膿血便泛指由于消化道的炎癥、感染、粘膜糜爛、化膿,糞便中既含膿又帶血。
病變位于上消化道者,膿血便多為暗紅色,位于回腸末端以下者多為鮮紅色。有的糞便以膿為主,間帶血跡,有的則以血為主間含膿液。
如果發現出現便血,大家不要慌,需要回想一下最近一段時間自己的排便規律是否有明顯的變化,例如排便次數是否有顯著的增多,排便是否經常不成型,是否有排便不凈感,排便后很快還想排等變化。
中老年人需要特別注意,如果出現暗紅色血便,伴有腹部隱痛不適,消瘦等情況,往往是腸癌的先兆。
我將分享一位我治療過的出現膿血便的腸癌患者,下面就請大家和我一起看看這個病案,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腸癌晚期,膿血便一周
患者:女,82歲。主訴:膿血便1周余,最近2天加重。病史:身體很虛弱了,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有人在兩旁攙扶著。此外,老奶奶之前還曾經確診為結腸癌晚期,本次因大便次數過多于1周前住院治療。每日大便20~30次,排膿樣稀血便,腹疼拒按,伴氣短、無力、怕冷,大小便需人扶持,在醫院用藥治療(具體藥物不詳)1周末見明顯效果,近兩日大便排出血塊。因患者為高齡癌癥晚期,本已推辭,但家屬兩三請求用中藥治療,并聲明“治不好不怪醫生,不用醫生負責”,感其心誠遂應診。老奶奶舌質偏淡,苔白膩而腐,中間黑色為服藥后染苔。
讀完病案,診斷就很清楚了,西醫診斷就是結腸癌,中醫診斷為便血。
氣短、無力、怕冷明顯就是氣虛的表現。
舌質偏淡,苔白膩而腐,這是脾虛的表現。
那為何會發生便血呢?正是因為患者脾氣虧虛,脾不統血,不能統攝血液因此出現便血。
所以從這些癥狀就能夠知道患者屬于中醫證型中的脾陽虛,脾不統血,氣血不足。
辨證之后,我決定以健脾溫中,養血止血,澀腸止瀉為治則為病人進行治療。
初次擬方為:黃土湯合桃花湯加減。
一劑中藥便血止
具體處方如下:
灶心土30克、仙鶴草30克、赤石脂30克、干姜10克、三七10克、茜草炭10克、地榆炭10克、炒白術10克、甘草10克、黑附片6克、炒黃芩6克、生地10克、阿膠10克(烊化)、粳米30克。一劑,水煎服。
患者在醫院住院不敢讓醫生知道,只能偷服中藥,一劑中藥當晚僅服一次,大便次數明顯減少,一夜僅便2~3次。
翌日晨便血即止,醫院醫師在查房時知道血便止后,驚嘆“治療這么多天,終于見效!”,家屬心知是中藥效果,又不能明說,只能諾諾。另配中藥藥丸一個療程(3個月),以治其本。
諸方合用見效快
便血,血從肛門而出,或隨大便夾雜而下,或下純血,為結腸癌的主要癥狀。
這例患者已是癌癥晚期,便血不止,患者每日大便20~30次,排膿樣稀血便,大小便需人扶持,如不及時止血,則正氣虛衰,勢必危矣。
急則治其標,當前應以止血為要,患者腹疼拒按,伴氣短、無力、怕冷,舌質偏淡,苔白膩是脾陽虛衰之證,故以黃土湯與桃花湯加減。
黃土湯
組成:甘草、干地黃、白術、附子、阿膠、黃芩、灶心土。
主治:陽虛便血。大便下血,先便后血,或吐血、衄血,以及婦人崩漏,血色暗淡,四肢不溫,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者。
灶心土溫中收澀止血,灶心土煎湯代水煮藥。阿膠烊化。附子、白術脾腎雙補;阿膠、生地滋陰養血;黃芩可以止血,又可佐制溫熱以防動血;甘草調和諸藥、益氣調中。黃芩其性苦寒,但有附子等大量溫熱藥于方中,則無礙方之大意,且其可以防止諸溫熱之品動血之嫌。
桃花湯
組成:赤石脂、干姜、粳米。
主治:虛寒痢。下痢不止,便膿血,色黯不鮮,日久不愈,腹痛喜溫喜按,舌淡苔白,脈遲弱或微細。
方中赤石脂之重澀,入下焦血分而固脫;干姜之辛溫.暖下焦氣分而補虛;粳米甘溫,佐赤石脂、干姜而潤腸胃。三藥合用,共奏溫中散寒、澀腸止痢之功。
更加仙鶴草補虛止血,三七活血止血、茜草炭和地榆炭涼血止血,諸藥合用,溫中止血,藥專力宏,故一劑而血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