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查術間麻醉機使用登記本,發現經常有人忘記登記。詢問大家為什么不登記,從表情中能看出有些人認為這是無關緊要的事。回答中,有些人表示:每天都在用,不可能出問題呀!
我告訴大家,機器早晚會有出故障的那一天。如果不及早發現問題,可能會讓患者付出生命代價。
為了讓大家提高安全意識,意識到檢查設備的重要性,我們找到一個案例:
患者女,50歲,擬行闌尾切除術。
入室后連接各種監護,充分吸氧后行常規麻醉誘導。手控呼吸發現氣道壓較高,但考慮尚能維持SpO2未予重視。
直接喉鏡下行氣管插管,不能直接看到聲門。助手按壓甲狀軟骨后,勉強看到聲門,麻醉醫生帶管芯插管,充氣囊手控呼吸,見上腹部漸隆起,胸廓無明顯起伏,但似乎胸廓有擴張。
聽診兩肺呼吸音不清,考慮導管誤入食管,即刻拔出導管,準備重新插管。
取可視喉鏡氣管插管,見氣管導管順利通過聲門。手控呼吸出現腹部隆起,氣道壓達30~50 cm H2O。
松開Y型導管接頭見腹部回縮,考慮暴力插管致氣管食管瘺可能。
加深氣管導管深度,試圖越過氣管食管瘺,充氣囊手控呼吸,情況如前。
再次拔出氣管導管,并以纖支鏡引導下完成插管。
鏡下見氣管壁光滑平整,排除暴力插管氣管食管瘺可能。
固定導管手控呼吸,腹部再次隆起且持續氣道高壓,松開導管接口腹部迅速回縮。
此時,麻醉醫生考慮到可能是麻醉機故障。
換麻醉機后,通氣正常、氣道壓正常。
經檢測,之前那臺麻醉機的呼氣活瓣處于固定狀態,考慮是水汽過多引起。
簡單擦拭后,麻醉機恢復正常。
經驗教訓:呼氣活瓣于呼氣時開啟,吸氣時關閉。麻醉前一般習慣手動檢查環路密閉程度,但往往忽視活瓣活動是否正常。
在手動捏氣囊的狀態下,一般主要檢查氣密性的問題。即便在誘導輔助通氣階段,如果不漏氣,也很難發現活瓣問題。
這個病例,在手控呼吸狀態下其實是有一定異常的。由于呼氣活瓣關閉,氣體只能不斷在回路內增加,因此氣道壓才不斷上升,但當時未予重視。
長期冷凝水積聚及老化可導致活瓣粘著,但呼氣活瓣一般以閉合障礙導致CO2重復吸入蓄積多見。這種情況,一般見于低流量麻醉過程中。
此例呼氣活瓣表現為開啟障礙導致呼氣阻力增高,甚至無法呼氣致兩肺過度膨脹,肺內氣體增加迅速,呼氣末CO2并未給出直接提示。
另外,第一次的插管是帶導芯,此舉非常危險。因此,在第二次插管的時候,以為是氣體經由氣管食管瘺進入食道、進而導致胃部充氣。其實,是雙肺被過度充氣的結果。過度充氣的肺部,當然很難聽到呼吸音了。
總之,這是一個沒有做好準備的麻醉。如果按照規范的麻醉準備流程,一定要規范檢測麻醉機,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了。
另外,目前有些二氧化碳吸收劑的使用壽命很長,這可能導致回路水汽過重。再加上某些品牌的麻醉機消毒機的問題,也可能導致呼吸活瓣出問題。
總之,機器肯定要出問題的,就看出在誰的身上了。希望大家都規范操作流程,都安安全全的。
最后,您還看到這個麻醉有哪些漏洞呢?或者有哪些建議呢?歡迎大家留言交流~
【溫馨提示】點個關注,這里有大量專業的醫學科普,為您揭秘手術麻醉的那些事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