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老”員工,如何揚長避短?
文:中外管理傳媒 莊文靜
責任編輯:胸懷天下
關于延遲退休的議題已歷經多年討論,前不久終于塵埃落定:
從2025年1月1日起,我國將用15年時間,逐步將男職工的法定退休年齡從原60周歲延遲到63周歲,將女職工的法定退休年齡從原50周歲、55周歲,分別延遲到55周歲、58周歲。
相關規定還調整了職工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的最低繳費年限,從2030年起由15年逐步提高至20年,每年增加6個月。在統一實施延遲退休的基礎上,允許職工在達到最低繳費年限后自愿選擇彈性提前退休,提前時間最長不超過3年,且退休年齡不得低于現行法定退休年齡;也可以在單位與職工協商一致的前提下彈性延遲退休,延遲時間最長不超過3年。
那么,延遲退休將會對勞動力市場產生什么影響?對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將帶來怎樣的挑戰?企業又該如何應對?
傳統崗位上,“老”員工將越來越多?
此次改革的核心是“法定退休年齡堅持自愿、彈性原則”。對于企業來說,這意味著增加了不確定性因素。
相關規定明確了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的“往前彈”和“往后彈”兩種情況。“往前彈”即彈性提前退休。職工只要滿足養老保險最低繳費年限,就可以自愿選擇彈性提前退休,提前時間最長不超過3年,且退休年齡不得低于法定退休年齡。也就是說,大多數職工既可以選擇按照新的法定退休年齡退休,也可以選擇在原法定退休年齡退休。
而對于女職工來說,工作崗位的界定直接影響退休的年齡。目前,在全國范圍內并無統一的認定標準,爭議不斷。例如,一些地區和企業仍適用上世紀70年代的“干部”或“工人”身份作為區分標準,而有些地區和企業則依據女職工是否擔任“管理或技術崗位”來判定。通常,崗位的設置和安排是企業自主經營權的體現,企業有權根據自身的經營管理需要對此進行具體劃分。
因此,對于企業來說,如何在員工手冊、聘用合同等用工文本中明確界定和劃分“管理或技術崗位”,并明確員工的崗位屬性,顯然尤為重要,這是女性員工退休年齡認定的重要依據。
不同的職業人群,對延遲退休的接受程度也大不相同。例如,公職人員對延遲退休的接受度和認可度較高,特別是擔任一定領導職務的公職人員更是如此。畢竟,職業賦予這些職位的個人價值感和社會地位都較高,因此他們樂于延遲退休;另外,實行年薪制、薪酬較高的群體,比如具有壟斷地位的國企、民營金融企業、互聯網企業,以及效益較好的民企等,都相對支持延遲退休。而對于收入水平較低、體力勞動繁重、技術類等工種的企業員工,以及靈活就業人員,他們大多是不歡迎延遲退休的群體。而事實上,這部分人群也是用人單位和企業相對更愿意留下的員工。
對于延遲退休政策的出臺,有人擔心在本來就比較嚴峻的就業市場情況下,老年人是否會搶年輕人的飯碗?專家們則表示,隨著人口出生率下降,我國的勞動年齡人口數量每年都在減少,并且減少的速度還在加快。因此,部分老年人延遲退休與勞動年齡人口降低的數量相比,“擠出效應”并不明顯。對于勞動力市場來說,延遲退休意味著將逐步增加數量可觀的勞動力,近年來一直存在的“招工難、用工荒”等問題將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尤其是在制造業,優秀的技術工人、高技能人才將給制造業提供更多的進行數智化改造的時間。
目前,我國技能勞動者約為2億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過5000萬人,約占28%。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國目前約有7.6億勞動人口,其中技能勞動者僅占就業總人口的26%,同時高技術人才還正處于青黃不接的階段。
我們常說大學畢業即失業,但技工缺口卻突破千萬!?年輕人不愿意從事技術性工種的主因,是由于技術性工種相比其他職業在工作環境、薪酬待遇、社會地位和發展前景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差距。于是,年輕人寧愿送外賣、送快遞也不愿意進工廠。同時,很多年輕人即使就業,也更愿意投身新職業,集中在新經濟和新業態中,而城鎮職工中面臨退休的老年人,大多數崗位相對集中于傳統崗位上。
因此,在這個層面上,延遲退休能使越來越多有較高素質、高技能的勞動力留下來,延長他們的有效工作時間,可以有效彌補人力資源市場上的勞動力結構性短缺。
在此背景下,企業可以通過實施“老帶新”制度,鼓勵資深員工與年輕員工建立師徒關系,傳授技能和知識。這不僅能夠充分利用資深員工的豐富經驗,還能幫助年輕員工迅速成長。
如何讓老員工煥發“第二春”?
