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咱們談談清代三大商幫,就是粵商、晉商與徽商中的粵商與十三行。
粵商是廣東商幫的簡稱。其最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到明清時期發展成為中國第一大商幫。雖然廣義的粵商包括廣東各地的商幫。但狹義的粵商就是指廣府幫。而廣府商人就是從明清兩代從事對外貿易的牙行商人,逐漸發展起來的。
所謂牙行商人,就是特指在買賣交易中撮合成交的中間商,按今天的說法就是中介。清朝從事對外貿易的牙行商人最著名的就是“廣東十三行”。
“十三行”這個說法來自明朝。因為明朝廣東地區有所謂“36行”的說法。就是指“36種不同職業分工”。與民間所說的72行, 360行是一個意思。而36行中之十三行,是代市舶提舉盤驗納稅的。按今天的話說,就是海關商檢征稅的代理。
中國元明清三代國家都有海禁政策。對外貿易基本都是實行的國家壟斷的外貿專營制度。簡單說元朝實行的是國家直接壟斷海外貿易。禁止權勢家族與權貴資本,參與對外貿易與國家爭利。
明朝實行的,是國家壟斷朝貢貿易與禁止民間對外貿易相結合的一種“官方外貿壟斷制度”。
而清朝的海外貿易與明朝又有所不同,開始把朝貢與貿易分開,各有各的規則。康熙皇帝平定三藩之亂,以及收復臺灣之后,解除了海禁。先后設立閩、粵、江、浙四海關,分別管理對外貿易事務。各海關有分工。江、浙、閩三關面向東洋各國,粵海關對應西洋、南洋各國。但當時西洋商人認為,入浙江口岸可以獲利更多,所以紛紛改入浙江口岸。但清政府認為西洋商人在廣東貿易,更有利于廣東民生與海防。所以發布行政命令要求西洋商人必須在廣東“收泊交易”。這就是所謂的“一口通商”。其實這個規定當時只是要求西洋商人在廣州一口貿易,其它外商仍舊可以四口通商。
到清朝中期,廣州地方官府開始向商人出售進出口專營特權,從而形成了官督民辦的外貿壟斷組織“公行”。最初的成員有16家,后來發展至二十多家。英文就是對其粵語發音的音譯 “Cohong”。但民間則沿用了明朝舊稱“十三行”。因為十三行的職能不僅僅是 所以其當時也引起了被排除在外的,其他中國商人與洋商的持續反對。歷史上也曾三度解散恢復再解散再恢復。直到鴉片戰爭戰敗之后, 簽訂《南京條約》,一口通商以及外貿壟斷都被廢除。
所以所謂十三行,在明代,并不是指13家商行。在清代,廣州的外貿商行也不止13家。其含義也并不是指其中最著名的洋行有13家。
十三行中最著名的也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十三行的總商伍秉鑒,和他經營的怡和行。
伍秉鑒是廣東南海人。1769年生人。祖上本是販賣茶葉的小商人。其父伍國瑩受過教育,曾在同文行做會計。伍秉鑒是他的第三個兒子。1783年伍國瑩開始獨自經營元順行。并于1792年將業務轉交給二兒子伍秉均。時值英國東印度公司正計劃在中國扶持一個貿易代理商。所以在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扶植下伍秉均創辦了怡和行,并承攬了東印度公司的大量貿易。
但是伍秉均僅有35歲就病逝。所以其弟吳秉鑒1801年接管了怡和行。而因為在廣州外貿中英國東印度公司占比最大,而伍秉鑒的怡和行又在東印度公司的業務里占比最大,所以伍秉鑒僅用了短短幾年時間就成為了當時影響力最大的巨商富賈。并不斷擴張其業務范圍。不僅向東印度司放債,也為美國的旗昌洋行提供擔保。而旗昌是對華貿易僅次于東印度公司的四大洋行之一。旗昌洋行(Russell & Co)一家就占了當時美國對華貿易的大約一半。旗昌洋行的主要合伙人之一約翰默里福布斯(John Murray Forbes)還被伍秉鑒收為義子。還有一種說法就是福布斯就是因為伍秉鑒的扶持才成為旗昌洋行合伙人的,因為伍秉鑒也是旗昌行的大股東。
