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過這么多ITX主機,各種結構各種造型我都見過,不過要論外觀顏值,還是要以此前的分形工藝Era一代印象最為深刻。
其實做異形造型這事吃力不討好,單獨開發模具成本較高,為之愿意買單的基本都是真愛。
分形工藝最近推出了Era二代機箱,顏值繼承了一代,兼容性做了非常大的改進。
配置方面主板來自銘瑄的Z790I電競之心,是構建性能主機預算不多的最佳選擇之一;顯卡是影馳4070金屬大師黑色版本,剛好匹配內部的黑色風格;電源來自全漢 Dagger pro 750W 金牌,全日系電解電容可以提升使用壽命;散熱來自九州風神的AN400黑化版本,非常小巧的下壓式散熱器,整體表現還可以,不過建議上限14400這個級別處理器。
這套裝機如果做水冷方案,可以同時兼顧顯卡和處理器性能,如果做風冷方案,那么就需要在顯卡和處理器性能之間做出取舍,它同樣繼承了分形工藝TERRA的可調節設計,就看你自己取舍了。
這套方案中的下壓風冷壓力較大,如果你的顯卡是雙槽厚度,建議升級九州風神的AN400為AN600,或者使用水冷方案,如果你的處理器是14400F以及以下,那么怎么方便怎么來,看個人喜好。
單機展示
第一眼印象最深的還是這個異形的折彎設計,突破了傳統機箱的設計局限,當然這也是一代的特點,二代延續了此前風格,也是我非常中意的一個點,但是說句實話,分形Era一代和二代的這個造型,喜歡的很喜歡,不喜歡的就是真不喜歡了。
正面,瘦高瘦高的,拋開外部不談,其實內部結構很像是增高版本的分形工藝TERRA,也是標準的A4背靠背結構,另外正面上下其實是不等寬的,這個設計曲面因素還是非常有意思的。
高角度,頂面的裝飾木板被設計成了格柵形式,顯然是為了具備更好的散熱效能。
換個角度,雙側面的網孔數量更多了,可以提供充足的冷氣進入空間,底部也做了增高設計,氣流流通更順暢。
不同角度下因為折彎方向不同,也會產生一定光影變化,很有意思。
這個角度可以看到上下增設的高度還是可觀的。
接口整體被移植到下方,所以這就是適合桌面擺放的ITX機箱,也是有著家居屬性。
拆掉外殼看看內部空間,這張尺寸偏大的顯卡周圍空間還是非常富足的,尤其是頂部,使用水冷更合適。
另一面,理線方面如果原裝線材偏長,會有些吃力,建議做定制電源線。
正面立體感很強,同時顯卡前部的空間也可以作為理線用途。
這張影馳4070金屬大師從長度上來說,涵蓋擋板其實超過了機箱的限制,但是因為前部掏洞的設計,安裝毫無壓力。
黑銀的質感還是很強的。
九州風扇最小巧的下壓散熱器,AN400特寫,風扇中間透明的設計很有意思。
高角度看看。
銘瑄這張Z790I主板銀黑的配色也很符合此次裝機主題。
底部風扇特寫。
上部其實可以安排雙14cm風扇。
配件展示
銀黑配色的銘瑄Z790I電競之心,8+1相供電,單向90A電流,板子本身覆蓋了大量的散熱裝甲,強度也做了加強,背后有金屬背板輔助,配置方面基本和大廠看齊,除了WiFi規格不是最新的WiFi7外,整體配置還是比較高的。
增加了對DDR5 7400頻率的支持,畢竟很多旗艦主板才支持最高8200Mhz頻率,7400完全夠用。
接口上也提供了足夠實用的配置,對于一塊這個價位的Z790I主板完全夠用。
黑色金屬大師4070,標準2槽厚度,單8pin供電設計的一張還算性能的顯卡,黑色也是最近影馳想到的改進,也算是為裝機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其實我更希望看到白色涂裝的金屬大師推出,此前似乎是有一張水冷白色金屬大師。
本身低功耗的設計加上超標的散熱系統,在雙拷測試中這張顯卡溫度表現非常優秀,當然機箱的設計也帶來了一定的功勞。
全漢最DAGGER PRO系列,采用了標準的SFX規格,80 Plus金牌認證,轉換效率90%,提供了單獨12V設計,同時支持10年質保,全日系電容的設計均為亮點。
整體提供了黑色扁平模組線材,且長度相當可觀,只是對此次裝機造成了一定理線麻煩。
多處字樣和設計元素均為金色,點綴效果不錯。
