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行情火爆,我看好多同行久旱逢甘霖,又用雷死人不償命的標題狂吸眼球,乘機拼命賣會員/知識星球……
我很是理解,我們這行和券商一樣,看天吃飯,好不容易老天爺賞口飯,當然得抓住機會
但希望大家理性選擇,不要對任何一個理財博主/理財服務機構報以太高期望,世上沒有股神,人家也是討口飯吃,重要的是學到正確的投資理念和有效的投資技巧,而不是問到一個六位數代碼抄作業就以為萬事大吉
我這個自媒體第一波起來也是借14-15年牛市東風
14年11月早早把“牛市已至,趕快入場”的Flag立起來,拼命為牛市鼓與吹
鼓動貪婪情緒永遠比擺事實講道理提示風險更吸引人,畢竟人人都想賺快錢,自然更容易吸粉
但后來股災突如其來,我也被罵得很慘,此后表態就謹慎多了
現在退休了,表態更謹慎
畢竟我沒向任何人收費,也無需向任何人擔責,說對了不會分我半毛錢,說錯了卻會把我罵成狗,何必自討沒趣?
那些言之鑿鑿“力哥你盡管說,我風險自擔,虧了絕不怪你”,回頭真虧得屁滾尿流把我一頓臭罵的,我見過沒有幾千也有幾百……
然而 初生牛犢不怕虎,一代新韭換舊韭, 最近后臺突然多了好多提問,問得我啞口無言
比如納指ETF和指數基金,建議買哪個?
我……
系統的投資理財基礎知識不是看一兩篇文章能get的,更不是我幾十個字回復能說清的,至少要有幾十萬字閱讀量,且要系統學習
但很多小白覺得再花幾個月慢慢學太耽誤事,那至少請先看完一本專業理財書籍吧
我推薦我自己寫的《力哥說理財:手把手教你玩轉基金》
網上搜了下,這家京東店價格最低,只要35.5元(原價52元)
如果不喜歡看書,更喜歡看視頻講解,我還出過一系列理財課,前幾年打包賣58元(原價874元),其中最值錢的就是《基金生財一課通》
對了,去年我想把所有課全免費,被很多荔枝勸阻,一是對以前買過的學員不公平,二是免費的東西沒人珍惜,所以才定了這個沒啥門檻的打包價,而且 從這賺的錢,我都拿去做慈善了,去年專門寫過
后來韓紅基金會還給我寄了一幅韓紅的字(積厚福),我放裝飾柜里了——
在此一并感謝大家的支持,希望這份福氣也能伴你左右~
昨天文章下面,有人說沒回本堅決不走,我說忘記本金,忘記成本價,放棄“回本就走”執念,是走向成熟投資者的必經之路
有人問,不回本就走,那該何時出?賺20%?30%?50?……
我說要看估值,估值越低買越多(極限低位可加倍定投),估值越高賣越多,高到一定警戒線,就要徹底清倉
如果估值不高也不低,就暫停定投,持續網格,獲取波段超額收益
反之,如果估值不高,回本也不急著出,估值已然很高,還沒回本也要堅決出
這種操作理念,很反人性
一是正常人的心理就關注自己盈虧,且浮虧痛感遠強過浮盈快感,所以虧了可以沉住氣,不管不看捂上很多年,發誓不回本絕不割肉
有些人離市場太近,天天被持續不斷地負面消息轟炸折磨,內心徹底崩潰,才會在黎明破曉前割肉認栽
反之,賺了點小錢就容易患得患失,急著落袋為安
尤以10%-20%最明顯,因為這個收益率已遠超存款利率
普通人腦回路是:這錢要放銀行,得存好些年才能賺到,熬了那么多年才解套,能有這點收益率該滿足了,趕快走人,省得夜長夢多
今天市場大跌,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
包括發改委發布會遠低于預期(當局主動給股市降溫),以及外圍港股和中概股暴跌
還有個重要原因,是20年底21年初的天量套牢盤成本線集中在3400-3700,昨天大盤已回到這個套牢盤密集區,大量老韭菜解套,選擇回本小賺就賣
剛開戶的新韭菜看形勢不妙,不敢貿然入場,于是就塌了
這是心理層面的原因,很多人知道也做不到
還有第二個原因,技術層面上,很多人不知道怎么看估值
光“看估值”三個字,展開能講一本書,我只能把最核心部分簡單說下:
一個商品的價格應跟隨價值走,價格所有人都看得到,但內在價值卻不容易看清,各有各的說法,只能毛估估,就叫“估值”
估值很低,意味著價格低于內在價值,應該買入,坐等估值修復,價值回歸,這就是價值投資的本質
反之,估值過高,意味著價格遠高于內在價值,全都是泡沫,早晚會向下價值回歸,應該賣出
最容易看估值的是指數, 最主要的估值指標是PE市盈率,其次是PB市凈率,再次是PS市銷率,還有ROE凈資產收益率和股息率等指標,不展開了
估值高低不僅要橫向對比(比如中美港股市對比),更要和過去縱向對比,才知道放到漫漫歷史中看,現在貴了還是便宜了
在理杏仁(付費)、雪球、韭圈等很多APP/網站/小程序上都能看到相關數據
但這些數據日常打架,原因是多方面的,展開講很復雜,就舉一個例子
比如最常見的近10年估值分位點,是把過去10年每一個交易日收盤估值降序排列,看今天估值大概排在100名中的第幾名
但過去10年真夠看嗎?