1845年福布斯退出了旗昌洋行回國參與美國的鐵路投資。后成為美國鐵路大亨。伍秉鑒也因此還參與投資了美國密歇根中央鐵路與柏林敦和密蘇里河鐵路。 旗昌洋行的另一位合伙人,漢學家號稱中國通的威廉亨特(William Hunter)寫過一本書叫《廣州番鬼錄》(The FanKwae at Canton)。他在書中說:伍秉鑒究竟有多少錢是我們大家常常討論的話題。1834年曾經有一次對他當時的所有財產做過一次估算,大約是2千6百萬墨西哥銀元。而當時美國最富有的人資產估計也不過大約7百萬。也就是說伍秉鑒的財產是美國首富的將近4倍。所以美國當代歷史學者《鴉片戰爭》一書的作者特拉維斯·黑尼斯三世,與弗蘭克·薩奈羅認為。19世紀30年代,伍秉鑒應該就是當時的世界首富。
伍秉鑒的怡和行的主營業務本來是茶葉。但是因為鴉片貿易可以帶來更豐富的利潤,所以鴉片開始逐漸變成了廣州外貿的主角。但是鴉片在清朝是違法的。不是因為林則徐禁煙。清朝從1729年,也就是鴉片戰爭之前100多年,就開始禁煙了。
而因為鴉片在清朝違法,所以英國東印度公司(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簡稱BEIC)并不直接參與對華的鴉片貿易。東印度公司控制著孟加拉的罌粟種植園與鴉片加工廠。他們在加爾各答拍賣加工好的鴉片。而鴉片商則將拍賣得的鴉片運到廣州外海,接下來中國的煙土走私犯從水路將鴉片運進廣州城,最終再分銷往全國各地。
清朝從雍正到道光,有大約一百年的禁煙史。前前后后頒布過至少五道禁煙令,違者刑杖,監禁,發配,流放,懲處是越來越嚴,輸入中國的的鴉片貿易量增加了四倍。而從19世紀初到1840年鴉片戰爭之前,不到40年的時間里,輸入中國的鴉片貿易量又增加了大約10倍。鴉片戰爭之前,每年輸入中國的鴉片,差不多達到了4萬箱。而英國在遠東最大的商行怡和洋行以及美國對華貿易,最大的商行旗昌洋行都是其中最主要的大鴉片商。雖然從表面上看,東印度公司、怡和洋行與旗昌洋行都沒有在中國販賣鴉片,但是他們都是鴉片走私的最大獲益人。而他們的主要合作者,就是伍秉鑒與他的怡和行。包括英國怡和洋行其原來的名字,本來是渣甸洋行。就是因為要借助怡和行的名聲與影響力,才改名為怡和洋行的。
所以也可以說伍秉鑒其實從某種意義上,是幕后主導了鴉片走私。換句話也可以說,如果沒有伍秉鑒的支持,鴉片走私就不可能在19世紀初的十幾年里,形成如此大的規模,并造成如此大的影響。
但是雖然也有人彈劾伍秉參與鴉片走私,雖然也有旗昌洋行的商船走私鴉片被扣,怡和行作為擔保被處罰款。但是伍秉鑒不僅沒有被追責,反而搖身一變,成為林則徐禁煙的經濟后盾。
清朝雖有一百多年的禁煙史,但歷來主要是打擊吸食與販買,并不是嚴查走私。清道光一朝禁煙議題再起的主要背景,是因為鴉片進口量暴增,導致外貿出現逆差,白銀外流以及財政赤字,所以引起了官場不同政治派系,圍繞禁煙議題的權力斗爭。但是當時所謂禁煙派的代表時任鴻臚寺卿的黃爵滋提出的解決方案也是嚴禁吸食。包括林則徐本人之前也是主張用本土鴉片代替進口鴉片。因為當時鴉片走私已經成為廣東的地下隱型經濟。廣東水師與地方官員十之八九都與鴉片走私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并從中獲利。所以林則徐自己也說,依靠廣東地方禁止鴉片走私,是不可能完成的使命。
