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辣條之鄉“
到底有多好吃?
光陰流轉,八零后、九零后和零零后的童年記憶已不完全相似,但一定有一種誘惑力極強的零食,曾讓你為之交出荷包,那就是——辣條!
它雖然是家長眼中的“媽見打”,卻憑借極具侵略性的麻辣滋味硬控著孩子們的錢包。孩子們大都有這樣的回憶,哪怕兜里只有五毛錢也要走進小賣部為之“一擲千金”,拿到辣條之后或是偷偷塞進書包,或是立刻和小伙伴們消滅掉......
人們對手中的辣條愛得深沉,對這位童年好伙伴的身世卻仍舊不夠了解。90%以上的人都不知道它的出生地,這種刻在國人童年DNA里的零食,其實誕生自湖南北部的一座小城:
平江。
超市里的辣條,給予學生充足的幸福感。 攝影/吳學文
二十年前,世界上第一根辣條在平江橫空出世,從而不斷“圈粉”天南海北的吃貨。辣條是外界對這座小城的主要印象,卻只是整個平江美食宇宙的冰山一角——平江的辣條如此之所以美味,是因為平江的麻辣小吃極其豐富多姿,漫步平江街頭能窺見一個龐大的麻辣零食王國,質地各異的醬干、豆皮、腸皮、豬肝、泡泡干,全都現挑現拌,油潤火辣的滋味饞得人口水直流;
平江的街頭,都是濃郁的麻辣香。 攝影/陳小凡
而鮮猛的麻辣味,也只是平江美食特色的一部分,好山好水之間的平江物產豐富,一日三餐之中匯聚著湘北山野的靈氣,作為湖南的“湘菜十大名縣”之一,這里的太多美食都是老饕們的魂牽夢縈,吊鍋魚、黃鱔面、黑山羊湯、炸肉、十樣錦......平江,到底藏著多少精彩?
平江街頭
拌出一個麻辣宇宙!
為幾億人的童年帶來口福的辣條,其實都來自于平江老饕的“靈機一動”——當地真正流行的是烏黑筋道的“醬干”,一種用豆干鹵制、烘烤做成的麻辣美食,但二十幾年前一場洪水造成大豆減產,三位做醬干的老師傅靈機一動,用小麥粉代替做醬干的豆粉,做出了一種松松軟軟的胚體,再加入辣椒、花椒進行佐味,第一份麻辣鮮香的辣條就誕生了。
辣條,很快成為撐起平江食品業的新支柱。 攝影/陳小凡
這樣說來,風靡全國的辣條,在平江本地花樣百出、原汁原味的麻辣宇宙里只算個“老幺”。為了辣條踏上尋味之旅的吃貨,到了平江之后大都把辣條拋到了腦后,在路邊各色的麻辣制品里逐漸迷失自我——各色葷素小食琳瑯滿目,叫得出名字的醬干、豆皮、叫不出名字的泡泡干、腸皮,全都鮮辣招人,每一種都想嘗嘗鮮;而且這些攤子講究一個現調現拌,只要指上幾樣你喜歡的,師傅便夾到拌料盆里、拌上秘制的油泡辣椒,雷厲風行地拌出一盆盆油亮紅艷的滋味,拿上小簽子送到嘴里,簡直香死人不償命,比起商超里真空包裝的零食更有靈魂。
街邊現拌的麻辣美食,比商店里賣的要香得多。 圖/陳小凡
在四面環山的平江山區,大豆是主要作物,巧手的平江人用小小的黃豆制出了百般各種花樣,展示著對豆制品的頂級理解。甭管辣條這些年有多占盡風光,老平江人還是最好一口醬干的滋味,平江的長壽醬干曾是康熙年間的宮廷貢品,也是當地最引以為傲的風物特產,經鹵制和烘烤的醬干吸飽了煙熏火氣,口感也鮮香彈牙,拌上紅油之后油光發亮、香得要命;還有一種平江特有的泡泡干子,是用百葉(豆腐皮)烘烤之后做出來的,坑坑洼洼的表面格外吸汁,是閑時最好的零嘴兒。
表面疏松多孔的泡泡干,相當有滋味。 攝影/宋文君
不止豆制品,豬肝、腸皮(豬小腸)也在平江人手中變成了神奇的模樣,鹵制之后之后再架上柴火“炕”(熏)上幾遍,煙熏火煉的香味都凝練于其中,薄薄一片的豬肝余味卻格外濃。平江人人都戒不掉這口麻辣味,不止孩子們,大人們也在路邊流連,買一袋泡泡干給伢子,再拎一袋腸皮回去做下酒菜,一家人的幸福就齊活了。
柴火豬肝,帶著煙熏的香氣。 攝影/宋文君
還有不少鮮拌滋味,散落在路邊的鹵味、油炸攤,等待吃貨拾獲。平江的臭豆腐不同于挖空中心往里灌汁的油炸版本,而是在鹵鍋里煮得軟軟嫩嫩,撈出來之后格外香軟;炸貨攤上拌上醬料的炸餃子,也是平江伢子們的白月光,圓鼓鼓的身形里撐滿了胡蘿卜餡料,只一個就相當滿足!
