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行巴塘金沙江至無名小山溝段,共55公里。
- 巴塘到芒康行程有一百一十公里,途中要翻越海拔4150米的宗巴拉山,海拔從2580米的巴塘提升到海拔4150。海拔高不可怕,地形、道路大起大落才是騎行者的最大挑戰。其間,不知有多少陡坡和險阻要去克服,根據自己的體力狀況識趣地把這段路分成兩段走,將距離巴塘四十二公里的溫泉山莊當作中轉站。
泥沙俱下的金沙江與白沙洲
- 從巴塘出發不到十公里,看到了久仰大名的金沙江,江水裹挾著泥沙俱下,泥黃色的濁流在眼前靜靜流淌。江邊隨處可見因江水沖刷,泥沙在岸邊沉積形成的白沙洲。山上植被稀疏,可想而知下雨時,水土流失有多嚴重。
植被稀少的大山
- “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此言不虛,中學地理課本告訴我,橫斷山脈三江并流區域是我國動植物寶庫,江水在群山之間逶迤輾轉、奔騰咆哮不息,景色秀美壯麗,在我少年時的想象中是多么壯觀雄奇的美景。
- 驟然相遇,不由大失所望。眺望遠處的大山,山是好山,高大巍峨,深溝巨壑,氣度非凡。唯獨山上的植被稀疏比我頭上的禿頂還要厲害,在偉岸挺立的莊嚴里,不免多了幾分蒼涼與落寞,江水也絲毫看不出大江大河該有的寬廣與奔騰氣勢。
騎行在金沙江畔,遠望金沙江大橋
-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接下來幾天行程,即將橫穿橫斷山脈三江并流區域,跨過金沙江、瀾滄江、怒江,進入青藏高原。也順便驗證下中學地理課本的知識。
- 書本上說的都對嗎?其實不然。旅行的好處,在于增廣見聞,可以面對真實世界,而不是別人口中道聽途說的世界,用事實來改變自己的看法與思想,培養自己獨立的判斷力。
- 在疫情期間,我沒去搶過板藍根、雙黃連、蓮花清瘟以及口罩,更沒有去排隊打疫苗。只是在網上查詢了一些關于病毒ADE效應類的基本醫學常識,查詢了盡可能多的對疫苗正面與反面的評論,而基于這些常識與正反面評論,給自己提供了最好的判斷依據與保護,我堅決抵制了打疫苗。
- 讓自己始終保持質疑與證偽的精神,獨立思考的習慣,是經常外出旅行人的基本素質。但凡那些不準質疑,不讓質疑的東西,都是神學,不是科學。
- 在我小時候,大小報刊爭相報道的畝產萬斤糧荒誕往事,明知荒誕,卻誰也不敢揭穿,導致禍害愈演愈烈,至今仍是在我骨子里的深刻記憶,不迷信權威,不迷信專家,但凡不能、不讓質疑的東西,都絕不相信。
- 今何在《悟空傳》里寫道:“如果有人要拿答案灌輸給你,那不是為了讓你變聰明,更可能是想讓你變傻。”細想起來,我們從小就被灌輸了許多與現實不合時宜的觀念,當你想明白了,人就成長了。
- 在金沙江這一段路上,天空湛藍,惠風和暢,天氣也不算熱,下坡多,騎行輕松,但為了防紫外線暴曬,需要把自己遮掩得嚴嚴實實 。
- 到達金沙江大橋,心情按捺不住的激動,經過多少櫛風沐雨的跋涉,來到了西藏與四川的分界線上。橋正中位置的護欄旁就是西藏界牌,老夫聊發少年狂,終于走完了第一步,不算是吹牛了。
在滿橋都是涂鴉的大橋上留影,也是一大特色。
- 金沙江大橋在我眼里不過是座不起眼的小橋,而特殊的地理位置卻又賦予了這座橋特殊的意義,來到這里的人都不容易,出行方式也千奇百怪,開車自駕的、騎單車的,騎摩托的、拉拖桿箱徒步的、當背包客的,拉平板車的,甚至還有穿旱冰鞋的,單腿杵拐杖的,共同的目標就是——我要去拉薩。
偶遇徒步去拉薩的背包客
- 跨過金沙江大橋中線就是西藏地界,好比唐三藏告別東土大唐的最后一站,受盡千般苦的情感噴涌,讓這座大橋成了騎行者、徒步者等苦哈哈的一座涂鴉大橋,橋欄與橋面都涂滿各種留言,仿佛不一展胸懷無以酬來者。有生以來,我也是唯一一次旅行時在建筑物上留下大名。
金沙江大橋護欄上涂鴉
- 跨過金沙江,又是二十公里上坡,竭盡全力來到溫泉山莊,不料一盆冷水,溫泉山莊正在裝修,不接客。
帶著黃色泥沙的溪流
- 還好時間尚早,沿著一條怪石嵯峨的溪流又繼續奮力上行,來到十三公里外的無名小山溝,曾經的四道班,公路養護人員的臨時住處。
- 在四道班一戶藏民家住宿。全天騎行約五十五公里,強度不大,就是覺得累,四點多鐘就停下,大概三公里外有免費的溫泉,也沒力氣去泡了。住下第一件事就是洗澡,然后往床上一躺,徹底放松。直到晚上七點被主人招呼,才出來吃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