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央視軍事頻道在《正午國防軍事》節目中,報道了隸屬中部戰區第81集團軍某旅,出動99A主戰坦克使用炮射導彈進行實彈射擊的內容。從中可以看到,99A主戰坦克裝填好炮射導彈,待射擊指令下發后,精準命中了設置在半山腰處的地環靶。相比其他的坦克裝甲車輛適配彈種,國產炮射導彈迄今為止都籠罩著一層面紗,讓外界頗為好奇。
所謂炮射導彈,即指利用火炮發射的導彈,也可以說是能夠予以制導的炮彈。發射炮射導彈的火炮一般由坦克炮、反坦克火炮、步戰車火炮以及地面自行和牽引火炮組成。與一般導彈相比,炮射導彈的主要區別在于其擁有發射藥筒、且初速大、費用較低。與普通炮彈相比,在于炮射導彈配備有精確制導系統,具備精度高、威力大、射程遠等特點。
因此東西方各國認為,炮射導彈的出現,大幅增強了坦克裝甲車輛的火炮射程和射擊精度,是賦予坦克裝甲車輛遠距離精確打擊裝甲目標和反武裝直升機的有效手段。現階段看,俄羅斯是世界上成系列開發并在主戰坦克上大量裝備炮射導彈的唯一國家,共研制裝備有9K112/9M112“眼鏡蛇”、9K116/9M117“堡壘”、9K120/9M119“蘆笛”三大系列炮射導彈。
上型多型炮射導彈均為直瞄射擊,全程制導的炮彈,主要以坦克炮為發射平臺。俄羅斯之所以對炮射導彈如此熱衷,源于在蘇聯時期,由于坦克火控系統及火炮遠距離射擊精度、威力等方面均落后于西方,因此便對炮射導彈這種理論上能夠大幅提升坦克對2500米以外活動目標命中率的武器頗為熱心。
然而炮射導彈的概念提出也好,研制熱潮也罷,卻均是在西方國家興起的,例如美國曾推出了“橡樹棍”、法國也拿出了“阿克拉”。但在上世紀70年代以后,這股熱潮卻在西方國家逐漸銷聲匿跡,當然在冷戰以后,西方國家又對炮射導彈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但始終未見其大規模生產及大批量列裝的跡象。
之所以會出現此起彼伏的現象,原因在于西方坦克業內人士認為,一是除非在沙漠地帶,否則坦克正面交戰的距離不會超過2千米,且2千米的距離對目前的坦克炮及常規破甲彈來說已經具備足夠的毀傷效能和首發命中率,但這些彈藥的價格只有炮射導彈的幾分之一甚至是十幾分之一。
二是如果沒有相應的觀瞄和火控系統配合,炮射導彈的遠距離精確打擊能力難以發揮,但這些延伸出的觀瞄和火控系統功能不但提高了坦克的采購或是改裝成本,且還增加了可靠性的負擔。三是炮射導彈只有有限的反直升機能力,在單兵便攜式防空導彈技術大幅進步的今天,為坦克配備專用的輕型防空系統是更明智的選擇。
公開資料顯示,我國于上世紀90年代初引進了蘇俄研制的9K116/9M117“堡壘”、9K120/9M119“蘆笛”兩大系列炮射導彈,我國在前者基礎上研制出了100毫米與105毫米炮射導彈,例如適配04式步戰車的100毫米炮射導彈、被譽為外貿明星的GP 2/GP 105毫米炮射導彈與兩年前亮相的“ADZ104A-105”炮射導彈等。
至于后者,代表產品則有GP 7/GP 125毫米炮射導彈以及本次99A主戰坦克使用的炮射導彈等。另外需要明確的是,關于上述炮射導彈的具體參數至今都是一個謎,僅有GP 105毫米炮射導彈較為清晰。據悉,該彈長1.14米、重19.8千克、可在5千米外(另一說為5.5千米)擊穿650毫米的鋼裝甲,至于制導體制仍以激光駕束為主。
激光駕束制導體制之所以深受蘇/俄與中國的青睞,源于這種制導方式比激光指令制導更為簡單。導彈系統的激光照射器、以及測量、計算瞄準線偏差并發出飛行控制指令的主要設備,都集成在坦克的火控系統中。導彈上既無需安裝導引頭,也無需安裝彈載計算機,彈載設備和制導裝置都得到了極大的簡化。
在降低導彈技術復雜性,提高可靠性的同時,也進一步降低了造價,從而在技術先進性與成本控制上獲得最佳統一,但又沒有影響武器系統擁有較為出色的作戰效能。因此我國在引進這些蘇/俄炮射導彈的時候,便對其以激光駕束制導、三點法導引、鴨舵控制為主組成的獨特技術風格也繼承了過來。
官媒也曾對激光駕束制導進行過介紹,即當炮射導彈發射后,位于坦克內的炮長通過觀瞄儀持續跟蹤目標的同時,激光照射器發出與瞄準線重疊,經過“調制”的激光束。反觀炮射導彈在飛行過程中,安裝在彈尾的4個激光信號接收器只要有一個沒能接收到激光編碼,就意味著導彈飛偏了。
然后導彈控制機構通過偏轉中部彈翼,將導彈修正回到波束正中,直到所有的激光信號接收器都能接收到激光編碼為止,只要激光束能夠持續照射目標,意味著炮射導彈就能準確命中。2002年,解放軍首次對外展示批量列裝部隊的坦克炮射導彈,從此意味著我國已經解決了坦克炮射導彈有無問題和是否要裝備部隊的爭議。
22年后,央媒則近距離對外展示了99A主戰坦克使用的炮彈導彈,需要指出的是,在這20多年時間及若干型號炮射導彈中,外界均可以從中找到蘇/俄炮射導彈技術的痕跡。因此問題也就隨之而來,蘇/俄炮射導彈的設計思路是基于自身作戰需求而展開的,作戰需求的差異,決定著我國在下一階段發展坦克炮射導彈時,對于蘇/俄思路就不能再全盤照搬。
進一步講,解放軍地面力量未來面臨的戰場環境是模糊的,對手呈多樣化的趨勢,這反映到坦克炮射導彈的問題上來,顯然是發射后不管或者是發射后少管、彈道多樣、多用途能力更強的坦克炮射導彈,對各種作戰環境的適應性更好等。因此從這個大背景下來看,99A主戰坦克炮射導彈近距離展示的背后,意味著我國已經在開始行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