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觀察
#hz,491
杭州的秋天到了,我最喜歡的秋天。上下班的路上已經能聞到忽濃忽淡的桂花香。
節后的工作日難熬,我坐不住,一腳跑到了滿覺隴。
對滿覺隴的感情大概是這樣的,我知道他人多,我知道杭州哪里都有桂花,但每年不跑這一趟,總覺得少了點啥。
于是看到一些人洋洋灑灑地寫滿覺隴勸退勸退勸退,恨不得多長幾張嘴去辯。
剛到下滿覺隴,就遇到一個大叔。賊熱情,拿個大喇叭在吆喝,擺攤賣桂花糕。
看我拿這個相機東拍西拍,他大聲喊:“你得拍我啊!你看我這,xx電視臺,xx報紙,xx平臺都來報道過,絕對是網紅產品!”
我被他的熱情嚇了一跳。大叔不知道啊,現在說網紅,不是在夸人了。
但這種生活氣,是坐在工位上無法體會到的。
告別大叔,我自顧自往上走,去完成自己那份“秋天的儀式感”。
桂花玫瑰糖糕吃了。
糯糯甜甜的糖糕,桂花和玫瑰的香味很足。有冷熱兩種可以選擇,即買即吃可以選熱的;要帶走,就選冷的。
桂花拿鐵喝了。
沉底的桂花糖漿要攪勻了再喝,配上苦澀的咖啡,中和的恰到好處。
桂花碎配上桂花糖漿和咖啡香,竄入鼻腔,打開腦海里的開關:杭州的秋天來了。
暖樹咖啡在滿覺隴里開了幾年,今年在店外的墻上搞了一面花墻。 在郁郁蔥蔥的綠色里增添了一抹亮。
湯屋也看了。嗯,沒啥變化。
只是這劈里啪啦一頓操作下來,我才發現,咋沒怎么聞到桂花香啊?
難道是今年的桂花不香?還是說我來早了?
記憶里,去年國慶的時候,桂花就熙熙攘攘的開了第二波。滿覺隴的桂花樹下,擠滿舉著手機拍照的人。
于是我湊到熟悉的攤位前——那邊曬得黝黑的村民,正是滿覺隴土著嘛,他們對桂花,幾時開,幾時落,幾時香,特別清楚。
大爺豪邁地一揮手,說自己有25棵桂花樹。攤位前就有4棵,每棵都頂著花苞,眼看就要開了。
他跟我科普,桂花在散發香味之前,要先“脫一層皮”。
等外面的殼掉落了,才會開花,再能聞到香味。現在的滿覺隴,遍地都是桂花掉落的殼,要彌漫花香,還得等5天左右。
也是怪天氣。今年的夏天特別熱,還長。一旁閑聊的杭州陸阿姨更嚴謹,給了個數字:“138天!”
中秋后驟冷,被騙開了一茬,那是早桂。所以走在路上,偶爾能聞到桂花香。 前兩天下雨,淅淅瀝瀝打落一些花瓣。
而滿覺隴的金桂,今年還沒到盛開的時候。
陸阿姨本來想來買些桂花,一問是早桂,縮回了手。
“那我再過一個星期再來好了,反正交通方便的。”一口瀟灑又流利的杭州普通話。
難怪聽到別的攤位,鮮桂花五塊錢兩袋,我還嘀咕怎么這么便宜。
今年的滿覺隴,人還是不少。車子多,堵車排老長的隊。
往年的車輪碾過落花,要是車子和車子能對話,準能根據花香互相認出對方剛從滿覺隴出來。
那間像博物館的咖啡店的院子里,倒是稀稀疏疏開了幾多桂花。
走進柵欄門,就有香氣撲面而來。于是更加確定,滿覺隴的桂花還是香的,只是還沒到時候。
也有變化。
下滿覺隴路邊的攤位少了,所以不再覺得擁擠和混亂。
記得去年來,路兩旁是五花八滿的攤位。本來一條道嘛,攤位占一溜,買東西的人占一溜,車占一溜,人占一溜,自然是水泄不通了。
當時那些攤位,也不聚焦于“桂花”,首飾、扇子、手串……賣什么的都有。
今年的攤位上,賣的東西回歸了老幾樣:糖桂花、干桂花、桂花糕、桂花羹之類。
還出了個手工體驗打糕的攤位,有力氣的,可以上去掄兩錘子。
桂花糕是提前做好的,用保鮮膜包起來。
糕上的桂花被太陽照得閃閃發亮,像星星一樣。
而更多的“星星”,被裝進了瓶瓶罐罐里。再見它們,突然有一種親切的感覺。
說個冷知識,要想打下來的桂花香,最好趕在寒露之前。
這時候的桂花好打,香氣足,也便于加工。做出來的桂花干和糖桂花品質好。
逛著逛著,走到一棵柿子樹下,圍滿了人在拍照。
紅紅火火的柿子掛在枝頭,看著就讓人有一種豐收的喜悅。
結果第二天,發現它上了熱搜,火了。
看花賞花是杭州人生活的“頭等大事”,而 滿覺隴又是把風花雪月的浪漫發揮到極致的地方。
這不,兩棵湊成愛心的欒樹也還在。
杭州這座城市本就浪漫,而杭州的秋天嘛,是浪漫媽媽給浪漫開門——浪漫到家啦!
本圖文版權歸小O獨有,
歡迎留言,嚴禁盜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