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結束的國慶假期,短視頻平臺上出現了大量“雷軍”的發言視頻,涉及堵車、調休、游戲等熱門話題,不僅言辭犀利,還常爆粗口。試問現在還有哪位網友沒有刷到過“雷軍”的吐槽視頻。但事實上,這些發言和雷軍本人并無干系,而是AI配音所成。目前,相關短視頻已被平臺逐步下架。
AI合成他人聲音構成侵權嗎?律師:侵權!民法典已立法聲音權
那么,此番行為是否涉及侵權,是否違反法律法規,今天就由李邁律師跟大家聊一下該事件中涉及的法律知識。
AI生成的他人聲音與原聲音高度相似,足以讓公眾誤認,這算侵權嗎?
利用AI合成的聲音,如果能使一般社會公眾或者相關領域的公眾根據其音色、語調和發音風格,關聯到該自然人,可以認定為具有可識別性。因此,利用AI生成的他人聲音對公眾進行誤導的,構成對原告聲音權益的侵犯。其侵權行為造成了原告聲音權益受損的后果,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AI合成他人聲音構成侵權嗎?律師:侵權!民法典已立法聲音權
未經聲音所有者同意,將其聲音用于AI訓練于商業用途,是否構成侵權?
?聲音作為一種人格權益,具有人身專屬性,受法律保護。任何自然人的聲音均應受到法律的保護,未經許可擅自使用、許可他人使用錄音制品中的聲音,構成侵權?。
當聲音被用于AI訓練,特別是商業用途時,其背后的法律問題就變得更加復雜。AI技術能夠通過對大量聲音數據的分析和學習,生成高度逼真的語音合成效果。這種技術雖然為商業應用帶來了便利,但也帶來了潛在的侵權風險。
AI合成他人聲音構成侵權嗎?律師:侵權!民法典已立法聲音權
對于公眾人物的聲音,AI生成并使用的侵權判定標準是否與普通自然人有所不同?
無論是公眾人物,還是普通自然人的聲音是沒有任何區別的。AI生成并使用的侵權判定標準也并無不同。? 在具備可識別性的前提下,自然人聲音權益的保護范圍可及于AI生成聲音,無論是對公眾人物還是普通自然人都是一樣的。
如果有人利用AI生成他人聲音進行惡搞或諷刺,但未涉及商業利益,是否屬于侵權行為?
即使未涉及商業利益,但如果AI生成的聲音與原聲音在音色、語調和發音風格上高度一致。能夠引起一般人產生與原聲音所有者相關的思想或感情活動,對原聲音所有者的名譽或形象造成了負面影響,那么這種使用就被認為是侵權的?。?
AI合成他人聲音構成侵權嗎?律師:侵權!民法典已立法聲音權
如果發現自己的聲音被AI生成并使用,但無法確定具體的侵權主體,該如何維權?
目前我國已經以立法形式將保護“聲音”寫入民法典,作為一種人格權益,聲音具有人身專屬性,任何自然人的聲音均應受到法律的保護。對錄音制品的授權并不意味著別人可以隨意使用聲音,未經權利人許可,擅自使用或許可他人使用錄音制品中的聲音構成侵權。
如果我們日常生活中遇到了AI侵權的現象,一定要沉著冷靜。搜集證據、聯系平臺,必要時及時發律師函,以便提起訴訟,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三條:
對自然人聲音的保護,參照適用肖像權保護的有關規定。這意味著,聲音作為個人特征的一部分,與肖像一樣,受到法律的明確保護。任何組織或個人未經聲音權人同意,不得擅自使用、公開或侵害其聲音權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