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雪貝財經第357篇原創文章
作者:劉利平
策劃:老胡
這篇文章本計劃是在國慶期間寫的。無奈,懶惰和“假期非必要不工作”的陋習一直頑固未改。所以,今天的言論無論如何看起來都像是馬后炮。
如我們所見,A股的每一輪牛市都能培育出一大批新鮮的股民,如過去30多年一樣,他們和老股民們一茬接一茬,前赴后繼,用真金白銀見證這個市場的跌宕與迷失,演變與重生,周而復始。
但是,這一輪突然啟動的行情實在是過于脆弱,卻過于瘋狂。因為,一切似乎都只是基于神諭。而這一次與以往不同,借助于短視頻,一大批野生專家和民間牛鬼蛇神在其中烈火澆油,激進的吆喝被無限放大,將資訊市場嚴重污染。算法足以影響市場的走向,一條瀏覽數億的短視頻甚至就足以誘惑數以十萬計并無任何投資經驗的素人投身這場殘酷的洪流。
相比交易的瘋狂,后者是更殘酷和可怕的。我毫不懷疑坐地生財給普通人能帶來多大的誘惑力。而人的欲望會在一點一滴中開始積累,尤其在一個波動率極大的市場中,則疊加了如即時博彩般的刺激。在這樣的市場面前,人性的激進一面都會被放大,常識不值一提。即便是明白所有道理的資深投資者,也往往終究無法好好收場。
然而,當下的現實與以往任何一次都不同,以往的牛市無論是以何種結局收場,絕大多數人都尚且有退路,而這一次呢?行情背后的內在邏輯眾所周知卻不可言說,只是無人愿意相信自己就是那個“黃臺之瓜”。
好了,抱怨完了。在分享一些樸素的股市常識前,我想先聊一部老電影,電影的名字正是這篇文章標題中所引用的“股瘋”。這部中港合拍的電影是在1994年5月份上映,即中國第一家證券交易所上交所正式營業的4年之后。電影由潘虹和劉青云主演,主要用上海話拍攝,刻畫的是在改開之后股市初入這片社會主義大地時的人間群像:
狂熱、投機、欲望與反思,將趨利的人性刻畫得很直白,也很深刻。
舉凡九十年代的內地電影,尚未有一部電影在展現城市生活方面,像《股瘋》這般成功,讓人感受到鮮活有力的真實。通過股市一夜暴富的黃粱美夢,正如電影中所演繹般讓廣大群眾瘋狂不已。一些經典的鏡頭妙趣橫生,比如,由潘虹飾演的上海女孩在接受采訪的時候說“作為一個投機者,不,投資者”......至今我都能記得她在公交車上用錢砸人的片段。
在這部電影中,中國香港籍導演李國立幾乎以教科書般的口吻預言了中國內地后來多年一輪輪牛市的所有特征。電影上映之后的兩個月,正是那一年的夏秋之交,中國股市湊巧進入了A股歷史上的第一輪牛市,而那場牛市幾乎就是這部電影的翻版。那一次,上證指數從325.89點上漲至1052.84點,漲幅204.13%,持續了46天。
《股瘋》實際上被劃分為一部喜劇電影,如今回憶起來當然也更多的是愉快,很難會讓人覺得它其實也是個很悲傷的故事,只是悲劇性的故事總會被人刻意遺忘。正如每一場牛市過后,你會聽到很多神奇的暴富故事,也會聽到很多悲劇。
作為80后,我們這一代人的人生記憶基本是從90年代開始。如今再回首,那確實是一個從上至下擁抱改革、政策擲地有聲、人們一擁而上的年代。整個中國大地生機勃勃,當然也處處是膨脹的欲望、不得安寧。
在《股瘋》上映那年,市場經濟體制得以在中國以法律的形式確認。那一年,稅制改革、外貿體制改革、外匯管理體制改革、現代企業制度試點、住房市場化改革、電信產業體制改革、勞動法實施等等歷史性、真刀實槍的改革如今想起來依然讓人熱血澎拜。對了,中國政府還在那一年還發行了第一筆10億美元的全球債券,正式進入美國資本市場。
當然,那時候,作為80后們都尚處童年。在1994年啟動的那一輪牛市中,童年里最猛烈的記憶莫過于全民炒股,城市里的小房子里幾乎家家都散落著證券報,家長霸占電視盯盤,情緒也隨股價走勢而起伏不定,小孩子們的情緒也隨之搖擺。孩子們看不懂賺與賠、漲與跌,但能理解股票的紅紅綠綠與家庭的和睦密切相關。
當然,在那個年代,也會有像三株口服液這種愚蠢的民間騙局。那時候,中國大江南北的每一個村子,每一個可以刷字的土墻、電線桿、道路護欄都曾被刷上了一句口號“三株口服液,造福人類”,打開電視機,每一個節目的間隙都穿插著這樣的廣告:“有病治病,無病保健。”男男女女、老老幼幼都趨之若鶩。
所以,每個時代都有主旋律,也都有插曲,每一個時代也都有它的韭菜。
回到股市話題。平心而論,相比上海公園里遛彎的爺叔們,如“愛在深秋”所經歷的漫長人生,我資歷尚淺,在A股的投資時間也不過10幾年而已,所投資的品類也算不上豐富。
但是,不知該說是苦或樂,這10幾年里,A股什么大場面沒有發生過,而我又有哪一次沒有用真金白銀體驗那些門票昂貴的大場面?所以,豐富的人生閱歷不必等那歲月漫長。