黃爵滋
也就是說一方面清朝歷次禁煙主要是打擊吸食與販賣。不僅毫無成效,反而是越禁越多。但另一方面對因鴉片引起的財政危機政府又必需要有所行動。所以林則徐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被派往廣東禁煙的。
但是如果查禁走私廣東地方無法依靠,而如果查禁洋商,因為師出無名,則很容易引起沖突。因為洋商名義上并沒有走私鴉片。而且道光帝的要求是“勿起邊釁”。其實林則徐本人也不希望與洋商發生沖突。因為官場權力斗爭的核心是妥協與勾兌,因為職業政客的工作就是當官與權力斗爭,宦海沉浮風水輪流轉即使皇上也是在不斷的審時度勢的在各方政治勢力之間尋求平衡。即使暫時失勢甚至被被革職發配,之后也還有機會被重新起用。所以不到萬不得已,沒必要魚死網破,兩敗俱傷。而內部斗爭不管多尖銳,就都還有轉圜與補救的余地,但如果與洋人的沖突一起,事態就會失控。
而且道光皇帝的要求是禁煙,而不是打擊外貿。道光朝戶部每年給內務府的皇室經費撥款,有三分之一是粵海關指定撥款。所以如果廣州口岸的對外貿易受到影響,是會直接影響皇室收入的。
但是顯然,林則徐的反對者最希望的,就是挑起與洋人的沖突因為一旦挑起邊釁,事態就會脫離林則徐的控制,禁煙也就會因此半途而廢。所以雖然事后分析,似乎也并沒有人蓄意要挑起戰爭,當時也并不是只有通過戰爭才能解決沖突。但事實就是邊釁一起,事態就不僅脫離了林則徐的控制,也脫離了道光帝的控制,甚至也脫離了英國人的控制。
關于鴉片戰爭的起因,是一個專題研究,在此不再展開。但是對于鴉片戰爭起因研究,有一個問題不應該被忽視,就是為林則徐禁煙提供全面支持與經濟保障的,也可以說就是協助林則徐禁煙的,恰恰是鴉片走私的最大獲益人伍秉鑒。這其中其實包含了豐富的歷史信息。因為林則徐不可能不知道伍秉鑒在鴉片走私中的作用。如果僅從禁煙角度而言,查辦伍秉鑒,事實上就可以有效打擊鴉片走私。但要求洋商交出一部分鴉片,并承諾今后不再參與運輸,也可以是結束禁煙并宣布取得階段性成效的一種方式。如果僅就經濟利益而言,洋商破財免災,盡快結束禁煙恢復貿易,也并不是不可接受的。換句話說,林則徐當時也并不是完全不顧后果的強硬推行激進的解決方案,而是其權衡利弊之后才做出的選擇。但是最后事態的發展卻是林則徐最不希望看到的,也是對林則徐最不利的。而中英交涉彼此試探,尋求解決方案的中介,還是伍秉鑒。
伍秉鑒于鴉片戰爭結束的第二年病逝。享年75歲。怡和行隨著公行與一口通商的廢止也轉回老本行經營茶葉。十三行也隨著一個時代的結束而成為歷史。
其實廣東的行商與安徽的鹽商,旅蒙的晉商一樣,之所以能成為清代三大商幫并名列之首,簡單說就是因為權力支持而形成的外貿壟斷特權。他們其實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商人,而是官府獲利的工具,也是官府予取予奪的錢袋子。
比如伍秉鑒就不僅為林則徐禁煙提供資金保障,同時也承擔了一部分鴉片戰爭之后的善后債務。而正因為他們的財富來自權力,所以他們的命運最終也被權力所左右。
中國有句老話叫富不過三代。其實其含義并不是說后代不思進取,揮霍無度坐吃山空。而是說因為一朝天子一朝臣,所以權力的更迭,就會帶來財富的轉移。而依靠權力獲得的財富一旦失去權力的庇護,不僅會風光不再,而且會被清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