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作者|奧緯咨詢:葉俊楠,周凡
個人微信 |hello_SSX
今年以來消費放緩,零售行業迎來逆風局,然而部分線下零售品牌依舊展現出較強的韌性,逆勢開店拉升銷售。如瑞幸咖啡在2023年門店數量實現翻倍,凈增門店8034家,正式進入萬店時代。麥當勞也于2023年透露,將于2024年開設近1000家門店,計劃于2028年達成萬店。
然而,也有部分品牌戰略收縮,選擇關閉部分門店,調整經營重心,專注單店提升。如法國輕奢品牌Sandro、Maje所屬SMCP集團在2024年宣布,將縮減約15%的中國市場門店,并已于2024年上半年關閉國內約30家門店。而屈臣氏更是在2022年跌破4000家門店后,于2024年6月進一步縮減至3775家門店,持續優化門店布局。
開店、關店數字的背后,是無數次選址決策的成功與失效。品牌無一不知,他們需要更加精準地把握市場需求的變化,找準城市扎根的具體點位,逆勢生長。究竟要如何開店,這其中的門道,可真沒有看起來這么簡單。
01
門店網絡規劃,到底在規劃什么?
經濟增長回歸平緩的大主線下,仍有部分品牌享有巨大的市場空間。而他們需要知道的是,在真正把門店開出來之前,擺在他們面前的第一道戰略性難題,就是——
中國市場這么大,一個品牌在全國開多少門店才算合理?
這個問題之所以關鍵,在于品牌需要明確自身的“消費者群體定位及規模”,進而明確未來增長潛力的大小。經營1家盈利的門店,也許依賴于個人的銷售技巧、成本把控;而經營1000家盈利的門店,需要的是成熟的單店模型和可復制的運營模式。無論是品牌方,還是投資方,都在關心到底要開多少家門店,才能最大化投入產出。“千店神話”、“萬店陣營”是許多零售品牌的目標,但也有很多品牌隨著門店越開越多,增長乏力,一不小心就發現“開過頭了”。同時,也有一些品牌,僅用極少的門店就獲得了可觀的規模,如黃金珠寶首飾品牌老鋪黃金,不同于動輒千店的傳統金店,僅僅靠33家門店就成功上市港股。
另一個戰略性問題,就是在哪一類型的城市或市場開店。
一線城市、消費力最強的位置,往往是很多品牌的第一選擇,但無論是門店租金,還是人員成本,一線城市都意味著更高的投入、更“卷”的競爭環境。正因如此,也有許多品牌瞄準下沉市場,以更少的投入進行擴張。以蜜雪冰城為例,其57%的門店就位于三線及以下城市。
明確這兩個戰略問題后,零售商接下來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制定更細節的開店策略,這往往包括三個核心考量維度。
1
發展重心地域:按照一個城市中的不同地段,又可以細分為核心商圈、居民生活區等位置。一般來說,核心商圈因客流密集,是品牌開店的首選。然而也有部分領域,如水果連鎖店等,因其本身服務客群在社區更加集中,偏好在社區開店。
2
具體點位:可以分為商場店、街鋪、寫字樓店、交通樞紐店等。以星巴克為例,其客群既包括逛街人群,也包括辦公白領,因此可以發現,其一線城市布局中,除了約30%的商場門店外,也有近50%為寫字樓門店,其余為交通樞紐及其他類型門店。
當然,在選擇點位類型后,點位所處的商業環境,尤其是周邊的“鄰居”也非常重要。例如美妝品牌往往扎堆在同一樓層,或臨近快消、高客單價女裝品牌,吸引更多女性顧客。
3
門店的類型:又可以分為旗艦店、體驗店、標準銷售門店等。旗艦店往往裝修極具特色,起到宣傳品牌文化的作用。而體驗店往往設計較多消費者與產品互動的環節。如在絲芙蘭體驗店,消費者可以通過“AI玩妝設備”分析臉部特征,獲得個性化妝容風格與產品推薦。
明確了這三個維度,品牌就可以制定并細化一套可執行的開店策略。例如,一個定價較高的女裝品牌,可以在某城市核心商圈的商場、商業街上,臨近其他高客單價門店(如珠寶店)開設標準銷售門店。而一個定位辦公人群的西餐輕食品牌,則可以在城市CBD中的寫字樓、商場周邊,臨近其他餐飲、西式生活方式門店(如咖啡店)開設門店。
總得來說,門店規劃遠比看到的數字復雜,是一個既“細節”又“宏大”的工作。不僅僅要回答戰略性問題——“開多少家”“在哪里開”,還要明確“開在哪個商場、哪一層”。這意味著品牌既要明確客群及品牌定位,也要從城市一路下鉆,聚焦到每個商圈開幾家、開在哪個商場、哪個寫字樓樓下、并結合這個商場或寫字樓的水平,預估門店能夠達成的銷售額。
02
城市下沉,當前環境下的唯一解法?
