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又是一個教改大年,新版中小學教材與老教材相比有不小改動,雖然質疑吐槽聲時有泛起,不過進步的地方也著實不少,比如各種插圖及背景材料的更新。欣聞新版八年級上冊物理教材,在講解“音色”一節時,插圖舍棄古希臘人物,改用朱載堉。
教材內容
雖然只有一段簡短的介紹,但十分恰當的突出了他的功績——創建十二平均律,稱這是世界科學史上的一大發明,將解決樂器定音問題這一音樂史上的革命之舉定義在了他身上。中小學生教材能有這樣的變化,著實令人喜聞樂見,堪稱撥亂反正,代表著國家層面上開始正視、珍視我們的文化,我們的文明。
朱載堉是何許人也,跟隨阿越的腳步一起來了解下吧。
十七年七疏讓國的賢王
朱載堉(音yù),生于嘉靖十五年(1536年),為鄭恭王朱厚烷的嫡長子,明仁宗朱高熾的六世孫,生母鄭恭王妃高氏。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11歲的朱載堉被冊封為鄭世子。
鄭藩始封于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最終與國同休,堪稱源遠流長。奈何明成祖一系的宗室子嗣并不豐沛,傳承有序的十幾家藩國宗室人口合在一起,與太祖系藩國相比,也只能勉強抵得上一家中等規模的,鄭藩便是其中典型代表。
據王世貞統計,隆萬年間鄭藩旗下僅有四位郡王、六位將軍、五位中尉及三位郡縣主君,另有三名庶人,連帶鄭王本人,也僅有22人(不算幼年宗室)??删褪沁@么一家超小規模的宗藩,內部斗爭之激烈,可謂冠絕諸藩。一切還要從鄭藩第二代王鄭簡王朱祁锳(音yīng)說起。
朱祁锳寵妾滅妻,正妃韓氏、繼妃張氏先后含恨九泉。恨屋及烏,嫡長子出生的世子朱見滋也不受待見,年紀輕輕便郁郁而終,好在留下了朱祐枔(音xín)這條血脈。
其時朱祐枔年幼,又不為乃祖所喜,這就給了有心人覬覦的機會。序齒第三的盟津王朱見濍(音sōng),作為朱祁锳在世諸子中的最長者,跳出來向鄭王之位發起沖擊,結果被乃父所拒。然而他太想進步了,名的不行便來暗的,竟悄摸摸地將大哥遺留的世子金冊偷走,拿著過癮。其后又意圖故技重施將世子金寶弄到手,這次未能得手。不過經此一鬧父子正式反目,鬧到最后,朱見濍被廢為庶人,全家發配鳳陽禁錮。
鄭簡王薨逝后,爵位由嫡長孫朱祐枔承襲。正德二年二月,鄭王朱祐枔薨逝,在位11年,享年34歲,朝廷賜謚曰康。鄭康王無嗣,鄭藩大宗第一次絕嗣,世襲傳承轉移到鄭簡王諸子身上。
朱祁锳共有十二子,此時依然在傳承的有:三支盟津庶人朱見濍、四支東垣王朱祐檡(音zhái、shì或tú)、九支繁昌王朱見寖、十支廬江王朱見湳(音nǎn)、十一支丹陽王朱見淕(音lù)和十二支真丘王朱見渻(音shěng)。
朱載堉雕像
朱祐檡的輩分雖然在所有親支郡王中最小,但在三伯出局的狀況下,他倫序成為鄭王的第一順位繼承人。本就覬覦爵位的朱見濍自然不肯錯過這一機會,明孝宗即位后將他從鳳陽放回了懷慶府(今河南沁陽市),正德二年七月突然上疏朝廷,請求奏請復爵。意欲何為,不問可知。朝廷自然不可能讓他如愿。
“乙巳……鄭府盟津王見濍,先以罪革爵為庶人,幽于高墻,既而以恩赦回,至是奏請復原爵。上從禮部議不許,仍歲給半祿贍之,本色折色均支。”(《明武宗實錄》)
除朱見濍外,繁昌王朱見寖也參與了奪嫡,鄭康王去世后鄭藩內部可謂是亂成一鍋粥。是故朝廷快刀斬亂麻的于當年十二月正式下詔冊封朱祐檡為新一任鄭王,以平息紛爭。
