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吃的人
都會“粉”上廣東!
所謂“食在廣東”, 廣東人吃飯,再“奄尖”(挑剔)都不過分。最能體現1.27億老廣們“食不厭精”的食物,卻是一碗最日常不過的米粉。
識飲識食,有時并不在于食材的昂貴,烹調的繁復,而在于不同元素的融合協調。比如一盤味道過關的炒牛河,看著平平常常,里面的名堂卻大:
炒牛河突出口感爽滑。 攝影/上海去哪吃(meishi388)
粉要韌,滑嫩清香的一把河粉投入鍋中,如何散而不碎,既考驗廚師的手法,更考驗河粉的品質;
火要旺,大火爆炒,頃刻出鍋,牛肉片、河粉以及蔥蒜絲、調味料依次加入,左鍋右勺,一拉一推之間,高溫加速了風味發散,也增加了火候把握的難度;
出品要穩,幾乎桌桌必點,挑剔的老饕會從一道炒牛河的“鍋氣”,判斷一家粵菜館的實力。
猛火快炒,正是廣式炒米粉的精髓。 攝影/笑飛雪
炒牛河,咸香爽滑,幾乎常年占據著嶺南餐桌的最大公約數:從高端酒宴,到街邊大排檔,從打工人的工作餐,到一頓熱鬧火鍋的結尾,炒牛河無處不在。可以充饑,也可以開胃,可以陪襯,也可以做主角。在經典電影《食神》中,大火炙熟牛肉與肉汁炒河粉的簡單組合,就傳遞出“大道至簡”的美食哲學,難怪人說,不懂炒牛河,便不懂粵菜!
可要是只知道炒牛河,而未曾體驗腸粉瀨粉們的花式口感,眾多甘為配角的生猛食材,就錯過了廣東粉的千姿百態。
嶺南百樣粉,廣東人到底有多愛它?
從高空俯看廣東,西北東北山脈交錯,東西兩翼海岸綿長,珠江口的大灣區,平原開闊,一批大都市聚集于此。山川地貌和市鎮風物的多樣,也悄悄塑造了廣東人各式各樣的吃粉習慣。
攝影/吳學文
瀨粉也叫酹粉,酹字粵語白讀為lai,音同“瀨”。
圖為其制作過程。
在廣府一帶,瀨粉是舌尖上共通的鄉愁——“瀨”,即壓制米粉團的動作——可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瀨”法。廣州的西關瀨粉,是商貿繁榮、市民聚居的產物,相比其他各類瀨粉,它更粗,也更綿軟,小小的蝦米,醇香的油渣,清爽的冬菇,輔以濃厚的米漿提供底味,一碗口感豐富的瀨粉,是許多老廣記憶中的清晨滋味。
同為瀨粉,燒鵝瀨粉更加名聲在外。東莞厚街是傳說中瀨粉的起源地之一,偏偏又有“金鵝銀瀨”的說法,讓一口剛出爐的、脆嫩多汁的燒鵝搶去了粉的風頭。
肥美的燒鵝,瀨粉好搭檔。 攝影/吳學文
東莞人吃燒鵝格外講究,不僅選鵝要精細,所謂 “靚鵝不怕荔枝柴燒”,選柴火也有要領。荔枝柴經歷自然發酵,自帶荔枝的清香,而且作為柴火有著煙少火旺的特點,可以保證出爐鵝肉的品質。特別是在天氣逐漸轉冷的秋冬季,肥美的鵝肉經過炙烤冒出油脂香氣,覆在熱滾滾的瀨粉上,暖心暖胃,堪稱絕配。
燒鵝瀨粉,鵝的肥美與粉的清香可稱天作之合。 圖/視覺中國
粵西的粉,有更鮮明的鄉土特色。化州有牛腩粉,怎么用好牛肉湯底,怎么以花生油點染香味,當地的居民琢磨了上千年;還有卷粉,似腸粉,又不是腸粉,四四方方的粉皮,切成寬條,再裹成卷粉,淋上星星點點的香油,再蘸醬油吃,雖然吃法簡單,但不妨礙味道香濃;又比如陽江豬腸碌,形如豬腸,內里有時還卷有河粉,“粉上加粉”,更具滋味。
陽江豬腸碌往往餡料極為扎實,口味豐富。 攝影/紀鑫達
