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消費巴士
如果國慶去福建玩時想買點當地特色的“佛跳墻玩偶”,你可能先得配合店員演一段。
他們會給你展示用毛絨玩具做的佛跳墻小鍋,再依次往里加入同樣是毛絨玩具的豬蹄、花椒和瑤柱,并一邊介紹每個食材的特點,一邊和你互動幾句:讓你自己選一只蟶子,叮囑吃海參時要小心它身上的刺,提醒你準備下鍋的花菇全部一臉委屈,還要問你口味是重是淡、酒量如何,好判斷該放多少蝦油和料酒。末了打包完畢,店員還會加上一句,“小心拿好,超燙的”。
截圖來源:微信視頻號@zzhanl
不止福建,全國各地旅游景點的文創攤子都在這個假期大飚演技。無論是山西刀削面、陜西肉夾饃、東北鐵鍋燉還是甘肅天水麻辣燙,文創攤子上賣的玩偶全都長出了可愛呆萌的臉,售賣他們的店員則變得極有信念感,在游客面前表演如何“過家家式”做大餐。
上述演技的源頭,是jELLYCAT九月底在上海開出的快閃店。在那里,它售賣著5款上海城市限定的玩偶,包括玉蘭紙杯蛋糕巴塞羅那熊、芋泥蛋糕、拿鐵咖啡、茶壺和茶杯。店員會給每個買芋泥蛋糕玩偶的顧客表演憑空擠奶油,還會叮囑他們“別忘了回家放冰箱”。
這些玩偶個頭還沒A4紙大,單價卻高達三四百元。人們非但沒被價格嚇退,反而讓快閃店的流量好到需要提前預約才能入場。甚至,還有人還為了買全套近2000塊的玩偶,額外支付給黃牛幾百塊的排號錢。
根據jELLYCAT的財報,它在2022年的營收達到了1.46億英鎊(約13.3億人民幣),其中毛利潤足有8870萬英鎊(約8億人民幣),盈利能力讓一眾感嘆消費不景氣的品牌羨慕不已。它在中國也有不少擁躉——天貓數據顯示,其在去年雙11登頂了毛絨布藝品類的銷售額Top1,受歡迎程度超過了擁有玲娜貝兒和星黛露兔的迪士尼。
要問jELLYCAT的魅力到底在哪兒,那總結起來可能就五個字——沉浸式發瘋。
01
不求逼真,但要擬人
jELLYCAT在誕生之初并沒有那么癲。1999年,William Gatacre和Thomas Gatacre兩兄弟在倫敦創立了jELLYCAT。在最開始的5年,它對自己的定位還只是提供安撫作用的兒童玩具,玩偶的模樣主要以兔子、熊等動物為主。
當發現早期定位的局限性后,jELLYCAT在2005年將目標群體從兒童擴展到成年人,希望為后者提供情緒陪伴,成為他們的“情感搭子”。2014年,它又讓玩偶形象不再局限于各類動物,而是擴展到了植物和食物上。
在jELLYCAT如今的產品矩陣里,你會發現做成爆米花模樣的掛包、挺著一整個果核做“大肚子”的牛油果,以及戴上頭紗和禮帽、充當新娘和新郎的水煮蛋。不管怎么拓展消費群體和產品線,它始終堅持著一點——玩偶不求逼真,但一定要擬人,具體來說,是要讓每個玩偶角色都有生命,有自己的人格甚至劇本。
從外觀看,所有jELLYCAT玩偶都有統一的綠豆眼、微笑嘴和小細腿。這讓它們不僅看起來呆萌,還讓整個jELLYCAT出品擁有了極高的辨識度。
更擬人的地方在于,jELLYCAT的不少產品都有人格化的名字,比如“害羞的米色兔子”“傻傻的多肉植物”和“機智的文具尺”。
不管名字是否特別,jELLYCAT都會給玩偶寫上一段獨有人設。它對一只粉色小豬的介紹是“肚子圓滾滾的,蹄子軟綿綿的,臉上帶著甜美的笑容,一路快樂地回家”;在對一只名叫Odell的章魚的描述里,它則寫到“她(是的連性別都有了)愛嬉笑逗趣,有雙炯炯有神的眼睛,是只友善的頭足類動物”。