及至明世宗即位,朱見濍、朱祐檡這對叔侄皆以故去,可他們的紛爭在新任鄭王朱厚烷與朱見濍之子朱祐橏(音zhǎn或jiǎn)之間延續著。
相對于怙惡不悛,只知道莽的朱見濍,朱祐橏的段位要高出好幾層樓。他先通過黃河水返清等事件上疏稱賀,討好當朝皇帝,樹立忠貞形象,并借機給朱厚烷這位堂侄穿小鞋,降低其在皇帝心目中的印象分。
朱厚烷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好不容易挽回自己的形象,又因為上疏對明世宗迷信煉丹一事提出批評,再度失分。朱祐橏瞅準時機,上疏控告“厚烷招集亡命,私造兵甲,及與妖人宋剛等通,謀為不軌”。
本就對朱厚烷心有不滿的明世宗怒斥“厚烷訕朕躬,在國驕傲無禮,大不道?!毕铝顚⑵鋸U為庶人,送鳳陽高墻禁錮。時值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
此時朱載堉年僅15歲,可對府中變故的應由知之甚詳,雖對父王蒙冤很是氣憤,卻也只能徒呼奈何。不過他還是選擇了以特殊方式進行抗爭。《明史·諸王傳》載:“痛父非罪見系,筑土室宮門外,席藁獨處者十九年。厚烷還邸,始入宮?!?/p>
“藁”是指用禾稈編成的席子,古人坐臥藁上,是請罪或明志的象征。意即在父王被發配鳳陽后,他也離開鄭王府,在外開辟了一間簡陋的屋子,“席藁獨處”,借此為父鳴冤。
教材內容
不過這個記載也存在問題,朱厚烷在隆慶元年(1567年)得以平反,重返懷慶,禁錮高墻長達十七年。所以朱載堉出外獨處的時間當為十七年,而非十九年。《明史》當是采信了《弇山堂別集》的記載,才出此紕漏。
萬歷十九年(1591年)正月,鄭王朱厚烷薨逝,享年73歲,朝廷賜謚曰恭。父王仙去,鄭王爵位理應由世子朱載堉承襲,誰成想他竟是個不眷戀權勢的奇人。鄭藩內部圍繞繼承權的百年紛爭,以及父王因此含冤被囚十七年的經歷,讓他早已看淡權勢,只想在自己手里了結本支內斗,安安心心的專研自己的愛好。
為此父王剛去,不顧守孝在身,立馬上疏朝廷,表示自己身體抱恙,無力處理國事,請求將鄭王爵位讓給族弟、倫序在前的三支繼承人盟津庶人朱載壐(音xǐ)。親王支系轉移,屬于大事,朝廷鄭而重之的命河南方面進行仔細核查。當年六月河南方面提交了一份由撫按共同署名的調查報告,表示鄭世子身體并無大礙,且先年因恭王年老府事一直由世孫朱翊錫代為處理,即便世子有恙也無需換馬。
“戊戌……河南撫按查勘過鄭世子載堉以微恙辭管府事,志雖可尚,法從難從。況世孫代行禮儀,世子臥理無妨,合今鈐束宗人,不得再辭。部覆報可。”(《明神宗實錄》)
眼見自己的小心思被戳穿,朱載堉表示我不裝,我就是要撂挑子不干,鄭藩這么多年的風風雨雨,權勢因為當年違背倫序讓四支越過三支承襲鄭王造成的,所以得撥亂反正,將爵位還給三支,以平息內斗。
不管真相如何,當年讓四支越過三支,乃朝廷給的方案,武廟下的旨意,事關朝廷與先皇臉面,豈容你說改就改。是以再次將朱載堉的奏請給駁了,且表示既然你不愿當這個親王,也沒關系保留世子頭銜終生便可,鄭王之位則可由世孫越位承襲。
然而朱載堉并不認可這一方案,堅決要求退位讓賢,此后十余年間又接連為此上疏。
一個人要是拒絕一兩次,可以說他是裝裝樣子,畢竟有三辭三讓的先例在??上裰燧d堉這般明明親王之位唾手可得,卻在十七年間七次上疏辭爵,也讓朝野上下看到了的決心。朝廷被磨得沒脾氣,只能遂了他的意。
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十一月,朝廷正式下旨,批準由朱載壐承襲鄭王,令“載堉及翊錫以世子世孫祿終其身,子孫仍封東垣王?!?/strong>
