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避免被人說蹭熱點,這篇文章竟被拖延了近兩年。
與其說是拖延,不如說是被各種忙亂困擾著,找不到一片整齊的時間。國慶假期這幾天,倒是較為整齊的,終于可以整理一下思路,把它寫出來了。
2023年1月,張藝謀先生執導的賀歲檔電影《滿江紅》上映,其中局中有局、人心叵測的劇情,緊湊的步調、急促的鼓點讓人跟隨電影的敘事手法內心緊繃,激情澎湃。一眾喜劇演員具有濃郁個人風格的表演又讓人忍俊不禁。另外,電影傳遞的底層民眾抵御外辱,前赴后繼,舍生取義的強烈民族意識,又讓人飽含熱淚,甚至淚灑影院。
(圖片來自網絡)
我當時也看了這部電影。
看完電影后,與大多數觀影者和影評人不同的是,我在兩個問題上做了一些思考:
(1)宋朝的經濟文化無疑在當時是先進的,為什么還屈辱地遭受北方游牧民族欺凌?除了當局不抵抗的政治因素,還有沒有其他諸如自然環境變遷的影響?
(2)電影中瑤琴是誰,為什么給這樣一個配角取名瑤琴?
帶著這兩個問題,我查了一些資料,得出了一些看法,這也是這篇文章標題的由來。
先考證一下瑤琴的身份吧。
一
電影《滿江紅》瑤琴身份之考證
在電影《滿江紅》中瑤琴是一個配角,但是在表現底層民眾前赴后繼,舍生取義的抗爭精神方面卻是不可或缺的,甚至是為這部電影增色的一個重要配角。
其實在電影熱播檔期,就有人解讀影片中瑤琴一角,正合岳飛《小重山?昨夜寒蟄不住鳴》中“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這個解讀聽上去似乎有些道理,可是將岳飛的詞與電影中一位青樓女子聯系起來,在意境上有云泥之別,不免感覺牽強。
王勃“鐘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用的是《列子?湯問》中俞伯牙和鐘子期互為知音的典故。在今天的武漢還有一個景點叫古琴臺,就是為了紀念楚國鐘子期、俞伯牙而建,“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流傳至今。俞伯牙用的琴是古琴。
(圖片來自網絡)
據百度百科 “古琴,又稱瑤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國傳統撥弦樂器,有三千年以上歷史,屬于八音中的絲。古琴音域寬廣,音色深沉,余音悠遠。古籍記載伏羲作琴,又有神農作琴、黃帝造琴、唐堯造琴等傳說。舜定琴為五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紂又增一弦為七弦,可見中華古琴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圖片來自網絡)
岳飛“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用的也是俞伯牙與鐘子期的典故,表達了他政治抱負難以實現的痛苦,展示出沉郁悲愴的情懷。岳飛的瑤琴也就是古琴。
大概是因為瑤琴音色優美,意境高遠,在古代女孩子取名常用瑤琴二字。如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續集中浙江省富春縣知縣郭天之女郭瑤琴,雖感念乾隆相救,但得知乾隆身份后選擇與父親隱居山野。
《鐵齒銅牙紀曉嵐》續集劇照(圖片來自網絡)
下面這位出現在古代文學作品中的瑤琴可能更接近電影《滿江紅》中瑤琴的身份。說她更接近電影中瑤琴的身份,是因為在文學作品中她的生活時代恰恰就是電影《滿江紅》故事發生的時代,而且她在這個故事中也曾是一位誤入青樓的女子。
這個故事來源于明末小說家馮夢龍的《醒世恒言》。
馮夢龍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稱“三言”,與凌濛初的《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并稱為“三言二拍”。
在《醒世恒言》第三卷中描述了《賣油郎獨占花魁》的故事,其中女主角叫莘瑤琴。
粵劇《賣油郎獨占花魁》封面(圖片來自網絡)
莘瑤琴出生在北宋汴梁城外安樂村一個家庭殷實的小商人之家,十二歲那年金兵攻破汴梁,劫擄了宋徽宗和宋欽宗。瑤琴在隨家人南逃過程中與家人失散,被鄰居卜喬拐帶到臨安(今杭州),并被賣到了青樓,改名王美,被推為花魁。故事中交代瑤琴十二歲那年金兵攻破汴梁,這也就是所謂“靖康之變”。歷史上靖康之變發生在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由此推斷,莘瑤琴出生年份應該是1115年。
連環畫講述瑤琴與父母逃難過程中失散(圖片來自網絡)
從《賣油郎獨占花魁》故事推斷,花魁王美(莘瑤琴)贖身從良的時間大約在靖康之變后的8-10年,也就是1137年前后。
電影《滿江紅》故事發生的時間是岳飛被害后的第四年。史料顯示,岳飛是在公元1142年1月被害死于大理寺。
岳飛被害四年后即公元1146年。
簡單推算一下,假如莘瑤琴就是電影《滿江紅》中的瑤琴,《滿江紅》故事發生那一年她有多大?