負載散熱風扇直徑92mm,滾珠軸承,具備自啟停技術,20%負載下則會停轉。
電源接口和獨立開關。
接口較為豐富,其中850W版本還提供了PCIe5.0接口。
九州風神的AN系列下壓散熱器,目前有AN600和400兩個版本,AN600散熱能力更強,高度更高,AN400主要是為小機箱準備,高度僅有52.5mm,僅有水冷頭的高度,兼容性幾乎拉滿。
和許多這個高度的小尺寸下壓散熱一樣,AN400也是通過主板背部直接螺母的方式來固定,安裝上會方便很多。
散熱鰭片密度還是可以的,數量62片,整體重量也較為壓手,為431g。
這個版本是全黑化設計,外觀一體性更強。
風扇92mm直徑,轉速最高2950RPM,扇葉7片,外框做了減震腳墊設計,透明的外殼展示了內部的結構,同時有一顆白色LED燈點綴。
四熱管規格,熱管直徑6mm,底座為鍍鎳銅底,解熱功耗150W,壓制此次的14490F差不多是上限了。
分形工藝Era二代,雖然不是最個性的ITX機箱,但是這個異形的造型實打實比較少見。
尺寸相對于一代有較大增加,顏色方面則是銀、深灰以及藍色可選,從背后的布局結構來看,就是實打實的A4結構,但是相對于傳統A4做了一些改變。
機箱左右側的散熱孔洞做了非對稱造型設計,整體觀賞性不錯。
頂蓋為實木和金屬框架結構,磁吸設計,Era一代為一整塊實木,散熱效能要差不少。
底部也有一個抽拉式防塵網。
分形工藝對于可調整結構挺上癮,比如這個延續了Terra的設計,可以根據硬件配置調整CPU與GPU兩邊空間,不過Terra是7檔設計,可能分形的設計師也覺得沒有必要設計那么多檔位,所以在Era二代上,就精簡成了3檔范圍,其實夠用了。
3檔可以提供CPU散熱器70、63以及55mm的空間,對應的顯卡厚度為2.4槽、2.8槽以及3.1槽。
外殼為整體抽拉設計,也是分形工藝特別鐘愛的設計,這種設計在其他ITX機箱中很少見,拆開后最顯眼的內部框架前面板的大洞,這個是方面極限顯卡裝機用的,另外硬盤安裝位置也從Terra的前面板做了改動,放置在了散熱風扇上方。
其實看內部結構和Era一代完全就不是一類產品了,等于是推倒重新設計,變化巨大。
可以看到整體做抬高,底部已經預裝了兩顆12cm進氣風扇,頂部空間非常寬敞。
整體兼容性:頂部最大280水冷,顯卡限制長度326mm,電源僅支持130MM以內SFX,2.5寸硬盤安裝位四個。
頂部冷排/風扇安裝支架也做了快拆設計,細節到位,這樣整機就被拆成了一個半開放結構,裝機會非常輕松。
簡單雙拷、游戲、AI性能測試
首先為這臺主機做一個常規的整體跑分,PC Mark10 Extended 10983,整體配置屬于較高性能。
整體做一個壓力測試,Steel Nomad壓力測試中以99.1%高穩定度通過。
室溫25度場景下,雙拷我做了兩個,一個是浮點運算FPU+GPU雙拷,另一個是傳統CPU+GPU雙拷,前者對處理器壓榨比較極限,后者則是大部分消費者日常使用的極限,看看九州風扇的AN400具體表現。
首先是浮點FPU+GPU雙拷,不出意料溫度較高,處理器平均溫度飆升到了98度,明顯出現了降頻,P核和E核平均頻率是4.2Ghz以及3.4Ghz,功耗為128W,AN400表現在意料之中。
顯卡溫度不高,僅為平均63度,平均功耗163W。
相對來說CPU+GPU雙拷溫度就控制的很好了,平均77度,主頻也拉到了4.3Ghz和3.6Ghz,功耗就比較低了,顯卡溫度表現正常。
所以如果你只是日常使用,很少涉及到浮點的壓榨運算,AN400就足夠了。
AI測試介于4060Ti和4070S之間,單張圖片生成時間3.1s,多張圖片生成時間10.8s。
這張顯卡在2K分辨率最高畫質下下不同設置的幀率,可以參考一下,分別是DLSS質量70、均衡55、性能40、極致性能25下的成績。
本次裝機就分享這么多了,我個人覺得這是非常優秀的一款ITX機箱,如果你中意它的外觀,那么無論是硬件兼容性,還是散熱表現,做工方面都可圈可點,相對于一代完全是質的變化,除了體積有點偏大,它就一款全能的ITX機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