你還能從每只jELLYCAT玩偶附帶的卡片上發現亮點——上面寫著和玩偶互動的第一步是“搖一搖,喚醒它”。而隨著jELLYCAT一年兩次的產品上新,每年都會有老玩偶不再售賣,公司絕不會說它們是停產或者下架,而是稱它們退休了。
一整套戲碼下來,這些玩偶已然把情緒價值提供到位了。不少愛好者表示,他們會真的把jELLYCAT當成有生命的朋友,帶著出門旅游打卡,去各家網紅餐廳探店,或者放在工位上累了煩了和它說話。心甘情愿為這些上百塊的玩偶買單,似乎也成了一份感情應該獲得的重量。
消費者甚至開始用二次創作為jELLYCAT加戲,其中最火的是被網友們戲稱為“茄總”的紫色茄子。通過在毛絨表面畫出印記,“茄總”有了打工人同款人格:加上黑眼圈是“我不困”,臉上兩行淚是“我沒事”,加兩只正在鼓掌的小手就變成“厲害了”……因為這些UGC和社交傳播,“茄總”表情包很快就風靡全網。
截圖來源:小紅書@給生活比個耶
而在人格化、二創和表情包的病毒式傳播之后,jELLYCAT憑借表演式售賣再次迎來了高光時刻。
02
表演式售賣,沉浸式發瘋
在jELLYCAT慣常的銷售體系里,它并沒有太多直營店,而是把產品交給經銷商在線下售賣。但2023年,它卻在紐約開出了第一家快閃店,并讓員工扮成廚師,一邊哼著歌,一邊烹飪漢堡、華夫餅和松餅形狀的玩偶。
幾乎每次烹飪都會有一些意外狀況發生,有“華夫餅”溫度太高燙到了店員,有“松餅”長了腳從煎鍋里跳出來,又被店員一頓呵斥夾回去繼續加熱。但在一旁等著收貨的消費者卻對這套戲碼非常受用,在網上流傳的多個視頻里,你都能聽到他們拍攝時止不住的笑聲。
紐約之后,jELLYCAT又在倫敦和巴黎復刻了這套表演式售賣,只不過倫敦的限定商品是炸魚、薯條和豌豆,巴黎則換成了可露麗和馬卡龍。
今年5月,jELLYCAT在北京太古里的野獸派獻上了它的“中國首演”。雙方的聯名限時花店里,人們可以買到各種盆栽形狀的玩偶。在把“盆栽”正式交給購買者之前,扮成園丁的店員則會給它們松土、澆水,還要叮囑不同“植物”的養護方法。
到了9月的上海jELLYCAT快閃店,店員的演技變得更加夸張。如果顧客買的是“拿鐵咖啡”,店員會問他想要冰的還是熱的,選擇多少糖分和什么類型的奶,打包完了還不忘囑咐“別灑了”。一個買了“芋泥蛋糕”的消費者還被提醒,一定要注意食用日期,當天食用口感最佳,放冰箱可以保存3-5天。
盡管一切看上去都像過家家,消費者卻欣然接受了。他們不僅心甘情愿為玩偶付出更高溢價和黃牛費,甚至還主動在互動環節加戲,比如讓店員多給點奶油,或者要挑一杯俊俏一些的“咖啡”。一位探店博主稱,他本來不能理解這種“花錢發瘋”的行為,但到現場實際參與后,也不由自主地跟著演了起來。也正是這種店員和顧客的互飚演技環節,成了各地文創在這個假期瘋狂模仿的對象。
在心理學中,這種現象被統稱為“kidult”,特指生理年齡上的成年人(adult),在興趣、行為方式和心態上保留了小孩子(kid)的一面。看上去,為了逃避來自成人世界的壓力,人們紛紛選擇了積極配合和玩偶們過家家,來保持年輕的心態和對生活的熱情。
在jELLYCAT快閃店的購物流程里,店員總會有意無意地提到,要讓顧客照顧好玩偶,否則它會不開心。而在每個jELLYCAT玩偶的吊牌上,正好也印著“Please look after me(請照顧我)”這句話。
說到底,人們對這些玩偶的心生憐愛,愿意和它們一起把戲演下去,不過是希望自己在殘酷的成人世界也能被溫柔對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