下沉這件事,到底要不要做?
北上廣深,是許多品牌進入中國的首選城市,但其昂貴的租金和人力成本,也讓很多品牌的盈利面臨巨大的壓力。到底該在少數一線城市做深做透,建立規模,還是應該全國遍地開花,先把聲量做大?近年來,二三線城市無論是消費力還是人口數量,都在快速向一線城市靠攏。統計結果顯示,2024年1-6月,一線城市社會零售總額同比下降0.5%,而二線、三線及其他城市呈現4-5%增長。尤其是二線城市增長強勁,成為人口流入最高的城市線級,其人均消費支出、規模以上商業體數均與一線城市非常接近。
近年來,很多品牌開店也開始重視下沉策略。比如lululemon,盡管當前門店中80%為一線城市門店,但其未來的門店拓張策略也逐漸轉移至二三線城市,于2024年8月開設了江蘇南通首家門店。而麥當勞也將三四線城市的拓展列入萬店計劃中的重要一環。目前,三線四線城市門店占麥當勞總門店數的約50%。
下沉,是發展到一定規模后面臨的必然選項。下沉到什么程度,是否要在下沉的同時改變單店模型,是做出選擇后的又一核心課題。比如肯德基在下沉到鄉鎮的過程中,推出新的門店模型——小鎮mini門店,通過簡化的菜單和設備,可以將開店投資成本降低至50萬元。
當然,是否下沉,在宏觀經濟與消費力之外,仍有其他考量要素。比如,地區對于產品的接受度。咖啡店在珠三角一帶數量相較于江浙滬減少,就與該地區對西式生活方式的接受度較低、對茶飲的偏好密切相關。此外,也要綜合考慮門店運營資源和供應鏈是否有能力覆蓋。這對于需要冷鏈配送的餐飲行業來說尤為重要。
03
開店選對地址,就成功了一半?
“天時、地利、人和”。這也是開店成功的“六字真言”。
“天時”是在對的時間,順應宏觀趨勢選擇適合的品牌定位。“地利”是選址恰當,最大化捕捉自然客流。“人和”是提升員工銷售與運營能力,成功將客流轉化。開店選對了地址,就意味著更高的成功率、更高的業績天花板。
選址的關鍵在于要“找得準客群”。那么,究竟如何判斷每個位置周邊的客群是否符合品牌要求呢?其實有很多數據指標可供參考。
1
商圈相關指標:如商圈內居住、工作人口密度、商圈人口年齡構成、商業體密度等;
2
商業體相關指標:如客流量、客流構成、商業體面積、入駐率、品牌入駐情況等;
3
商業體周邊基礎設施指標:如是否臨近地鐵交通樞紐、臨近辦公客群等。
需要關注的是,每個品牌要結合其行業和業務定位,個性化選擇最適合自身的指標。
不同行業關注的消費人群差異很大,因此關注的數據指標也會有差別。比如餐飲行業關注周邊居住人群的數量與消費水平,零售行業關注周邊零售氛圍,女裝行業關注女性客流等等。
即便是同一行業,因品牌定位不同,側重點也會有差異。比如低價餐飲關注客流的“量”,只要經過的消費者足夠多即有望轉化;高價餐飲往往關注客流的“質”,消費力要足夠強。
可以發現,各品牌關注點的不同之處在于——側重指標的差異,以及權重的把握。究竟客流達到多少算是達標?周邊居住人口達到多少就算及格?居住人口、工作人口哪個更重要,應該分別給予多大的權重?這些問題,如何基于數據回答,基于歷史業績不斷校準,得到一個科學的評估方法,才是核心問題。
有了這一評估方法,就可以有效地預測門店營收。當該方法的預測結果與實際門店營收呈現較高相關性時,零售商就可以用此方法批量篩選點位,預測門店投入產出。
這就意味著,品牌需要數字化、定制化、可校準的選址評估機制,基于數據及品牌自身門店表現,不斷調優,找到對于品牌最適合的評分標準及體系。
需要強調的是,再好的點位也不一定適合所有行業、所有定位的品牌。要以科學的方法,為自己的品牌量身定制,做有針對性的選址分析。
04
門店扎堆,太密就會蠶食?
