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睿宗時設立了都督府,后來唐玄宗改貞觀十道為開元十五道。
并在邊境設立節度使以御外族,各道設立都護府來分統羈縻府州。
這些措施是為了維護唐朝的邊疆安全和穩定,直到安史之亂爆發。
原文賞析:
睿宗時置二十四都督府,分統諸州。
史略:景云二年置都督二十四人,察刺史以下善惡。揚、益、并、荊四州,為大都督,汴、兗、魏、博、冀、蒲、綿、秦、洪、越十州為中都督,齊、鄜、涇、襄、安、潭、遂、通、梁、岐十州為下都督。尋以權重難制,罷之,惟四大都督如故。
【譯文】唐睿宗在位時設立了二十四個都督府,分轄各州。
《史略》記載:景云二年(711年)唐朝設立了二十四個都督,負責監察刺史以下官吏的善惡行為。
揚州、益州、并州、荊州四個州被任命為大都督,汴州、兗州、魏州等十州被任命為中都督,齊州、鄜州、涇州等十州被任命為下都督。
不久因為都督的權力太大難以控制,大部分都督被廢止了,只有四大都督保留下來。
開元十七年,以潞、益、并、荊、揚為五大都督,又更定上﹑中﹑下都督之制,復自京都,及都督﹑都護府之外,以近畿之州為四輔同、華、岐、蒲。余為六雄﹑十望﹑十緊及上﹑中﹑下之差,而關內、隴右、河北、河東、劍南、江南、嶺南沿邊諸州,皆謂之邊州。
【譯文】開元十七年(729年),唐玄宗將潞州、益州、并州、荊州設為五大都督,又重新規定了上都督、中都督和下都督的制度。
又在京都以及都督府和都護府之外,將靠近京畿的各州設為四輔(同州 (陜西大荔縣)、 華州 (陜西渭南華縣)、 岐州 (陜西寶雞鳳翔區)、 蒲州 (山西永濟蒲州鎮)四個州)。
其余的設為六雄( 鄭陜汴絳懷魏六個州)、十望(指宋亳滑許汝晉洺虢衛相十個州)、十緊( 秦延涇邠隴汾隰慈唐鄧十個州)以及上、中、下的差別。
而關內道、隴右道、河北道、河東道、河北道、山南東道、山南西道、江南道、黔中道、劍南道和嶺南道等地的各州,都被稱為邊州。
明皇增飾舊章,分十五道:
曰京畿,曰都畿,曰關內,曰河南,曰河東,曰河北,曰山南東,曰山南西,曰隴右,曰淮南,曰江南東,曰江南西,曰黔中,曰劍南,曰嶺南,凡天下郡府三百二十有八,縣千五百七十有三,而羈縻府州統于六都護及邊州都督者,不在其中。
【譯文】唐玄宗又增加了舊有的制度,將全國劃分為十五個道:
京畿道、都畿道、關內道、河南道、河東道、河北道、山南東道、山南西道、隴右道、淮南道、江南東道、江南西道、黔中道、劍南道和嶺南道。
(在貞觀十道的基礎上,關內道的長安地區列為京畿道,河南道的洛陽地區列為都畿道,山南道分為山南東道、山南西道,江南道分為江南東道、江南西道、黔中道,嶺南道的福州、建州、泉州劃歸江南東道。)
唐玄宗時期,全國共有郡328個,縣1573個,而隸屬于六都護府和邊州的羈縻府州,不在此列。
史略:唐貞觀至開元,蠻夷多內屬,即其部落為羈縻府州,多至八百五十有六,又于沿邊諸道,設六都護分統之,曰安北都護府屬關內道,曰單于都護府,曰安西都護府,曰北庭都護府,曰安東都護府,曰安南都護府,其余則統于營州,松州,戎州,黔州等都督府。 其地南北皆如前漢之盛,東不及而西過之。
【譯文】《史略》記載:唐朝貞觀到開元年間,很多少數民族歸附于朝廷,朝廷將他們的部落設為羈縻府州,多達856個。
又在沿邊的各道設立了六個都護府來分統這些羈縻府州。這六個都護府分別是安北都護府(隸屬于關內道)、單于都護府(隸屬于河東道)、安西都護府(隸屬于河西道)、北庭都護府(隸屬于河西道)、安東都護府(隸屬于河北道)和安南都護府(隸屬于嶺南道)。
其余羈縻府州則隸屬于營州都督府、松州都督府、戎州都督府、黔州都督府等。這些羈縻府州的地區范圍與西漢時期相同,但向東沒有達到西漢的東部邊界,而向西則超過了西漢的西部邊界。
時又于邊境置節度經略使,式遏四夷。 安西節度使,撫寧西域;北庭節度使,防制突騎施、堅昆、默啜;河西節度使,斷隔羌,胡;隴右節度使,備御羌,戎;朔方節度使,捍御北狄;河東節度使,犄角朔方,以御北狄;范陽節度使,制臨奚、契丹;平盧節度使,鎮撫室韋、靺鞨;劍南節度使,西抗吐蕃,南撫蠻獠;嶺南節度使,綏靜夷獠。 又有經略守捉使三,以防海寇。
【譯文】當時又在邊境地區設置了節度使經略使來防御外族入侵。
安西節度使負責撫慰西域;北庭節度使負責防御突騎施、堅昆和默啜;河西節度使負責阻隔羌人和胡人;
隴右節度使負責防備羌人和戎人;朔方節度使負責抵御北狄;
河東節度使負責策應朔方節度使,共同抵御北狄;范陽節度使負責控制奚族和契丹;平盧節度使負責鎮守室韋和靺鞨;
劍南節度使負責在西部抗擊吐蕃,在南部安撫蠻獠(畬族);嶺南節度使負責安撫平定夷獠(南蠻)。
此外還有三個經略守捉使,負責防范海盜入侵。
呂氏曰:「唐初邊將,文武迭用,不久任,不兼統,不遙領,種人不為大將。 自十節度既置,天寶中初法盡壞,遂有漁陽之禍。 」
【譯文】呂氏評論說:“唐朝初年的邊將采用文武官員輪換任職的辦法,任期不長,不能兼任統領多個地區,也不能遙領其他官員。同種族的人不能長期擔任大將職務。
自從設置了十個節度使之后,到天寶年間(742年-756年)初期法制敗壞,于是發生了漁陽之禍(安史之亂)。”
端倪解析:
在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唐玄宗李隆基對對貞觀十道的行政區劃進行了調整,增設了京畿道和都畿道,將山南道和江南道各分為兩道,形成了十五道的格局。這也是唐朝行政區劃的重要演變。
在貞觀十道的基礎上,唐玄宗進一步細分了一些地區。開元十五道的設立,標志著“道”開始轉變為正式的地方高層行政區。
每個道都設立了采訪使,這是仿照西漢的刺史制度,主要起到監察的作用。然而,不久后爆發的安史之亂導致原本只用于邊境地區的節度使制度被廣泛用于全國。
節度使一般被授予州刺史,刺史就同時掌握了本州甚至鄰州的軍政權力,而且其轄區也成為“道”或稱“藩鎮”,成了有實際權力的一級非正式行政區劃。
此后的安史之亂終結了大唐的盛世,節度使的權力逐漸膨脹,原本只用于邊境地區的節度使制度被廣泛用于全國。
這使得節度使有足夠的實力挑戰中央政權,這一系列的變動反映了唐朝中期極盛而衰的歷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