延遲法定退休年齡,對于發揮老員工豐富的工作經驗和職業技能具有積極作用,但同時也可能增加職業倦怠等問題。因此,用人單位需要找到激發老員工工作熱情、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這是未來人力資源管理面臨的挑戰。同時,延遲退休對企業的人力資源規劃、成本支出和組織管理等方面都有顯著影響,這要求企業的人力資源部門提前進行規劃。
有人力資源從業者指出,過去在員工即將退休前的幾個月,HR部門需要開始與員工溝通,準備相關資料。然而,新規出臺后,情況可能會反過來,希望提前退休的員工會主動找到HR進行退休手續的準備工作。
因此,從組織管理的角度來看,這增加了管理的復雜性,企業的人力資源規劃也需要相應調整。HR需要提前與準退休員工溝通,以便及時補充崗位人員。
事實上,企業最擔心的是員工活力不足。因此,企業應根據員工的實際年齡、身體狀況和工作能力等因素,制定差異化的激勵政策,確保每位員工都能在工作中發揮最大潛能。此時,企業更需要建立多元化的晉升機制,為不同年齡段的員工提供晉升機會,打破年齡界限。
一位HR表示:“企業里老中青‘三代同堂’,要有效發揮老員工的價值,就要通過一些組織機制、激勵方式去實現。”比如,了解老員工的需求是提高員工工作熱情的關鍵。管理者可以通過定期面談等方式,了解他們的期望和困惑,并尋找適合的解決方案。有的老員工可能渴望挑戰更高難度的項目,有的則希望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有的可能就是想做些導師性的工作。這種情況下,可以通過提供重要項目領導機會、工作崗位輪換、內外部培訓等方式,調動老員工的工作熱情。另外,企業可以通過內部競聘、項目負責制等方式,為大齡員工提供更多展示才華的機會和平臺。同時,老員工在公司中擁有豐富的經驗和專業技能,管理者可以適當地為他們分配更多的職責和權利,并給予相應的獎勵和榮譽,要充分發揮老員工經驗帶頭人、師傅和文化傳承人的價值,沉淀他們的技術能力和經驗。
當延遲退休,成為全球選擇
對于民營企業而言,延遲退休可能促使它們提高績效評估標準,通過嚴格的考核流程自然篩選出不符合崗位要求的員工,想“混”到退休也會越來越難。
這一趨勢下,擔心末位淘汰、組織重構乃至裁員將成為常態,而“35歲現象”及內卷化問題或將加劇。為應對這些挑戰,許多企業已開始探索人才外包、靈活用工、勞務派遣等多元化的人力資源策略,并積極實施業務流程和技術的數字化轉型,以提升運營效率,減輕人力成本壓力。
在此背景下,人力資源服務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無論是大型還是中小型企業,均尋求專業人力資源機構的支持,以優化招聘流程、加強員工培訓及完善績效考核體系。據統計,截至2023年,中國人力資源服務業市場規模已超越2.5萬億元,預計到2024年將達到3.5萬億元,展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
事實上,放眼全球,自從2020年?日本取消了終身雇傭制,就標志著這一傳統雇傭制度的徹底終結?。諸如日立、資生堂、富士通及KDDI等知名企業,已率先改變招聘策略,明確各崗位職責,加速向能力導向的“作業型”人才招募模式過渡。這類轉變在日本企業中日趨普遍。
所謂“作業型員工”,指的是那些非全職、非正式雇傭關系的工作人員,如合同工、兼職人員、臨時工及派遣勞工等,他們往往不享有正式員工的福利待遇。在日本,60歲以上仍從事出租車司機、旅游巴士司機、保安、按摩師及銷售員等職業的情況并不罕見。
近期,鑒于日本面臨的人口老齡化和勞動力縮減問題,日本航空公司計劃自今年10月起調整退休返聘人員的薪酬結構。具體而言,60歲以上且經驗豐富的老員工將獲得與退休前相仿的薪資待遇,相較于以往減少40%-60%的做法有顯著改善。
同時,法國、英國、德國、荷蘭及比利時等國,都通過引入激勵措施來鼓勵延遲退休。這表明,隨著全球老齡化問題的加劇,勞動力短缺和養老金缺口擴大已成為普遍挑戰,延遲退休成為各國應對策略之一。
因此,時代在不斷變遷,新的技術、新的觀念、新的生活方式層出不窮。面對這樣的變化,我們無法阻止,但我們可以調整自己的心態和行動,以更好地適應和應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