我覺得不夠
那20年呢?
我又覺得太多
因為07年超高估值怕是永遠回不去了,放里面會讓指標嚴重失真,看過去16年分位點更合理
很可惜,市場上還沒有如此定制化的免費工具……
至于不同指數應該如何區分PE、PB、PS等指標的權重,又是個很復雜的問題
我只能大概告訴你們,現在大盤回到3200-3330點,A股和港股整體估值分位點都處于中等水平,部分行業估值依然很低,個別行業估值略高
另外中概股估值還很低,持有中概互聯/中國互聯/恒生互聯/恒生科技的,真沒必要那么著急清倉
這也是我認為A股合理估值水平就在3000-3500點之間的原因,不是拍腦袋隨口一說的
如果有人非要犟,認為合理估值在4000點,那就是你對
另外估值分位點適合指數基金,不適合主動型基金(你不知道基金經理的倉位和持股變化),特別是偏股型和混合型基金,更不適合個股(單一企業自身經營變化對估值影響更大,只看歷史數據靠不住),這也局限了分位點理論應用范圍
對小白來說,力哥教你個更簡單粗暴的方法:
看你持有的股票/基金在上兩輪牛市中(2015年和2021年),最高漲到過多少錢
以這個牛市極限泡沫高位為基準,打個折,就是你必須清倉的deadline
有些彈性大的行業,或基本面良好的個股,可以折扣打小一點,比如8折
有些彈性小的行業,或對基本面沒那么有信心的個股,可以折扣打大一點,比如6折
還有的基金/股票你本就很不好看,基金經理早換了,基本面和此前牛市不可同日而語,或者上一輪牛市中泡沫實在太大,但長期套牢舍不得賣,那可以打得更厲害,比如4-5折就清
當然,還有些極端個例,比如茅臺,歷史最高位2627,但過去4年業績持續高增長, 20年凈利潤467億,24年光上半年就有417億,預計全年可能有890億,4年利潤接近翻倍,意味著茅臺如果明年回到2627,估值卻接近減半,這也是我當年說茅臺股價早晚上3000的理論依據
所以茅臺清倉價不一定要打折,甚至可以再高點
每一輪牛市中領漲的行業都不一樣,但整體上看,中小盤指數活躍性會高于大盤指數,特別是創業板和科創板有20%漲停限制,會更容易吸引投機盤推高泡沫
券商作為牛市發動機,每輪牛市的漲幅都很可觀(但漲幅主要集中在牛市中前期)
而芯片、新能源這些有未來科技故事可以說的行業,同樣更容易受到追捧
另外如果真是大牛市,先漲的估值拉上去后,資本會害怕,覺得繼續追高不劃算,就會追滯漲的低估板塊,如此循環往復,最后全市場各行業各風格各規模指數都會漲,不要看到人家漲了你手里的還沒漲,就輕易改變定好的清倉目標價
定好最終deadline后,再倒過來算分批賣出價
簡單點,可以分10檔
比如基金現在1元, deadline設在2元,那每漲0.1元就賣出一檔,直到價格漲到2元,賣出最后一部分
如果資金量比較大,也可以分15檔甚至20檔
還是上面這個案例,每漲0.05元設一個賣出檔位就行了
當然,理論上說,按上漲百分比設置賣出檔位更合理,比如每漲5%或10%賣出一份……不過那樣又把問題搞復雜,增加了計算難度,我說的這種更適合小白上手
最后是設置每檔賣出比例,原則上漲越多,賣出比例越高
舉個例子
第一次賣出比例只有5%,最后一次高達15%,能避免牛市中過快減倉,最后在deadline2元位置徹底清倉
再舉個更復雜的例子
每隔2塊錢設置一個減倉點,分15次減倉,最終在 deadline50元位置徹底清倉
如果漲不到清倉價,牛市就涼了呢?
因為你一路都在用超額累進階梯式止盈,泡沫越大,你落袋為安的比例越高,實際盈利越多,最后哪怕還有一點沒賣掉,牛市崩盤后任何一個點位清掉都不虧
如果這壓根不是牛市,剛開始 階梯止盈沒幾次,反彈就結束了呢?
那你也賺了一點錢,避免一而再再而三坐過山車,而且此時估值也不貴,更容易在低位重啟定投,收集廉價籌碼,同時繼續網格收割,增厚盈利,等待下一次真正牛市的到來,再賺大錢
如果漲到清倉價后,市場繼續漲呢?
這才是最考驗心性的時刻
好馬不吃回頭草,走了就別再回來
你已賺到能力之內的錢,別妄圖賺到最后一個銅板,那是賞給24K·真·新鮮韭神的,沒必要和他們爭
等這輪牛市泡沫崩盤后,再回來慢慢“撿尸體”吧
現在這個點位,市場估值合理,不明顯高估,也不明顯低估
如果已重倉或滿倉,可以持股不動,也可以開始止盈,但千萬別過快減倉
如果還是空倉或輕倉,可以加倉,也可以觀望
至于想定投的,可以再等等,畢竟誰都不知道,神經病行情是不是告一段落了
我只能幫到大家這里了,覺得有幫助的,點贊轉發,順便打賞一元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