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臺回復書名一鍵免費閱讀 : 明朝那些事兒 | 我與地壇 | 滄浪之水 | 長安的荔枝 | 生死疲勞 | 三體全集 | ……
19世紀的英國維多利亞時期,有位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
他的多部作品都大獲成功,比如大家熟知的經典《大衛?科波菲爾》、《霧都孤兒》、《遠大前程》等。
雖然距其辭世已過一個多世紀,但他筆下的人物卻鮮活如初:奧利弗·崔斯特、大衛·科波菲爾、小耐爾、小杜麗等依然吸引著一代代讀者。
他就是查爾斯?狄更斯,被譽為英國十九世紀最好的作家之一。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這個流傳很廣的句子,就出自他的經典作品《雙城記》開篇。
托爾斯泰說:“狄更斯是一個世紀里,我所見過的唯一的天才。”
他從小癡迷戲劇,有強烈的表達欲,但因家庭變故,為了謀生,先后做過議會記者、錄事和法庭速記員,直到1833年,才開始正式寫作。
狄更斯具有強烈的個性。他無論做什么事情,總是全力以赴,毫不猶豫。他能將全部身心都投入到工作、娛樂、贊美和憤怒中去。
他對弱者、不幸者和底層貧窮者的生存困境,充滿同情。
他以筆為劍,向社會黑暗開刀,勇敢揭露其陰暗面,文字幽默諷刺,思想深刻細致。
由英國小說家彼得?阿克羅伊德所著的《狄更斯傳》,全面細致的還原了這位文壇巨匠的短暫一生。
重溫這位偉大小說家的成長之路,我們會徹悟,狄更斯是怎樣一步步成長,生活,在不斷探索中,最終成為自己的歷程。
1.童年磨難,悲涼的早期人生
1812年2月7日,查爾斯·狄更斯生于樸茨茅斯的一個海軍小職員家庭,父親名為約翰·狄更斯,母親名為伊麗莎白·狄更斯。
狄更斯的早年生活充滿了艱辛,因為父親工作變動,薪水不斷減少,家里經濟越來越困難,經常搬家,他只能斷斷續續地接受教育。
狄更斯從小善于觀察思考,周圍的一切人事物,并在繁重的勞動之余,盡可能找書讀,精神世界得以不斷豐富。
在十二歲時,狄更斯的父親就因還不起債務進了監獄,全家也跟著搬入債務人監獄居住。為了減輕家庭負擔,他被迫中斷學業,幼小的他到倫敦的一家黑鞋油作坊做童工,每天都要工作十個小時,備嘗心酸。
后來,父親約翰繼承了一點遺產,親友又湊錢幫忙還上欠債,家境有所好轉,狄更斯才又回到學校上了一段時間學。
15歲以后,他離開學校,走向社會。
他先后當過律師事務所學徒、錄事和法庭記錄員,20歲時,狄更斯開始做議會采訪記者。
他認真做好每一份工作,一邊磨練自己的技能,一邊等待時機,一展身手。
早年的坎坷遭遇,底層人民的困苦,成了他日后創作的素材。
狄更斯后來說,我不得不向前奔,我不是一生下來是富貴命。
這也給生活中的我們上了一課。
誰的人生都不是一帆風順,喜樂悲歡,總有迷茫低谷,困頓無望時刻。
與其抱怨生活不公,不如積極尋找機會改變它。
找準方向,默默努力,積蓄力量,接受挑戰,磨練意志,不斷拼搏。
即使不能立刻獲得你想要的生活,至少讓自己盡力精彩,日后,無悔于當下。
2.穿越黑霧,以筆為劍救贖人性
前面我們提到,狄更斯善于觀察。
童年的艱難畫面,后來各種工作經歷,都能引發他的洞察和思考。
比如在律師事務所當記錄員,他得以出入于法院和監獄。
狄更斯就敏銳地觀察到,那些法官和律師們善于裝腔作勢,證人虛榮多變。
而無休止的訴訟使不少人傾家蕩產,看到了人性中不同的臉譜。
在此期間,他還會去大英博物館勤奮閱讀,靠自學讓所受很少的學校教育趨于完善。
21歲時,狄更斯向一位銀行家的女兒瑪麗亞求婚遭拒,原因是狄更斯沒有什么財富和社會地位,這讓狄更斯心靈上又刻上一道傷痕。
在經過長時間痛苦的內心斗爭后,狄更斯經受住了挫折和考驗,反而堅定地開啟了文學創作之路。
他進入新聞界,為《時事晨報》寫隨筆,開始嶄露頭角。1836年,狄更斯以“博茲”的筆名,出版了《博茲隨筆》,第二年又出版了《狄更斯文集》。
這些作品讓他名氣大增,并認識了許多出版界的編輯。
1837年,他報上以連載的方式完成了第一部長篇小說《匹克威克外傳》,一經出版,便得到了讀者的好評,這也讓24歲的狄更斯成為英國名頭最響的作家。
后來,又先后出版了《老古玩店》,《霧都孤兒》和《大衛?科波菲爾》、《雙城記》和《荒涼山莊》《遠大前程》等。
他的作品塑造了很多鮮活的角色,直到今天,仍深入人心。