對,1146-1115=31歲!
這個推算的年齡與《滿江紅》中瑤琴的年齡比較接近。時間的脈絡大致可以梳理為:瑤琴12歲那年發生靖康之難;瑤琴在20歲左右贖身回到市井生活;瑤琴27歲那年,岳飛被害;瑤琴30歲左右的時候發生《滿江紅》的故事。
那些曾經親身經歷過家破人亡的人們,對野蠻入侵的抵抗是刻在心里的,自發的抗爭也是情理之中的。莘瑤琴的故事和生活的時間,與《滿江紅》的敘事和表達需求聯系起來,故事似乎就更合乎邏輯了。
那么,宋朝為什么總是被北方民族侵擾呢?
除了朝廷重文抑武的統治策略,氣候帶南移導致的生境爭奪也許是其屢遭侵擾的另一個原因。
二
氣候變冷背景下宋朝被欺凌的宿命
這里需要了解兩個概念:一個是氣候帶,另一個是氣候帶的移動。
氣候帶是指根據氣候要素的緯向(或徑向)分布特征而劃分的帶狀氣候區域。例如,根據溫度的差異,可以將全球分為熱帶、北溫帶、北寒帶、南溫帶、南寒帶等五個大區。還可進一步細分,在熱帶和溫帶之間有亞熱帶,在溫帶和寒帶之間有亞寒帶。此外,因為海拔高度差異,有些地方海拔較高,氣候具有自己的特點,屬于高原氣候。
(圖片來自網絡)
根據濕度和降水差異可以分為濕潤區、干旱區。還可以進一步細化為濕潤區、半濕潤區、半干旱區、干旱區等。
我國干濕差異明顯,可以分為濕潤區、半濕潤區、半干旱區、干旱區。其中有三條等降水線可以大致作為四個區域的界線:200mm、400mm、800mm。降水量小于200mm的區域可以視為干旱區,降水量在200-400mm的區域可以視為半干旱區,降水量在400-800mm的區域可以視為半濕潤區,降水量大于800mm的區域可以視為濕潤區。
(圖片來自網絡,修改)
位于200-400mm等降水線之間的半干旱區是我國的農牧交錯帶,是農耕文化和游牧文化過渡交融的地帶。這一地帶以西以北屬于游牧文化,這一地帶以東以南則屬于農耕文化。
200-400mm等降水線是農耕與游牧過渡與交融的地帶(圖片來自網絡)
歷史上,北方游牧民族經常侵擾農耕民族,于是中原王朝便在邊境地區筑建防御工事,最著名的便是長城了。
其實,自先秦各國就開始構筑長城了,秦統一后構筑了萬里長城。我國現存的萬里長城以明代的長城為主。
歷代長城的位置大致位于農牧交錯帶(圖片來自網絡)
不同時期長城的位置也有一些差別。這除了與各政權軍事實力對比有關外,可能還與農牧交錯帶位置的移動有關。
氣候溫暖的時候,各氣候帶向北擠壓。而氣候變冷的時候,各氣候帶向南擠壓。
氣候變冷的時候,農牧交錯帶會南移,適合北方游牧民族生存的自然條件也隨之向南移動。隨著氣候帶和農牧交錯帶的向南移動,北方游牧民族有向南遷徙的生存壓力。
氣候變化影響農牧交錯帶南北移動示意圖
我國著名地理學家、氣象學家竺可楨先生,根據歷史物候記錄和歷史文獻資料重建了過去5000年中國氣溫變化曲線。該曲線顯示,在宋、元、明、清四個朝代皆為低溫時期,且溫度的劇烈變動出現在宋代中期。
中國五千年溫度變化曲線
(據竺可楨1973,中國科學B輯)
類似的降溫現象在不同地區的樹輪記錄、石筍記錄中也可以看到。
青藏高原東部樹輪記錄的溫度變化
(Liu et al., 2011,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Earth Science)
青藏高原東部都蘭地區樹輪記錄的溫度變化顯示,在宋代是一個明顯的低溫期。
犀牛洞石筍記錄的夏季風變化
(李偏, 等, 2010,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
湖北神農架犀牛洞石筍記錄的夏季風變化顯示,宋代是一個夏季風明顯減弱的時期。
根據前述原理,氣候變冷和降水減少可導致氣候帶向南移動。這樣的氣候條件下,適合北方游牧民族生存的自然條件也隨之南移。北方游牧民族向南遷移就不得不與農耕民族爭奪土地與資源。
三
氣候變化影響人類文明的其他例證
與氣候帶南北移動引起民族沖突的現象類似,如果一個地方恰恰處于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如圖上A點所示,當氣候溫暖濕潤時,氣候帶向北移動,A點處于農牧交錯南界以南的半濕潤區;而當氣候變冷時,氣候帶向南移動,A點處于農牧交錯北界以北的干旱區。這樣的氣候變化,使得A點在氣候溫暖濕潤時是農耕文化,而在氣候變冷時則為游牧文化。
