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秋是最適合
體驗City walk的季節
逛遍了三山五園、五壇八廟
打卡了故宮、長城、十三陵
讓我們走近小胡同
穿越到100多年前的民國
《覺醒年代》里的“賽先生 科學”
在這里留下了身影
南兵馬司胡同15號
中國科學發端的地方
《運河之上》帶您一起了解
現在的南兵馬司15號地質所
今天我們循著大師們的腳步
看看中國近代科學的發端之地
荒野上的大師值得我們銘記
他們研究科學的所在
也值得我們瞻仰
中國的科學在這里發端
“賽先生”以地質學的
外表向舊中國
展示科技文明的魅力
民國時期的地質所
一切從1913年的一個人開始
他叫丁文江
時任地質科科長的丁文江
改地質科為地質調查所
借用北大地質系舊址
與章鴻釗、翁文灝一起
創辦了中國最早的地質調查所
并發起創建中國地質學會
推動中國地質工業
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就躋身世界一流
丁文江先生像
在地質所丁先生優中選優
培養了地質學界第一批人才
利用傳統士大夫不屑
又是中國近代社會
急缺的實踐學習方法
打開書齋走向田野
到門頭溝、西山等地
實地鍛煉考查學生作業
這里有的是實業救國的
國際型科技人才
學生們原本有三十多位
經過一番嚴選只剩下
人稱“十八羅漢”的18名同學
這些人后來都成了
中國地質學的領軍人物
如謝家榮、王竹泉、葉良輔、等
地質所圖書陳列館開館儀式合影
“十八羅漢”以及他們的先生
就是在南兵馬司胡同15號
展開田野測繪的藍圖
測量京郊山川采集的礦石
所以有人說
丁文江先生和翁文灝先生
所培養的新時代的科學人才
和舊時代的士大夫
截然不同
所謂“書生擔斧入山”
原本一介書生
卻像砍柴的樵夫
擔著大斧進山實地考察
就是他們的不凡之舉
叩開了中國的科學之門
不光地質學
這些地質學子們
還參與發掘了北京人頭蓋骨
促成了中國最初的
考古、地理、地質、能源等
多方面學科的誕生
當年的北京人頭蓋骨模型
這里不禁有人要問
科學體系如此博大
學科的網絡更是分支龐雜
老一輩科學開拓者們
為什么會選擇地質學
作為科學的發端呢
原來地質學在歐洲
是一些富翁閑暇之余
高雅神秘的愛好
隨著工業革命的興起
各國急需煤鐵礦物
地質研究與調查
作為一種職業
迅速在歐洲發展起來
十九世紀從英國開始
歐洲發達國家紛紛建立
地質調查機構
開始本國的地質調查工作
從洋務運動開始
中國已經有一批
礦業公司這種實業了
近代地質學知識
也是在這個過程中
從西方傳入中國的
當時地質學
在西方也是新興的學科
大家熟知的達爾文
當年也主要是從事地質工作
達爾文
中國最初引進科學
是在救亡圖存的背景下
看中了它的實用性
這樣一來
科學與實業救國緊密聯系
而礦產資源是一個國家富強
很重要的方面
因此開礦、勘探資源
這類地質學領域
就是最實用的科學
李四光(中)和同事們
北京涉及到民國地質調查的場所
一共有三個胡同
在西四南大街缸瓦市附近
從南向北依次是
粉子胡同、豐盛胡同和兵馬司胡同
地質調查所剛成立
是從北洋政府農商部地質科轉來的
所址就在粉子胡同農商部里
隨著北洋政府
同意地質調查所獨立運行
將原來是學校的豐盛胡同3號
和兵馬司胡同9號
分配給了地質調查所
1916年地質研究所
學生畢業后
也就從沙灘后街
北大二院搬到這里開始工作
豐盛胡同3號的后門
斜對著兵馬司九號
現在是兵馬司胡同15號
這里現在是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秋日暖陽下
漫步進去參觀瀏覽
您會與當年的“賽先生”
意外撞個滿懷
瀏覽一下當年丁先生、翁先生
批閱的學生評語
丁文江給地址所第一批學生的批語
走進細細看一下
當年荒野上的大師
實地勘察地質的儀器
民國時期的地質儀器
感受一下當年
積貧積弱的舊中國
科學開拓者們
頂著偏見缺少經費
毅然決然的將科學大廈
以地質學為發端
一磚一瓦一點一滴
建立起來的辛苦勞艱
民國的地質工作者實地測繪
如今科學昌明的時代
AI科技、元宇宙+、航空航天、生物制藥
無不源于這里對“賽先生”的回應
南兵馬司胡同15號
也無風雨也無晴
只有丹心一片濃蔭幾許
地質資料館一角
回首向來處我們國家
科技的發端之地
這么樸素、簡單,
但是就是這么一個起點
卻孕育了如今燦爛昌明的科學成就
向荒野上的大師們致敬
(圖片由全國地質資料館提供)
全國地質資料館
高級工程師李晨陽
節目回聽
請點擊下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