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8年,諸葛亮親自率領大軍走出川蜀劍指北方,一時間各個地區都慌了,就連魏明帝都害怕關中地區失守,不得不親自率兵鎮守長安。但是可惜的是,蜀漢此次突然的出兵被大將張郃給擊退,也正是因為張郃于街亭打敗了馬謖,使得街亭丟了,最終也是導致北伐大號局面瞬間落敗。
就在6年以后,諸葛亮率兵最后一次親征,但是司馬懿卻始終是堅守不出,最終是將諸葛亮給拖死了,而最終也導致了諸葛亮所發動的北伐通通失敗。后來姜維繼承了諸葛亮的衣缽,一共出兵十余次北伐最終都是以失敗告終。蜀漢的國力僅僅只有一個州而已,和曹魏比起來差得太遠,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等人為什么還一直主張北伐?答案如下!
總而言之,諸葛亮等人都對北伐如此的看重,也是一個無奈的舉動,因為這是由內部和外部兩方面不同的壓力積壓而造成的。外部的壓力就是川蜀僅僅只有益州這塊地方,但是益州這個地方比較的疲敝,就在東吳收回了荊州以后,益州的形勢非常不同樂觀,而且此時的曹魏也不停的在北方對蜀漢施展一些壓力,所以蜀漢只能用北伐戰爭來換取蜀漢的生存空間。而內部矛盾就是蜀漢地區的大家族已經開始對漢室不滿意了,要是不能早點的完成北伐大業,那么蜀漢遲早有一天會在內部被瓦解掉。
可能有不少人都覺得,蜀漢政權里的內部矛盾完全就是杞人憂天,不過這殘酷的現實就放在大家的面前,就在姜維北伐失敗之后,司馬昭命令18萬大軍伐蜀,而鄧艾則是渡過了川蜀的天險,直接是殺到了成都之外。就在打敗了諸葛瞻父子之后,蜀漢明明還有決一死戰的能力,但是當時益州的一些大家族卻不干了,于是譙周便勸說劉禪開門投降算了,最后蜀漢也因此而滅亡。所以諸葛亮跟姜維心里都很清楚,只有不停的北伐,將蜀漢自身的內部給排除,蜀漢才能不被自己所瓦解。
最為關鍵的是,從國家的經濟實力來看,蜀漢確實是差了點,但是勝負卻不是以國家的經濟實力唯一能衡量的標準。不然在官渡之戰的時候,袁紹就不會敗得如此之慘,劉秀也不可能打敗王莽,建立屬于自己的王朝。不過要是大家一門心思地去發展農業種植,那么在曹魏積蓄了一定的力量之后,便可以不費吹灰之力而拿下益州。諸葛亮、姜維正是明白了這個道理,所以他們才會極力的主張北伐,并且一直到在找機會出擊。
小編覺得,從諸葛亮這么多次的北伐經歷來說,這北伐還真不是一點希望都沒有的。假如諸葛亮沒死那么早,而是多活個幾年的話,那么他的第5次北伐不一定就會遭遇失敗,那么三國的局面可能就不同了。不知道大家是怎樣認為的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