農牧交錯帶南北移動對敏感地點影響示意圖
我們對金川泥炭開展的基于生物標記物的溫度變化重建,與相鄰地區夏家店文化類型變化的對比,就是對這一現象的一個生動詮釋(Zheng et al. 2021,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夏家店遺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松山區夏家店鄉,是中國北方青銅時代早期的一個文化遺址。夏家店文化分為下層和上層兩期。夏家店下層文化距今4000-3500年,夏家店上層文化距今3500-2300年。
金川泥炭地與夏家店遺址位置示意圖
兩種類型的文化斷層出現在大約3500年前。在3500年前人們的生活方式以較為固定的聚居地為主,而在3500年以后,人們的生活方式則表現出較為分散的特征。
夏家店文化下層聚落形態
(Zheng et al. 2021,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夏家店文化上層聚落形態
(Zheng et al. 2021,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我們對在金川泥炭地獲取的泥炭樣品開展了有機地球化學研究,這些能夠指示溫度變化的有機分子組合顯示,在大約距今3500-3000年之間有一次顯著的降溫事件。如果將這一降溫事件同夏家店文化類型的轉換聯系起來,可以推斷這次降溫對周邊地區的文化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金川泥炭生標重建的溫度變化
(Zheng et al. 2021,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主要參考文獻:
(1) 竺可楨. 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 中國科學(B輯), 1973, (2): 168-189
(2) Liu Yu, An ZhiSheng, Hans W. Linderholm, Chenn Deliang, Song Huiming, Cai Qiufang, Sun Junyan, Tian Hua. Annual temperatures during the last 2485 years in the Mid-Eastern Tibetan Plateau inferred from tree rings.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Earth Science, 2009, 52(3):348-359
(3) 李偏, 張茂恒, 孔興功, 張春霞, 汪永進, 趙侃. 近2000年來東亞夏季風石筍記錄及與歷史變遷的關系.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2010, 30(4):201-208
(4) Zheng Yanhong, Yu Shi-Yong, Fan Tongyu, Clive Oppenheimer, Yu Xuefeng, Liu Zhao, Xian Feng, Liu Zhen, Li Jianyong, Li Jiahao. Prolonged cooling interrupted the Bronze Age cultures in northeastern China 3500 years ago.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574 (2021) 110461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