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事不決,來份牛雜
十一長假剛剛結束,作為美食大省,廣東再次成為一眾美食愛好者的旅行目的地。
如果你品嘗到了那“雞有雞味”的白斬雞,以及對火候“分秒必爭”的潮汕牛肉火鍋、對新鮮追求到極致的豬雜粥,那么恭喜你,已經初窺到了廣東美味宇宙的大門。但如果僅此而已,那么很遺憾地告訴你,在穿行于街邊騎樓之下尋找美味的過程中,你也可能錯過了廣東最有靈魂的美味——
牛雜。
熱氣騰騰的牛雜煲,是廣東人生活最日常的慰藉。 圖/視覺中國
自從上世紀80、90年代開始興起,街邊的牛雜攤就承包了一代代廣東人的童年記憶。在這一鍋牛雜中,有軟爛的牛腩、爽脆的牛肺、肥嫩的牛腸、彈糯的牛筋,各種美妙的口感與滋味匯聚一鍋,給忙碌的生活以的慰藉。
牛雜的原料雖然大多以下水為主,但那一鍋牛雜更是廣東人對美味的極致追求的呈現,食材要新鮮,今早剛殺的牛和冷凍過的牛,廣東人一口就能品嘗出來;鹵肉要把控火候,不同食材下鍋的時間不同,才能保證每一口牛雜入口時都是最美味的時刻。
在廣東,沒人能拒絕一鍋熱氣騰騰的牛雜。 圖/圖蟲·創意
不同地區還有不同的牛雜風格,廣州牛雜濃郁、化州牛雜清淡,梅州牛雜不燉不煮風干后蘸酸梅粉吃、湛江牛雜串成串串煮蘸蒜蓉醬來吃......一碗小小的牛雜,更是廣東各地飲食風格的精彩呈現。
大灣區最強小吃,
憑什么是牛雜?
走在廣東街頭,如果遠遠看到一幫人穿著人字拖站在街邊,左手持紙碗、右手捏竹簽,沉浸式地享受美食,再走進幾步還能聽到“cha、cha、cha”的剪刀聲音,那么恭喜你,找到了本地人的美食據點,牛雜攤。
圖/視覺中國
剪牛雜時“cha、cha、cha”的聲音,
是廣東街頭最美妙的聲響。
對于廣東人來說,牛雜攤就是行走在路上的減速帶,一個只要遇到就不受控制停下腳步買一碗的存在。放學后的學生遇到牛雜攤,即便全部身家只有十幾塊,也會掏空錢包買份牛雜解饞;下班后的打工仔看到牛雜攤,仿佛電量告急的小汽車遇到充電樁,立刻讓老板剪份牛雜,來慰藉被工作摧殘一天的心靈。
小小的一碗牛雜到底有什么魅力?讓我們看向那鍋咕嘟嘟冒泡的牛雜,答案盡在眼前。
牛雜,忙碌生活中最好的慰藉。 圖/圖蟲·創意
牛雜的第一重魅力,在于不同牛肉部位所帶來的不同口感和風味。牛腩和牛筋提供柔軟且扎實的口感,牛腩軟爛入口即化,牛筋軟糯同時還保留著一絲筋道,是牛雜中鎮山石般的存在;牛胃的各個部位,則給人們交出了關于“脆”口感的不同答案,百葉是利落的脆、牛肚是筋道的脆、金錢肚是厚實的脆;除了牛胃,牛雜中還有舌、腸、心、肺,不同部位、不同口感所帶來的味覺享受,讓吃牛雜的過程就如同聆聽一場盛大的交響樂,有酣暢淋漓之感。
一鍋牛雜中,燉著各種部位,但若要問他們最偏愛哪一口?他們出奇一致的答案可能會讓外地游客感到困惑,在牛雜愛好者心中,牛雜攤上最好吃的東西,是鍋底燉的白蘿卜。清香中帶著甜味的白蘿卜自出攤起,就在牛雜鍋中燉著,湯底中霸道的牛肉香味也在這幾小時中慢慢滲入到蘿卜里,甚至可以說,這一鍋精華都在這一口軟糯的蘿卜中。
牛雜,忙碌生活中最好的慰藉。 圖/圖蟲·創意
牛雜的第二重魅力,則在于牛雜獨特的購買方式。一般情況下,買牛雜不接受指定部位,能吃到什么位置全憑老板心意,這種感覺就如同開盲盒一般,你永遠不知道老板接下來會給你插上來哪個部位。前兩年人均幾百上千元不等的日式Omakase(根據當日食材即興料理)大火,老廣們看了則表示,這種被主廚支配的快樂,花十幾元在我們廣東牛雜攤也能體會到。
廣州、化州、湛江、梅州......