享譽全球的音樂家
朱載堉該愿放棄爵位,是因為在他內心,相較于爵位,相較于政治,還有更令他醉心的東西:興趣。朱載堉號句曲山人、九峰山人,青年時自號“狂生”、“山陽酒狂仙客”,專心攻讀音律、歷算,并開拓了邊緣學科的廣闊領域,在音樂、天文、歷法、數學、舞蹈、文學等多個領域建樹頗多,尤以音樂為最,堪稱登峰造極。
音樂在華夏源遠流長,傳統文化非常重視音樂,將它與“禮”并稱為“禮樂”。“禮”就是指各種禮節規范,“樂”則包括音樂和舞蹈。禮樂的起源,華夏文明演進相同步,可以說我們的文明就是一部禮樂文明史。
也正因此,華夏成為全球最早對音樂展開探索文明,河南舞陽縣賈湖遺址出土的骨笛,將華夏音樂史推進到了八九千年前。為演奏出悅耳動聽的樂曲,早在先秦時期就產生了專業的定音法:十二律,即將一個八度分為十二個不完全相等的半音的律制?!吨芏Y·春官·典同》稱:“凡為樂器,以十有二律為之數度?!?/p>
十二律名稱
十二律的名稱分別為:黃鐘、大呂、太簇、夾鐘、姑洗、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十二律同樣遵循天人合一思想,分為陰陽兩類,奇數六律稱陽律,簡稱“律”,偶數六律稱陰律,簡稱“呂”。故十二律簡稱律呂,并以黃鐘大呂指代音律。
確定律制后,以黃鐘律標準音起,按三分損益法,劃分十二律,據此排定“宮商角徵羽”的音階,在五音的基礎上配合變音形成雅樂、清樂、燕樂三大華夏古典音樂體系。
然而樂曲的轉調問題,是一個長期困擾華夏樂壇的難題。雖然《國語·周語下》伶州鳩論樂稱“律呂不易”,可因無法做到統一旋宮轉調,樂曲演奏一直存在音色不準的問題。《后漢書·律歷志上》就有相關記載:
“元和元年,待詔侯鐘律殷肜上言:‘官無曉六十律以準調音者。故待詔嚴崇具以準法教子男宣,宣通習。愿召宣補學官,主調樂器?!t曰:‘崇子學審曉律,別其族,協其聲者,審試。不得依托父學,以聾為聰。聲微妙,獨非莫知,獨是莫曉。以律錯吹,能知命十二律不失一,方為能傳崇學耳。”
音色問題的產生與人類的聽覺范圍有關。人類能聽到的聲音頻率大約在20Hz到20000Hz之間,低于這一頻率的聲波為次聲,高于這一頻率的聲波為超聲。而人大腦對聲音的處理,也即音色并非按等差數列而是按等比數列的形式來排布。符合聆聽規律的就悅耳動聽,否則刺耳難聽。因此如何調校樂譜和樂器的音色非常重要。
十二律不精準,會影響禮樂的氛圍感,故而歷代對如何調校音色多有實踐。比如南朝宋樂律學家何承天別開生面地提出了“十二等差律”(《宋書·樂志》中稱之為“新律”),以黃鐘本律之數(9寸)減去由仲呂所生黃鐘2之數(8.8788寸),得差為0.1212,再將此差數平分為十二等份。即0.1212÷12=0.0101,然后將此數依次遞加在林鐘以下各律上,即得“新律”各律之數。不僅解決了古律仲呂還生不能得黃鐘本律的問題,縮小了古律之間的差距,并為尋求在十二律內部進行音色調整提供了新途徑。
朱載堉按十二平均律所斫古琴
朱載堉在樂律上的最偉大貢獻,便是站在先賢的肩膀上,發明并精確推導了“十二平均律”。傳統八度音的音階與弦長比是2:1,因此利用傳統的發音體的長度計算音高,假定黃鐘正律為1尺,求出低八度的音高弦長為2尺,將八度音階按等程劃分為十二份,每份作為一個“半音”,即十二律中的各律。將2開12次方得波長公比數,而后將公比自乘12次即得十二律中各律音高,且黃鐘正好還原,完美的解決了十二律自由旋宮轉調的千古難題。
