他們很清楚,搞好教育事業后,國家就能得到更多的人才。而一旦人才數量和質量得到提升,那他們就能為國家的發展做出貢獻。
比如說日本,在二戰沒有發生之前,它就非常重視搞好本國的教育事業,并為培養人才提供盡可能全的條件。正因為如此,那個時候日本才會出現不少知識分子。而且這些知識分子在學有所成后,都投身到了跟日本的建設和發展息息相關的工作中。
等到二戰爆發后,在前線兵源緊缺的狀態下,日本甚至做出了力保理科生,而強迫文科生拿起武器到戰場上去打仗的事情來。雖然文科生同樣是人才,但是在戰爭時期,日本國似乎更加看重理科生一些。而正因為如此,日本得以為戰后的重建儲備了人才。
除此之外,日本還在戰后用"危機理念"教育自己的國民,讓他們拼命努力投身于本國的戰后重建事業中去。即便面臨超高強度的工作,也不允許國民輕易喊累和提出休息的要求。
德國跟日本差不多,戰前也一直都很重視發展本國的教育事業和注重培養大批的人才。而經此一戰,雖然德國境內滿目瘡痍,但它卻并未因此而放棄繼續存在下去的希望。再加上此戰讓它更加清楚地認識到人才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所以在戰后重建過程中,德國依然很重視發展本國的教育事業和實行人才培養計劃。
而那些經此一戰后得以被保全性命的人才,則被安排投入到了德國戰后重建的工作中去。他們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為德國帶來了曙光,讓德國得以在戰后飛速地緩過勁來,并朝著發達國家的方向進行發展。
二、兩國都曾得到外國勢力的"幫扶"。
不管是德國,還是日本,在戰后都曾得到過外國勢力的"幫扶"。當然了,這里所說的"幫扶"并不單純,不是我們所想的那種不計得失地默默奉獻式的幫扶,而是出于對本國有利因素的考慮才做出的對日德進行幫扶的決定。
而說到這里,那就不得不提一下美國了。因為戰后不管是日本的重建還是德國的重建,基本上都跟美國提供的"幫扶"有比較大的關系。尤其是對日本的"幫扶",簡直可以說是給予了它重新站起來的機會。
二戰結束后,美國迫不及待地投身到了對朝鮮的戰爭中。后中國出兵幫助朝鮮人民抗擊美國,美國便開始打起了日本的主意。之后,它將日本作為入侵朝鮮的踏板和軍需供給基地,向日本輸入大量資金,從而致使日本大發戰爭財。而有了資金以后,日本就能更好地開展重建工作了。
至于德國,在二戰后分裂為東西兩個部分。因這兩個部分都有國外勢力的支持,所以發展的過程也恰似一場競爭。只是由蘇聯支持的東德后來的發展,遠不如由美國支持的西德,但總體來說,德國在此期間相較于戰敗時的情況而言,確實發展得較為迅速。
當然了,除了上述這兩大原因之外,二戰后日德兩國之所以能夠在短時間內就發展成發達國家,肯定還跟其他一些原因有關。不過我們就不在這里做贅述了,建議對此內容感興趣的人繼續搜集相關的信息,以便得以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
雖然作為戰敗國的日德兩國在二戰時屬于非正義的一方,戰后國家陷入困境實屬罪有應得。但是若從客觀的角度來看,雙方戰后的發展過程還是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大家對此,有何看法呢?
圖片來源于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