“清湯牛腩”,也是有別于廣府牛雜的存在。清澈的底湯反復熬煮牛腩牛雜,初嘗味道清淡,其實肉香早已浸透在湯中,越吃越香。這道食物總是以一種獨特的“自助”形式售賣,店家趕在天亮前買來的食材在清晨已經煮透,食客站在攤前挑選,要哪部分,店家就切下哪部分,豐儉由人,還有已經入味的白蘿卜作為副產品。這時候,如果將河粉加入湯中,則瞬間畫龍點睛,反客為主,嫩滑的河粉凝聚了牛肉和湯的醇厚,成為碗中的主角。
牛雜與粉,是常見搭配。 圖/視覺中國
粵東山區的客家人,又有著獨特的山地飲食美學。譬如“老鼠粉”,雖然名字奇特,口感卻極清爽。在特制的擦板上,米粉團擦出一兩寸的粉條,煮熟晾干后以備食用。老鼠粉可以煮食,也可以炒食,因為形狀短而粗,吃起來嚼勁也更足。
出身梅州大埔的客家人作家杜埃,曾提議把“老鼠粉/粄”的名字改為“珍珠粉/粄”,以免嚇跑了外地食客。不過多年來,這個雅致的建議并未付諸現實,人們還是習慣“老鼠粉”的稱呼,也許這個名字里,多多少少寄托著客家人對于顛沛遷徙和穩定日常的集體記憶。
客家老鼠粉的口感非常有韌勁。 攝影/上海去哪吃(meishi388)
嶺南百樣粉,廣東人的粉,數不完,更嘗不盡。
廣東人,中國吃米粉最挑剔的人
與千姿百態的面食相比,米粉看似發揮空間更小,但廣東人仍于其中發掘出了千般滋味,無愧于中國吃米粉最挑剔的人——無論是口感、做法還是配料,廣東食客都有著精益求精,堪稱嚴格的飲食態度。
一碗米粉,也講究出鍋火候。 攝影/紀鑫達
先說口感。
或厚或薄,或圓或扁,同樣的原料因不同的形狀,口感也差異不小。例如瀨粉厚實,河粉勁道,陳村粉寬薄,老鼠粉耐嚼,各不相同。夜幕降臨,嶺南的夜生活在宵夜攤前展開,“一份炒粉”和“一份炒河粉”,僅僅一字之差,代表的不只是粗細之分,亦是迥異的風味。
揭陽炒粿粉煎炒結合, 吃起來往往外酥脆,里軟嫩。 攝影/紀鑫達
著名的豬腸粉在外形上便極具特色,顧名思義,稀米漿蒸成薄粉皮后,層層疊疊卷起,形似豬腸,口感也因此圓潤緊實,配上由辣椒醬、甜面醬、芝麻醬組成的傳統“三醬”,是經典的街頭味道。
再說做法。
雖然算起來,米粉無非炒粉、湯粉、蒸粉幾種吃法,但廣東人又從其中衍生出了千變萬化。前面提到的一道簡簡單單的炒牛河,即分干炒、濕炒兩種:干炒時,牛肉、韭黃、豆芽等配菜與河粉分開下鍋,河粉在大火下炒至微焦;濕炒時,勾芡是關鍵一步,各種味道凝練在濃郁的湯汁中,河粉也因此更多一分爽滑。
干炒牛河和濕炒牛河。 攝影/上海去哪吃(meishi388)
腸粉是廣東粉里最有資格開宗立派的存在,做法的豐富性更毋庸置疑。
布拉腸、抽屜腸、石磨腸……一道腸粉,衍生萬千變化。布拉腸最薄,制作也最見功夫,一把大刀將布上的腸粉刮下,滑嫩口感也由此而來。抽屜腸厚一些,卻也最便捷,米漿放入籠屜,不用特別看管,大大提高效率,在早餐店中常見。石磨腸粉和簸箕腸粉,因為多需手工,在越來越快節奏的生活中已經愈發少見,但如果在街巷間偶然碰到,光是傳統的制作技藝就值得細細觀賞一番。
攝影/深圳吃貨小分隊
腸粉,少不了好醬油,
許多店家會自制醬油用于調味。
至于配料的多元,則更是米粉味道最關鍵的一環。
粵菜博大精深,幾乎每一道菜都可以配粉。除前文所提燒鵝、清湯腩外,還有豬雜蒸米粉、各式海鮮粉……陽江的“瀨鍋撐”用料更是豐富極了,不僅有豬肉,還有瑤柱、蝦米、花甲、魷魚絲等等海味,再以高湯打底,食材在鍋中翻炒時,鍋邊敷一層米漿,待米漿凝固成米皮后放進湯中入味,味道鮮美無窮。