他甚至將每個半音的數值精確到了小數點后24位。計算方式具體如下:
先將2開平方,得到“蕤賓”=1.414213562373095048801689
再繼續將蕤賓開平方,得到“南呂”=1.189207115002721066717500
再將南呂開立方,便得到半音的比率“應鐘”=1.059463094359295264561825
他推導出的十二平均律各律音高具體如下:
黃鐘=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應鐘=1.059463094359295264561825
無射=1.122462048309372981433533
南呂=1.189207115002721066717500
夷則=1.259921049894873164767211
林鐘=1.334839854170034364830832
蕤賓=1.414213562373095048801689
仲呂=1.498307076876681498799281
姑洗=1.587401051968199474751706
夾鐘=1.681792830507429086062251
太蔟=1.781797436280678609480452
大呂=1.887748625363386993283826
在那個沒有計算器的年代,他又是如何得出如此精準的數值的呢?這得益于他的另一重身份:數學家,或者說是算學家。他精通珠算,親自編撰了《嘉量算經》和《算學新說》等算學典籍。為計算音律,別出心裁的發明了一個橫跨八十一檔的特大號“算盤”。正是靠著這件利器作開方運算,硬是將2的12次方根計算出來,還精確到小數點后24位數字。可謂是一項破天荒的成就。
他的這一成就被記錄在成書于1594年–1596年間的《律呂精義》,朱載堉在書中稱之為“新法密率”。比西方提出“十二平均律”整整早了半個多世紀,至今在弦樂上廣泛應用??紤]到當時西方傳教士來華,及東學西漸歷史狀態,很多東西有的說道。
阿越說
單憑“十二平均律”,稱朱載堉一聲“律圣”、“樂圣”并不為過,關鍵他還多才多藝,除音樂、算學外,在文學、天文律法等方面也多有成就。他一生著述頗豐,《律呂精義》、《嘉量算經》、《算學新說》之外,還有《瑟譜》、《操縵古樂譜》、《旋宮合樂譜》、《律歷融通》、《律呂新說》、《樂學新說》、《歷學新說》、《鄉飲詩樂譜》、《六代小舞譜》、《小舞鄉樂譜》、《二佾綴兆圖》、《靈星小舞譜》、《圣壽萬年歷》、《萬年歷備考》、《律歷融通》、散曲集《醒世詞》等。也正因此,被中外尊崇他為“東方文藝復興式的圣人”、“世界歷史文化名人”。
朱載堉著作部分
萬歷三十九年(1611年)四月初六,一代科學巨匠,堪稱大百科全書式的學者朱載堉,帶著鄭世子的頭銜辭世,享年6歲,葬九峰山之原,朝廷賜謚曰“端清”,世稱端清世子。
至于因為讓位,朝廷許諾的東垣王爵位,因牽扯利益太大,雖然時任東垣王朱翊鎧沒給予了默認,卻遭到繼任的朱常(氵夆)激烈反對??筛觳厕植贿^大腿,在他一系繼續傳承一世后,最終由朱載堉的嫡孫朱常潔承襲。奈何此時已是崇禎朝,大明風雨飄搖,朱常潔如同一葉扁舟,終被打落。
相關文章
永寧王朱有灮:家族低調,王府系已發掘的保存最好的明郡王府遺址
順陽王朱有烜:本是皇帝打壓胞弟的見證者,卻演變為宗室桃色傳說
山陰王朱俊柵:愛管閑事的賢王,指控襄垣王,請立太子,請開藩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