每一部作品,都是對英國現實黑暗和限制的一種批判,對底層“小人物”的境遇、苦難和掙扎飽含著深刻同情和憐憫。
那么,狄更斯小說是否只是充滿嚴肅地說教呢?答案是,不。
讀過他的作品,就會體悟到,他與生俱來的幽默感,對話和情節讓人流淚的同時,也讓人忍俊不禁。
比如在《大衛?科波菲爾》中,有位厲害的姨婆來探望大衛和母親這對孤兒寡母時,聽說家里女仆名字叫“辟果提”時,驚嘆道:“孩子,你的意思是說,居然有人進入教堂,給她自己取一個辟果提的教名嗎?” 有趣的細節,也吸引人讀下去,辟果提雖是普通底層仆人,卻對大衛·科波菲爾愛護有加。
有人說,狄更斯打破了深刻未必古板,暢銷難逃膚淺的固有觀念。
深以為然。狄更斯一面運用豐富想象力創造故事,一面用幽默風格,犀利筆鋒嘲諷黑暗現實和人性。
他從不取悅貴族,反而積極參加慈善活動,盡力幫助有困難的群體和有天賦、但深陷窮困的藝術家。
這世上,總有人在自己受過很多苦后,愿意把自己活成光,既照亮自己,也能溫暖他人。
世間沒有什么救世主,真正的救贖,其實都是自救。
在成為自己的路上,我們也要有堅定意志,一路歌唱,永不止步。
3.短暫一生,憑成就聞名后世
查爾斯?狄更斯已近中年,他的身體時常會陷入病痛折磨。
他自己說是“膽病發作”,但所有癥狀都指向精神衰弱。緊接著又患上了重感冒。
在繁忙的寫作和表演之余,家庭內部的瑣事和問題也讓他精疲力盡。
他弟弟弗雷德里克打著哥哥狄更斯的名號到處借錢賒賬,讓狄更斯心痛不已。
他父親的病也越來越嚴重了,終于在一次結石手術后,凄然離世。
狄更斯的妻子凱瑟琳的身體越來越差,小女兒朵拉也因病夭折了。
這一年,對狄更斯的打擊很大。
凱瑟琳的病、父親的去世和骨肉的夭折,自身的忙碌和精神內耗,把狄更斯的身體狀況拖到最低點。
1852年,狄更斯四十歲時這樣談到自己:“我變得不能休息,我十分相信,假如我吝惜自己,我就要生銹、分裂和死亡了,而死于工作將好得多。”
他就是以這樣的忘我工作熱情進行創作活動的高峰。
終其一生,狄更斯以兩年一部的速度,出版了15部長篇小說,成為了當時炙手可熱的大作家,就連伊麗莎白女王和威爾士親王都是他的書迷。
從1858年起,他還開啟了12年的職業朗誦生涯。
一共舉行了423場專場朗誦會,并進行了數次慈善演出。連續上臺朗誦的透支,讓他身心受損。
在此期間,以善與惡斗爭為中心的小說《艾德溫?德魯德之謎》,他也一直沒停止創作,并成為狄更斯最后未完成之作。
1870年的一天,狄更斯在蓋茨山莊自己的家,突然倒地昏迷,患腦溢血離世,從此,世界文壇失去了一位偉大的作家。
他的墓碑上寫著,“他是貧窮、受苦與被壓迫人民的同情者。他的去世令世界失去了一位偉大的英國作家。”
米蘭?昆德拉曾說,迷途漫漫,終有一歸。
狄更斯走了,卻給世界留下了美好的文化遺產和勇于批判現實的精神引領。
一個多世紀以來,他被譽為維多利亞時代英國最偉大的作家之一,與?莎士比亞、?托爾斯泰等文學巨匠齊名。?
狄更斯的作品不僅在當時廣受歡迎,至今仍被視為經典,影響深遠。
他的文學成就,也使他成為英語文學史上不可多得的文學巨匠。
有人稱,狄更斯看待世界的方式,是戲劇性地揚起眉毛和滑稽的斜視。
每一分鐘的時光,都在他辛勤耕耘下,獲得了應有的價值。
4.寫在最后
作家的成長離不開生存的時代,也離不開周遭的壞境。
貫穿狄更斯一生的創作,對他是一種精神的救贖,也是對幼年受苦傷痛的療愈。
他敏感又熱情,幽默又孤獨,以自己的方式審視一切。
他認為生活是美妙的,一切真善美的東西最終將永存于世間,所有的壞人最終都被真善美所感化。
在他的作品中,所有的邪惡勢力最終都得到了應有的懲罰。
有人也想成為他那樣的作家,狄更斯曾給予提醒和忠告:
“干寫作這一行,需要把世上所有其他工作所需的耐心加在一起。”
原來,所謂天才的成長也是充滿艱辛的,哪有誰能隨隨便便成功。
不經過生活的磋磨,掙扎,求索,努力,忍受極致的孤獨和耐心,就不能抵抗住命運無情的鞭打,有所收獲。
而人一旦真正行動起來,生命才可能真正迸發出張力。
讀懂《狄更斯傳》,讓我們明白,
一個人要盡己所能,最大限度去開發自己的潛力,過想過的生活,走想走的路,去探索,去努力,去享受付出后踏踏實實得來的東西。
點個在看,愿我們不必行色匆匆,不必光芒四射,不必成為別人,只需做自己。
你對狄更斯了解多少?讀過他的作品嗎?
在評論區留言
編輯大大將選出3位最走心的留言
贈送《狄更斯傳》書籍1本
包郵寄送。
留言截止時間:10月15日中午12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