大山深處的鮮美滋味
從省會長沙出發、驅車一百多公里就能抵達平江,但和湘江平原的景象迥然不同,平江是一座山多林密、溪澗遍布的小城,豐饒秀美的自然山水滋養著平江,給了平江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幸福底氣。當地的雄魚是頂頂鮮美的,將現殺的活魚燴入鍋中充分佐味,就是一道鎮桌的大菜;墨魚瘦肉湯也是常見的待客菜,做法倒簡單,只因為魚肉品質好而格外鮮美甘甜;平江放養的黑山羊膘肥體壯、肉質鮮嫩,和著柔嫩爽滑的粉皮也能同煮出一鍋鮮美。
肉質酥爛、湯味鮮美的黑山羊燉粉皮。 圖/視覺中國
平江的好水既養出了好魚,也磨出了頂頂細膩的豆腐,加義鎮的油豆腐囊空皮薄,吸汁能力一絕,炒著吃煮著吃都相宜;湘北山區雨水多,長出來的筍子也格外肥厚、飽滿,平江人清明前后常常上山“打野”,挖到的竹筍和著土雞一起燉湯,是春日里的絕頂鮮美,吃不完的還可以焙烤成煙筍,留著冬天里炒臘肉吃。
煙筍炒肉,湖南山區專屬的一味鮮。 圖/圖蟲·創意
居于山區的平江人,為了封存自然之鮮發揮出了各種風味魔法:生長于山河溪水塘圳的肉嫩子魚,最適合被做成火焙魚,被火焙過的小魚兼具活魚的鮮美和咸魚的爽脆,搞點干辣椒和著豆豉一炒,就是香脆適口的下飯小菜,拿去煮湯也是一把好手,凝聚的咸香滋味都化進湯里,越喝越放不下碗;大魚則被平江人腌制成鲊魚,用鹽和草藥浸漬過的魚肉,比現做的鮮魚還有韻味。
辣炒火焙魚,一盤能下三碗飯! 圖/視覺中國
平江人的拿手好戲除了火焙之外,還有煙熏。每個平江伢子對過年的記憶大體相似,年關將近時,炕(熏)臘肉無疑是一項浩大的家庭工程,老房里大都有著一個火堆,爐子上方掛著熏出一層褐色的臘肉、臘魚,景象蔚為壯觀,下方的爐子則用來烤火做菜,天寒地凍的時節里,一家人圍爐而坐,喝著小酒、烤著柴火,吃著熱騰騰的吊鍋......還能有比這更幸福的嗎?
咸香撲鼻的臘肉吊鍋。 攝影/毛豆豆豆豆
湖南小縣城,
如何融匯三省之味?
每年回到家里的平江伢子,最期待的就是呷上一頓豐盛鮮熱的“情席”。平江人喜歡把宴席說成情席,用一頓頓美食串聯起鄉鄰間的情義。席間不斷擺上桌的“平江十大碗”,少不了讓外地朋友們直呼稀奇——明明是以辣聞名的平江,吃食里居然沒啥辣椒?其實平江人并非唯辣不可,處于湘、鄂、贛三省交界處的平江,既有湖湘的飲食基因,又融合著不那么湖南的一面,因其粵地移民的存在,很多吃食反而頗有廣東的風味,主打一個清淡鮮美、返璞歸真。
平江炸肉,不是肉卻比肉還好吃! 攝影/陳小凡
不少來吃席的孩子們,都翹首期待著一碗金黃黃、熱騰騰的炸肉“頭碗菜”,雖然名字叫炸肉,卻是用面粉糊炸成的“假肉”,全靠經驗豐富的里手(行家)把它炸得外脆內酥;要是把炸肉切片在蒸籠里蒸得軟嫩,再配上些竹筍片、萵筍片之類的配菜,澆上一鍋大骨湯,就又多了一道湯鮮味美的“十樣錦”;還有炒三絲也是只有在平江才能吃到的特色菜,是用煙筍、百葉切成絲,加上綠豆芽炒出的一鍋鮮美......一道道大菜上桌后,大人們一邊推杯換盞聊家常,一邊欣慰地催孩子們吃飽吃好,“趁熱嘞,莫放筷啊!”
三湘百葉絲,情席上常出現的爽口熱菜。 動圖/網絡
在“一城一粉”的湖南米粉王國里,平江是一個例外,它宛如湖北面食宇宙的一塊靈魂飛地,街頭巷尾看不到什么米粉店,堿面館子的生意倒是個頂個的紅火。平江人不愛米粉的滑潤,唯愛干堿面的勁道爽滑,面條不能煮到綿軟熟透,煮個大半熟才算“帶性”,淋上一勺高湯,再配上切好的肉絲,就是一碗熱騰騰的肉絲面,以最家常的滋味振奮平江人的清晨。
面上敷蓋的炒碼是平江面的精華所在,各鄉鎮都有不同花樣。南江的黃鱔面最是地道,與湖北的做法又有相異,湯中的黃鱔肉斬得小而碎,鮮美完美融入湯中;而臘肉面是長壽村的拿手好戲;還有用料實在的豬腳面、三鮮面,也都是平江人的鐘情,不少人以為三鮮面是素面,上桌后卻會被滿滿當當的瘦肉和豬肝蓋碼所驚艷.......
一碗三鮮面,簡直不要太好恰! 攝影/陳小凡
一碗平江面,不知是多少游子返鄉的第一口享受;那數不清的麻辣紅香、煙熏臘味、羊肥魚鮮又是多少離家的平江伢念念不忘的牽掛?好在哪兒都有辣條,撕開一包,四舍五入也算回了趟家——
你要不要來包辣條?要不要干脆來一場尋味之旅,感受一下這座小城的斑斕和熱辣?
文|阿智
圖片編輯|阿智、王家樂
頭圖 | 陳小凡
封圖 | 宋文君
本文系【地道風物】原創內容
未經賬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