2007年的行情有多火熱?全年上證指數暴漲96%,最高沖至6124點,至今17年過去了依然是A股的最高點;2014年牛市來時,至今都記得那突如其來的暴漲讓人心慌意亂,頭暈目眩。
我還記得一篇報道中描述了一位老股民,也是一位醫院呼吸科主治醫師,他給中國股民開出了一張藥方:
把最后一口湯留給新開戶的韭菜們,靜等神的洗禮。
當然,我也愚蠢地為“4000點才是A股牛市開端”這種荒唐的官方評論叫好過,也曾艷羨那些找到翻倍股的江湖游俠們。
但是,真正讓我刻骨銘心的終究是那些讓人昏天暗地的韭菜悲歌。是那些暴跌接連而至,千股跌停、千股停牌的慘烈,是監管救市,熔斷機制倉皇出臺又倉皇退出的窘迫。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股票之中自有人生。如果有人問我,A股的終極真理是什么?我會回答:
在這里,沒有真理,只有稀缺的常識。
所以,首先,我想說,在股市中一再被驗證的常識是二八效應。也就是即便是在牛市中,也只有那20%投資者能最終盈利,而80%投資者要賠錢。在熊市,前者占比會更低。
在交易中,你要知道你的對手或者說隊友是誰。因為短視頻的繁榮,我們這一次對來自社會各界的股民形象有了更直觀的具象了解,他們形形色色,幾乎任何小有資產的人都可一湊湊熱鬧。但是,概而言之,不外乎可劃為三類:
數量極少,接受過專業的投資教育,有豐富市場經驗的所謂精英,他們往往從業于專業投資機構;有一小部分,自認為對市場有專業了解,有能力做出專業判斷,對標的和市場有分析、篩選和判斷能力的資深非職業投資者;更絕大部分,則是那些對金融市場并無基本常識、甚至無知,信息來源也十分閉塞的投資者。
事實是殘酷的,無論如何,每一輪牛熊轉換,結局都是一致的:散戶們必定要輸給專業投資者,牛熊交替,最終交替的是散戶與其他兩類人之間的的財富。不必說“每個人都只能賺取自己能力范圍之內的錢”這種無聊的大道理。市場博弈本身就是一場非對稱戰爭。不要以為自己是天選之人或比別人更幸運,與其如此,不如選擇直接購買彩票。
在此前提下,如果要讓自己站在勝利者一方,那些必要的時間和學習成本以及必要的參戰費是繞不過去的。所以,有志于此的人該提升自己,沉下心去研究標的。
但在此之前,我建議你:
如果沒有專業投資知識,不要去做一個賭徒,不要為不懂的東西買單。
第二、一種樸素的常識在A股依然有效,但很少真正有人相信,即信仰基本面,股價和基本面離譜的分離一定是短暫的。
即便是散戶為主的投資者特質和非理性預期形成了沒有經濟基本面支撐的政策市或資金市,即便是在最混亂的交易市場,最終也無法脫離基本面,這是一切復雜交易機制設立的初衷和歸宿,也就是股價與市值終究要回歸到經濟現實的基本面。
在當下,這一點尤其應該被記住。不要被一些被炒作的標的誘惑,在那張桌子上你甚至都意識不到自己就是獵物。
第三、一個最簡單的常識,即牛市總有頂,熊市會有底。其中,最該記住的是,每個派對都有結束的時候,即便結束的方式不同。一輪行情多數時候是在絕望中誕生,在半信半疑中成長,在憧憬中成熟,在狂熱中結束。
追漲殺跌是人性所致,上漲的時候漲的越高買入越積極,下跌的時候跌的越狠剁的越堅決。但投資之所以有門檻,是需要有克制人性的能力。
第四、一個市場的市值容量大多數時候處在擴張周期,即便A股也是如此,牛市則是快速膨脹的階段。但是,即便如此,這種容量的擴張平均到以年為周期時,即使最成功的市場也只能給投資者三到七個百分點的風險收益。所以,請打消自己不切實際的高收益期待。
在一個浮躁或下沉的年代里,太多人希望逆天改命,太需要成功了,以致于太急于求成。
最后:請練就一些必要的心態,敬畏風險、愿賭服輸、克制自己的財富嫉妒心和貪婪心、擺脫“羊群”。
上述言論或許偏于消極與預警更多,但初衷并非是希望傷害投資者的求勝心。
在《股瘋》在這部電影的末尾,編劇成功預言了后來上海浦東的大開發以及商品房君臨天下的黃金時代。所以,時代的饋贈到來的時候,也不必做一個普通大眾在狐疑中行動猶豫,蕓蕓眾生的聲音多數時候會蓋過沉默的少數聲音,讓人錯失良機。
輪回顛撲不破。正如泰德·克勞福德在他的《金錢的秘密:關于債務、財富、幸福、貪婪和慈善的永恒傳說》中直白地解釋了股市運行的永恒規律:
熊市的低迷和蟄伏是為牛市積蓄力量的必經之路,而牛市的亢奮和雄起也必將埋下熊市的種子。
對了,《股瘋》這部電影的插曲同樣精彩,歌詞如下:
如果你要玩這游戲,
請你一定得要想清楚,
身份、地位、權勢、名利,
一切都會因此而改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