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馬7月官宣“退出價格戰”,8月在華銷量近“腰斬”,9月又被曝“重返價格戰”。
自去年1月特斯拉在中國率先降價,拉開了這場車市價格戰的帷幕。無論是燃油車還是電車,自主品牌還是豪華品牌,無一例外都被卷入這場價格戰,車企們用一個比一個更大的優惠數字刺激潛在用戶,企圖搶占市場,但同時極度的內卷導致整車廠們利潤大幅縮減。
而18個月后寶馬率先從牌桌上退出,但僅隔兩個多月寶馬又反悔了嗎?如此反復橫跳,寶馬的營銷策略究竟意欲何為?
左手價格右手銷量,進退兩難
回顧7月寶馬為何選擇退出價格戰,官方表明欲通過降低銷量目標和保持相對穩定的價格,以幫助經銷商應對短期市場挑戰,緩解業務壓力。
此前寶馬以價換量策略主要涉及的車型,包括寶馬i3(參數丨圖片)、i5等純電車型,以及寶馬3系、5系等燃油車型。其中,寶馬i3在一些地區的經銷商門店優惠后的裸車價約為17萬元,而這款車型的官方指導價為35.39萬元,相當于打了對折。此外,寶馬5系燃油車的起售價一度降至31萬元左右,差不多打了七折。
新舊車企打的熱火朝天,而最先撐不住的是經銷商。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的調研結果顯示:2023年,經銷商虧損比例為43.5%,完成年度銷量目標的占比僅有27.3%。
以永達汽車為列,其財報顯示,自2021年價格戰開始到2023年,毛利率一路從9.9%下降至8.9%、6.9%,凈利潤則從24.8億元下降至14.12億元、5.73億元。
甚至今年5月,保時捷中國經銷商曾一度逼宮德國總部,抵制提車并要求補償新車銷售虧損。
那么以犧牲經銷商為代價,寶馬用價格換到了銷量嗎?
事情并沒有這么容易,數據顯示,寶馬集團上半年銷量數據:全球共交付1213359輛新車(含寶馬、MINI、勞斯萊斯),同比下降0.1%。其中,寶馬在華累計賣出37.6萬輛車,同比下滑4%。并且降價策略無疑會對品牌價值損失較大。
至此,以價換量的目的也沒能達到,寶馬賠了夫人又折兵。
但想要退出牌桌,重回原價格銷售。這一舉措也背刺了一些消費者,早已簽訂合同、尚未提車的消費者也被部分銷售要求“加價才能提車”的消息蒙上了一層陰影,從而選擇推遲購買計劃。
自宣布退出市場價格戰以來,寶馬的銷量連續下滑。
今年8月,寶馬在中國市場的總銷量為3.48萬輛,同比下降約4成,環比下滑約3成。反觀“BBA”的另兩家,奔馳8月的銷量為4.9萬輛,與上月持平;奧迪為4.79萬輛,甚至出現環比增長。
不久前,寶馬集團宣布下調2024財年業績指引,由于中國等重要市場持續低迷的需求也對銷量產生影響,寶馬對2024財年的指引進行如下調整:交付量同比將出現下滑,此前預期為增長;2024年息稅前利潤率將在6%至7%之間(此前為8%至10%);資本使用回報率在11%到13%之間(此前為15%到20%)。
此消息一出,第二天開盤,寶馬股價暴跌17.08%,同時連帶梅賽德斯-奔馳、大眾汽車、保時捷、雷諾等一眾知名車企股價下跌。
以量換價,投資者選擇了用腳投票。
那么不打價格戰,寶馬能說了算嗎?
