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美國《生物安全法案》尚未落地,卻始終是懸在國內藥企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據英國《金融時報》近期報道,“藥明系”兩家公司被《生物安全法》視為對美國國家安全的威脅,目前正在考慮出售部分業務。
藥明康德尋求出售其位于費城的四家工廠的細胞和基因療法先進療法生產部門(ATU)。同時,藥明生物已經聘請了顧問來幫助評估買家對其歐洲部分生產基地的興趣。管理層擔心該公司可能不再需要這些設施,其中最主要的是該公司從拜耳公司收購的兩家德國制造工廠,去年還斥巨資進行了擴建。
10月8日早間,藥明康德發布自愿性公告回應了關于出售WuXi ATU業務傳聞。公司目前正在評估各種選項以保持 WuXi ATU 業務的持續運營,未就出售WuXi ATU形成任何決議。
“我們正在根據我們的優先事項評估繼續 ATU 運營的選擇:我們的員工和需要必要的、時間緊迫的和挽救生命的治療的患者,”藥明康德發言人也在郵件聲明。
上個月,美國眾議院以 306 票對 81 票的壓倒性多數通過了《生物安全法案》,該法案等待參議院采取下一步流程。如果 BIOSECURE 法案獲得通過成為法律,預計將對生物制藥行業產生深遠影響,該行業目前嚴重依賴中國的第三方服務提供商。
最近的一份 GlobalData 報告發現,該立法可能會影響與BIOSECURE法案中提到的公司合作的120多種美國藥物,其中約一半處于臨床試驗階段,三分之一處于早期臨床前研究和發現階段。
據歷年財報數據,藥明康德、康龍化成、凱萊英等國內頭部CXO企業基本超過70%的收入來源于海外市場,海外市場“目的地”也從美國逐漸向歐洲、東南亞等地區拓展。
藥明康德在5月宣布其新加坡研發及生產基地正式開工建設,同月凱萊英宣布完成首個歐洲研發生產基地布局,博騰股份也在當月宣告了其斯洛文尼亞的研發生產基地投入運營,九州藥業在上半年先后宣布將在日本、德國設立全資孫公司建設CRO服務平臺。
藥明生物首席執行官陳智勝此前曾表示,藥明生物在歐洲的業務當前已從最初不到5%增長至30%,以瑞士、德國、英國為主要業務來源市場,個別國家接近中國市場業務規模。
總結
創新藥出海是未來藥企發展的一個重要戰略目標,然而出海之路并非一帆風順,隨時可能會遭遇“驚天駭浪”。
今年開年以來,包括藥明系在內的整個CXO板塊股價也都隨著美國《生物安全法案》風波的進展起起伏伏,海外市場廣闊的前景之外,高風險的特質也展露無遺。
參考資料:金融時報、華夏時報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