品牌關店,公眾大多一片嘩然。殊不知這并不一定是品牌經營不善,很有可能是——門店從一開始就開多了。關店也可以是壯士斷腕,對業績甚至并無過多影響。
開店還是關店,往往取決于企業所處的階段,以及其規模與市場需求的關系。在品牌開店初期,市場需求大于門店供給,因此有快速開店的空間。而當門店密度提升后,一旦供給超過了需求,就意味著單店產出的下降。
關店的底層邏輯,是一個區域再大也不能無限開店。試想如果一條街上都是飲品店,消費者的胃口有限,一個下午最多喝兩杯飲料,那么當門店過密時,就意味著一定有門店的生意不及預期。一條街是如此,一個商圈、一個城市內開店也是如此。隨著門店密度的不斷增長,需求被充分滿足后,門店銷售即無法進一步提升,這時品牌就達到了“最大開店密度”。
這就是為什么許多品牌正在陸續關店,并不一定是其經營不善導致,而是門店早就開多了,超過了當地需求所承受的最佳門店數。
一個有趣的發現是,門店開的密集,并不一定會蠶食,也可能會有促進作用。比如一層都是美食門店,反而聚集了非常高的人氣和客流。即便是同一品牌的門店,開設在同一層的不同客流通道,也有可能吸引額外的客流。這也側面反映了,門店密集度的討論,不應該局限于“多少米可以多開一家店”,更要關注“多少客流可以支撐一家店”。
05
開放加盟,一切迎刃而解?
想成為“萬店”、“千店”品牌,往往要考慮開放加盟。2019年瑞幸開放加盟,截至2024年6月,大陸加盟門店數多達6905家,占其大陸門店總數的35%。奈雪的茶2023年7月開放加盟,預計2-3年內達到2000-3000家加盟門店規模。開放加盟的好處,是品牌開店不再需要自己投入裝修、員工成本,無需承擔日常運營工作,往往只需提供品牌標識、流程標準、培訓等,即可每年賺取加盟費用。至于門店自身的盈虧,與品牌方并無直接關聯。而加盟商不僅提供資金和運營資源,還可以借助自身在本地的店鋪信息網絡及人脈,拿下更優的鋪位,這對于品牌在全國提升知名度也有幫助。
聽起來“穩賺不虧”,但加盟店的快速擴張,有時也會給品牌帶來“麻煩”。比如,加盟門店管理難度高,可能對品牌形象造成一定影響,甚至會與自營門店出現價格不統一、相互搶生意的情況。加盟店的拓張,也對門店網絡的規劃帶來了更大的難度,因為“關店”這一決策,不再完全掌握在品牌方手里。加盟商可能因為找到了盈利更高、扶持力度更大的品牌,而選擇退出。
因此,對待加盟商,品牌方必須要有“同理心”,時刻站在加盟商的角度,思考如何提升加盟門店的盈利。這意味著,需要更加主動地管理加盟商門店,更加積極地識別存在經營風險的加盟店,采取舉措,為其開店選址、運營方式、換店規劃提供建議。例如,建立統一的門店選址審批方法及工具、為重點風險門店提供更多扶持政策,幫助門店引流等。
結語
可以看到,門店規劃是一個復雜的課題。奧緯咨詢董事合伙人、大中華區總裁葉俊楠補充道:“疫情過后市場變化巨大,不變的是門店擴張依然是零售企業增長的動力來源之一,但好的擴張機會卻越來越不好找。有經驗的零售商會定期進行未來3年的網絡規劃,通過科學的方法,在全國、區域、城市、商圈、具體點位等不同層面進行分析,以充分捕捉這些機會并制定可落地的執行方案。全面的網絡規劃,可以幫助零售商預判風險、提升門店的ROI(投資回報),并最大化企業的收入。”
編輯 | Yuejia
相關戰略課程和書籍
國慶之后我們將在廣州落地《關鍵洞察營》課程(10月12-13日),歡迎感興趣的朋友點擊圖片鏈接或掃碼關注,了解課程的相關情況。
也歡迎大家掃碼購買我們推出的《戰略簡史》新版,以幫助大家更好的了解戰略理念與方法五十年的發展高峰,以及對中國當前市場的啟示。
進一步交流
進入專業社群展開深度討論
慎思行通過微信等平臺覆蓋超過10萬戰略人、咨詢人等各類專業人士。我們也構建了專業社群,推動戰略與咨詢領域的問題討論、信息交流和機會分享,社群已有超過5年歷史,并成為了頂尖專業人士感知市場前沿,獲得實踐經驗的首要選擇。入群請添加慎思君微信,并提供名片。
現在微信公眾號更改規則,如果你不特地點進來,很可能看不到我們的推送了。希望喜歡【慎思行】的讀者朋友們將本號【設為星標★】,方便找到我們;也歡迎點擊右下角的【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