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場
藝術史中與“虛”有關的流派,是16至17世紀荷蘭的“虛空派”,通過靜物畫傳達無意義的生活和轉瞬即逝的虛榮。張維在21世紀提出的“虛派藝術”,則與此有著截然不同的態度與出發點。2024年10月,虛派藝術首次在北京集中亮相,9位藝術家用33件作品呈現了他們對此的思考。
10月3日,由北京虞·空間和虞山當代美術館共同承辦的“虛明照鑒——虛派藝術交流展”,在北京虞·空間開幕,夏可君擔任學術主持,虞山張維擔任策展人,9位藝術家通過22件作品,呈現對于虛派藝術的理解。這是虛派藝術交流展第二回,也是在北京的首次展出。
虛明照鑒——虛派藝術交流展
2024.9.30-10.30 北京虞·空間
展覽主題“虛明照鑒”源自張載《正蒙·神化篇》中“虛明照鑒,神之明也”。虛里充盈著原初的神性,非各種宗教的位格之神。后者按海德格爾的說法是存在者,而非存在;虛是存在之源的背景存在,猶如宇宙是人發生和存在的基礎背景,仰望星空,更能看清人的真實來歷。虛里沒有實物之阻隔,虛里有乾坤,有最廣闊的自由和自在。
開幕當天同期舉辦研討會,藝術家、學者共聚一堂,探討虛派藝術的理念沿革,以及藝術家如何通過創作展現這一思考。當天同時舉辦詩歌音樂會,這是自虞山當代美術館延展過來的特別項目,16位詩人和歌手分享了他們的作品。
北京虞·空間首期詩歌音樂會
虛派藝術是由張維提出學術主張,“虛派藝術(第一回展)”于2024年6月9日至8月8日在江蘇常熟虞山當代美術館展出。為什么在后現代語境下的21世紀,要提出虛派藝術?
在張維看來,我們現在生存的世界有許多主義和思想,但統治這個世間的政治哲學多為實用主義。一切都被欲望、資本、消費主宰,為什么我們不能抬起頭,仰望星空?重返東方古老的智慧,虛以待物、虛以修心、虛懷若谷、虛靜輕明。最終實踐不為物累,無掛無礙、無憂無慮、自然自在的虛派生活方式和狀態。
虛明照鑒——虛派藝術交流展
2024.9.30-10.30 北京虞·空間
這里的“虛”,暗含著中國哲學觀,以及在藝術實踐中對于藝術家心象的追求。這也是虛派藝術有別于西方,有別于美術史中其他流派的精神內核。虛派藝術有效擺脫了西方當代藝術中有無、空實的對立,并使自然性得到合理的安放。
“虛”并非指的是作品的表象,虛派藝術是無的藝術,是無至虛至一的藝術,是由實返虛、集虛為道的藝術。這是虛派的藝術特征。歸結到藝術家的創作中,則需要藝術家有著各自的修心之旅。藝術家修行修心,一是要找到自己獨特的路徑,二是要入得深沉深切。
虛明照鑒——虛派藝術交流展
2024.9.30-10.30 北京虞·空間
一件藝術品在沒有形成氣息前,他是散落的、孤立的,內在沒有靈魂的。藝術作品通過藝術家的勞作、修行,天地人虛一而靜,合一而新生,獲得獨立的生命存在。其中含有藝術家的精神特質,氣韻生動只是氣息的表現之一,是存在者與存在的關系,因而也是虛派藝術的基本要求。
在此次展覽中,藝術家的創作媒介跳脫出水墨的單一媒介,還包含油畫與裝置,媒介的擴充意味著虛派藝術逐漸走向更為廣闊的語境。9位藝術家都有各自致虛的路徑,都抵達致虛極靜篤而萬物并作之道。
邱世華作品
邱世華作品中的無中生有的渾然之境,在他迷茫的時刻,他投身于道家,并逐漸形成了他現今的繪畫風格。他將這個轉變描述為“從極度的痛苦轉向極度的喜悅”,生活充滿艱辛,同時也很簡單、樸素,繪畫再一次成為他的避風港。
朱建忠作品
朱建忠用玄黑之風與松樹的關照給出了一場當代水墨的空間之霧。其玄妙,冷峻,高古的孤獨,在保留傳統水墨精神的同時,以渲染的方式提出了朱式的現代留白。一個畫家如何發出自己獨特的呼吸?如何描繪空,給出空的形象(空乃自然性)?一個當代性精神主體如何重新走入自然?(張何之)
張羽作品
張羽的藝術理論思考和藝術創造實踐是一體的。作為力求突破、創造的藝術家,幾十年來,一方面向藝術史提問,一方面真實表達,這使得他既創造出了獨特的圖式和痕跡圖像,也找到了明確的“精神指向性”。向藝術史提問意味著做以往藝術家所未做,真實表達則意味著堅持藝術表達的“內在性”。(廖上飛)
蔣正根作品
我的作品不是靠面積大小去制造視覺張力的,而是通過一遍又一遍參禪式的重復動作,去探尋“靜”的狀態,靜自然會產生力量。我在畫面通常會覆蓋七到八次,這源自我早期的水墨創作經驗,經過多次重復暈染,達到一種情緒上的飽和度。我理想的工作室不是大廠房的概念,而是有屋、有水、有比較好自然生態,人就生活在這樣的自然環境里,藝術應當融在生活中,而不是一種工廠式的隨時隨地的生產狀態。(蔣正根)
夏福寧作品
夏福寧的繪畫是從存在到存在者,更接近海德格爾所言的存在的涌現、敞開和澄明。也符合中國的“道”理,在氣韻中涌現、敞開,在氣息中充盈澄明,所謂虛而明。我覺得整個西方現當代藝術,都在各種觀念主義下大行其道,這些都是“有”的藝術,都是有限的藝術,都是存在者的藝術,而不是存在的藝術。只有回到“虛”“無”處,才接近存在的本源,道的源頭活水,才有真正的自在自由自然,才是藝術無限可能的理想出生地。(虞山張維)
雷雙作品
雷雙的畫面在黑與白、實有與虛無、自然與心靈等多重矛盾而又復雜交織的表象之中沉潛一種張力……她氣象萬千、衍變豐富的抽象語言,既表現出借勢天地自然的理性動機,又強調隨機應變、順勢而為的感性的推進方式。(顧振清)
申偉光作品
申偉光用最簡樸的原色,呈現了天真燦爛的心性。他的藝術強調“真”的概念,即對“我”的本來面目的直觀認識。他認為藝術家應具有神性,通過藝術創作直接表達內心的真實感受。他的作品常常展現出一種超然和震撼力,體現了藝術家高尚的精神境界和對人性的深刻理解。
?田衛作品
?田衛的畫,令人聯想到日本美學中極為重要的一個范疇:“侘寂”。“侘寂”,就是孤寂、孤獨、寂寥、遼闊、空無,那是簡凈至極的一種美學追求。然而田衛的作品除了“侘寂”,還有一種令人感到溫暖的結構上的“和諧”,以及他的畫中那種得到無比強調的“光源感”。那道光,乃渾沌的核心,它割裂陰陽,分開渾沌,聯通天地,乃是廣大深沉的寂寥中的慰藉,乃是壓抑中的一束療愈之光。(王曙光)
王非作品
傳統水墨上千年的歷史,已經形成一套完整的符號系統和模式。傳統繪畫有其內在的詩學邏輯,包括生命與宇宙的整體關系。現代水墨需要建立一套新的語言范式和表達方式,所以必須經歷各種嘗試,找到一條不同凡響的道路。(王非)
文字|羅自立
攝影|北京虞·空間、藝術栗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