廣東米粉,配料非常豐富。 攝影/紀鑫達
還有些米粉的配料不那么顯眼。雷州半島上的徐聞人愛吃腌粉(約等于“拌粉”),細米粉絲配上花生油、花生米、蒜泥、蝦米、醬油調制的佐料,還可以根據喜好,加青菜、肉絲、酸菜,即“腌”即食,看起來沒有太多食材,但各種味道早已滲透粉間。
說到底,許多菜肴即便沒有加米粉,也可以成為一道名菜。但這并不意味著米粉無關緊要,偏偏是米粉的加入,總能增添一份煙火氣、家常味、踏實感。
廣東海鮮米粉,時令鮮美代表。 攝影/紀鑫達
從這一重意義上來看,粉恰恰是粵菜的靈魂之一,也正是粵菜里的百般花樣配料,才能滿足廣東人的百態挑剔舌尖。
廣東粉的最佳賞味期,是三餐四季
若我們從廣東米粉花樣制法與吃法的眼花繚亂中抽離而出,回到一碗粉的根源,你便可以知道,是什么造就了廣東人對米粉的挑剔與鐘愛。
地處南海之濱,溫熱的氣候和肥沃的土壤,讓廣東成為中國最早種植水稻的地區之一,從增城絲苗米到羅定稻米,從海豐油氈米到臺山大米,各色大米自然是各色米粉的基礎。水稻,“水”字當頭,水汽豐沛的魚米之鄉里,人們祖祖輩輩尋找著米、水和時間最和諧的共存方式。
好粉需要配好水。 攝影/紀鑫達
如最常見的河粉,就是這種探尋的完美產物——為什么叫河粉?其實它全稱該叫“沙河粉”,據說來自廣州北部的沙河鎮。當地毗鄰白云山,泉水清冽,用這樣的泉水浸透了米再磨漿制粉,才有最清爽的口味。
與很多人的想象不同,生產河粉最理想的并非新米,而是陳化期為一到兩年的早秈米——時間會賦予米粉更爽利的特質。人們印象中香甜的北方大米,由于油性大、粘性高,不適合制作米粉。正如明末清初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記載:“東南少羊而多魚,邊海之民有不知羊味者,西北多羊而少魚,其民亦然。”你看,這正是一方水土孕育一方美食的奇妙之處。
豬肉豬雜配粿條, 講究的便是食材的極致鮮嫩。 攝影/紀鑫達
而為一碗米粉畫龍點睛的,則是嶺南大地應時而動的千般食材。
作為沿海大省,各式海鮮經常在一碗廣東粉中唱主角。
秋天開漁,海鮮肥美,清蒸羅氏蝦、蝦姑椒鹽魷魚、豆豉倉魚、干煎馬鮫、蠔仔煲湯、白灼東風螺、鮑魚煲雞湯……所有的海鮮大餐,粉都是絕佳的參與者。而在休漁期,各類瑤柱、鮑魚等干貨,和蝦醬等醬類,也為一碗粉提供了難得的鮮味。
海鮮是廣東粉重要的配角。 攝影/紀鑫達
各式海鮮,正是廣東多元風物的縮影,一年四季,牛羊豬鵝,稻米清香,許多粉的做法本無定式,有家常偏好,也有時令物產,就像很多廣東人說的那樣,最好吃的粉永遠是自家樓下那一家。
正因如此,給紛繁的廣東米粉詳細分門別類,幾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畢竟,米粉的多彩,鑲嵌在粵菜的多彩之中,也鑲嵌在嶺南的日常之中。不過,無論米粉如何百變,始終不變的,是包容萬物、專注好味,這是一碗廣東米粉的精氣神,也是廣東人面對三餐四季, “識飲識食,人生積極”的生活態度。
用心做好每一種廣東粉。攝影/深圳吃貨小分隊
文|阿滿
文字編輯|后果
圖片編輯|=G
頭圖 | 深圳吃貨小分隊
封圖 | 上海去哪吃(meishi388)
本文系【地道風物】原創內容
未經賬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