據相關媒體報道,現在在經銷商購買寶馬i3,價格又跌破了20萬,來到了19萬出頭。燃油版的3系,價格也在20萬出頭。
對此,寶馬官方回應,稱這是授權經銷商根據市場情況,自主調整的售價,不是官方的統一促銷行為。
這背后折射的問題是,寶馬經銷商要頂不住了,高價導致的銷量下降,讓其現金流承受了巨大壓力。
國內經銷商與豪華車企的合作方式,主要是“銷售授權模式”。經銷商提車需要大量資金,故而大部分會選擇向銀行貸款,等售賣后再還款給銀行,一旦新車銷售困難就成了庫存積壓,導致經銷商資金周轉困難,現金流斷裂,這才有了寶馬經銷商自發的新一輪降價。
真可謂,漲價經銷商苦,降價經銷商苦。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前段時間,寶馬因為大陸集團生產的剎車系統出現故障,而不得不在全球范圍內召回超過150萬輛汽車。
產品競爭力不夠,價格反復變動,再疊加安全質量問題,三重暴擊下,寶馬品牌形象無可避免的受損,寶馬作為高端汽車品牌,其品牌價值和市場信譽是消費者選擇其產品的重要因素。
寶馬品牌形象的下滑,又加劇了經銷商們對其車型銷量的悲觀預期,不得不降價處理。也就是說,雖然寶馬官方并未重返價格戰,經銷商的自主定價行為卻反映了市場競爭的壓力。
大勢之下,由不得寶馬說“不”。
除了降價,寶馬需要更多的殺手锏
此次降價的車型里有一款值得注意。
就是降幅最大的寶馬i3,這是一款2014年上市的寶馬電動車,產品迭代至今已經十年了。是寶馬跨入電車行業的過渡產品,由于寶馬還未建立純電平臺,這款電車就屬于妥妥的“油改電”。
但目前,油改電已成為不少用戶抵制的對象。究其原因主要是油改電存在巨大的弊端:續航里程短;車身結構限制導致空間小;機械集成度低,整體性能下降,等等。
但不能說這款車型不成功,剛上市的i3價格44.98萬,最高賣到51.68萬,卻銷量平平。直到降價打價格戰,i3銷量開始發力,甚至在2023年10月,以5763臺的銷量超過了同級別的競爭對手,包括蔚來ET5和特斯拉Model 3。
而現在經銷商們大幅調價,也許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在新純電車i3上市前趕緊去庫存。
作為一款過渡性的電動車產品,i3為寶馬進軍純電車起到了一個潤滑、過渡的作用。但其歷史使命還沒完全結束,寶馬自己的純電平臺Neue Klasse還得等到2025年才能推出。
從純電化布局進程來看,先不說國內造車新勢力,寶馬同樣被老牌造車企業甩在了身后。
大眾靠推出MEB電動平臺,趕上了電動車發展最為迅速的一年——2020年。到“Neue Klasse”發布的2025年,大眾集團已計劃推出30種不同車型。
而奔馳在2021年就基于新平臺研發的EQA、EQB、EQS、EQE這4款全新純電動車型。并在今年,奔馳推出全新純電MMA架構平臺。
而另一邊的造車新勢力產品日新月異,近日華為剛剛發布了享界S9,定位為大型行政級轎車,市場競品主要為奧迪A6、奔馳E級、寶馬5系、蔚來ET7等。
目前30萬以上轎車市場月銷在8-11萬輛之間,其中電車僅1-1.3萬輛滲透率約12.5%,遠低于市場45%+的平均水平。
這場高端電車市場的爭奪賽,寶馬不僅做不了吃第一口螃蟹的人,恐怕留給它喝湯的時間也不多了。
時間上沒有優勢,想要后發制人,寶馬必須得在產品上下足更多的功夫。而僅靠“油改電”只會被貼上“雜牌電車”的標簽。
從客戶需求出發,解決客戶痛點往往是一個品牌營銷成功的關鍵。比如歐洲市場旅游車大火,但國內傾向于家庭適用車,理想的L6就是很好的例子,打開家用SUV新賽道。
相信作為深耕國內市場多年的寶馬,讀懂消費者應該不是很難的事。期待寶馬進入新階段,只是這個新的開始還需等待一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