廣東哪里的牛雜最好吃?
先從省會廣州說起,廣州街頭牛雜風格是濃厚型的,鍋底用秘制醬料調配,有加沙茶醬也有加芝麻醬的,主打一個醬香醇厚,滋味悠長。廣州牛雜攤一般不賣主食,作為打底的通常是吸滿湯汁的面筋和白蘿卜,最后再在上面撒上蔥花香菜,擠一些辣醬作為調味,一份廣州牛雜才算完整。
濃郁風格的廣州牛雜。 圖/視覺中國
化州,廣東隱藏的美食小城,這里的油香雞、牛腩粉,都是值得專門開車去品嘗的美味。但更值得體驗的,是這里的牛雜?;菖ks的風格和廣州牛雜的風格完全不同,清湯打底,更突出牛肉本味。在裝牛雜的湯鍋中,一面是牛腩、牛雜和其他配菜,一面是浮在湯上的兩個白色罐子,罐子里分別裝著香油和辣椒用于調味。
圖/視覺中國
化州牛雜不僅僅是小吃,也可以是一份主食。
化州牛雜基本上會以河粉作為打底,然后用剪刀把牛雜剪成小塊鋪滿整個河粉,最后在澆上調味料。相比廣州牛雜,化州牛雜更是一份能填飽肚子的小吃,給予人們美味的同時,也給予人們飽腹。
再看向同樣以雞肉聞名的湛江,這里的牛雜則和上面兩個地方完全不同。湛江人吃牛雜會將牛雜串成串來吃,想吃哪個部位就吃哪個部位,豐儉由人。而且相比廣州牛雜和化州牛雜,湛江人的牛雜部位也更有想象力,牛皮、牛脆骨各種稀奇古怪的位置,在湛江牛雜里都能找到。
在廣東,牛雜天花板在哪里各有紛說。 圖/視覺中國
除了湯湯水水的牛雜,在客家地區的梅州,還有另一種風格的牛雜:干牛雜。牛雜用紅曲等調味料鹵制之后再風干,顏色鮮紅口感十分有嚼勁,吃的時候撒上酸梅粉,再沾上客家特制辣椒醬,簡直讓人欲罷不能。
做一鍋美味的牛雜,
到底有多難?
從現代食品工業的角度來看,牛雜是一個十分適合做成預制菜的美食,在工廠做好后送到餐廳直接加熱就可端上餐桌。但在廣東人眼中,牛雜卻是一個絕對不能做成預制菜的食物。因為從買牛雜、洗牛雜再到煮牛雜,但凡有一步偷工減料,口味刁鉆的老街坊一口就能吃出來。
一切廣東食物美味的第一要素就是新鮮,牛雜亦如是。老板每天凌晨就要出門去買當天新鮮的牛雜,回家后第一時間清洗干凈,再根據每個部位的特點一一處理。比如牛腩要剔除多余筋膜,毛肚要反復洗凈去除異味,牛腸清洗干凈的同時還要去除多余肥油......
一鍋牛雜中的幾十個部位, 清理方法都各有不同。 圖/視覺中國
清洗好的牛雜,還要按照不同部位烹飪時間的不同,來依次下鍋,牛腩、牛筋這種需要慢燉的,要在第一時間放進去;牛肺、牛心、牛膀需要入味的部位,也要早一些下鍋鹵制;而牛肚一類的部位,在擺攤前放下去即可,這樣既能保證入味,又能保證脆爽的口感。
除了新鮮和火候,一鍋牛雜中各種食材的比例也是要把控的一環,臟器太多了異味太重,臟器少了則香味不夠,每個老板心里都有個天平,把控一鍋牛雜的香味平衡。
一碗美味的牛雜, 上面的辣醬是點睛之筆。 圖/視覺中國
在繁瑣的流程之外,在廣東賣牛雜讓人感到更辛苦的,還有炎熱的天氣。在牛雜興起的初期,牛雜攤通常以“走鬼檔”的形式出現,老板在家做好牛雜,然后放在小推車中出來售賣,氣候的炎熱和牛雜鍋上撲面而來的熱氣疊加,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有人可能會問,如此辛苦只為做一鍋路邊攤,值嗎?
對于牛雜攤的老板來說,不怕臭、不怕累的人,最先上岸買車買樓;對于食客來說,人生能吃到如此用心做的美味,已經是人生幸事了。
做牛雜,是一個辛苦活, 但為了美味,值得。 圖/視覺中國
編輯|姜姜
頭圖 封圖 | 視覺中國
本文系【地道風物】原創內容
未經賬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