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永建
當人類學會利用火來烹飪食物,燒烤便應運而生了。而燒烤對于我來說則是童年的往事了。記得我在十四五歲時就自己動手燒烤了,那時沒有烤箱烤爐,而是把食物直接塞進灶膛里燒烤,比起文學和影視作品中的古人在野外支木柴燒烤簡便安全,也比現(xiàn)代人用燃氣電器燒烤有趣。
1976年我從浦城縣二中初中一年級(九年制教育,小學五年,中學四年)被選送到建陽地區(qū)(現(xiàn)南平市)少體校小口徑步槍射擊隊,1977年參加全省青少年射擊比賽后放了三天小長假。那天,我用小口徑步槍在宿舍后門的草地上打了幾只麻雀,邀舍友一起到體校食堂用黃泥將其包裹后塞進灶膛燒烤,大約過了十幾二十分鐘,淡淡的肉香飄出灶膛彌漫著整個廚房,取出鐵鏟掰開黃泥,香噴噴的麻雀肉直鉆心底,至今難以忘懷。此后的幾天,還把田間抓的泥鰍、河里抓的魚、菜地里偷的地瓜和馬鈴薯等拿去燒烤。在那個物資極度匱乏的年代,燒烤無疑是一種重要而有趣的充饑方式,也給我的少年生活帶來了無盡的快樂。
隨著時間的推移,燒烤逐漸演化成為一種社交活動,成為了人們回歸自然、分享食物、交流情感的重要方式。前不久,我到加拿大溫哥華探親,浦城小老鄉(xiāng)朱一飛先生專門安排了一次別開生面的活動——在一個太平洋海灣燒烤。根據(jù)汽車導航我們來到溫哥華本拿比北部的指定地點,大家分別從車上卸下烤箱、烤爐、帳篷、游艇和一堆食物,各就各位架好燒烤工具。一飛先生夫婦忙前忙后地圍爐煮茶,十多人隨席入坐,品著熱氣騰騰的奶茶,就著海浪撞擊礁石的濤聲和撲鼻的茶香閑聊。茶敘后,一飛獨自在一旁忙著他的橡皮艇準備下海,他告訴我:“這片海域很多螃蟹,這艘橡皮艇剛從中國買來,今天是首航。”小朋友們時而在沙灘,時而在草坪亦或帳篷里嬉戲。十多人中,除了來自中國之外,還有日本、美國和加拿大的幾位朋友,大家來自四面八方,面朝大海,談笑風生。不一會兒功夫,一飛滿載而歸。三臺烤爐、烤箱分工合作,開足馬力一齊上陣:一臺燒烤地瓜、三明治、意大利面等主食;一臺燒烤魚、蝦、螃蟹、青口等海鮮;一臺燒烤牛肉串、羊肉串、雞翅等。燒烤架上,海鮮與牛羊肉滋滋作響,油脂滴落在炭火上,激起一陣陣誘人的香味和煙霧,那是大自然與人類智慧交融的味道。在這片無垠的太平洋海灣,大家忘卻了都市的喧囂,回歸自然,讓人在自然的懷抱中放松身心,感受大自然的寧靜與美好和食物與火焰共舞的魅力。
中秋節(jié)前夕,我受邀參加加拿大福建同鄉(xiāng)聯(lián)誼會組織的博餅、燒烤活動,為了添加活動氣氛,我寫了一幅“同舟共濟”的書法作品送給林偉揚會長。我們上午10點到活動地點時已人山人海,三四百名福建同鄉(xiāng)聚集在溫哥華Riverfront Park(海濱公園),空曠的草地上整整齊齊地擺放著12張小方桌,每桌12人,從上午10點開始一直到下午3點分三批(次)進行博餅,那天我的手氣不錯,雖然沒有大獎,但小獎不斷,獎品不少。主辦方為了讓大家吃好喝好,還特地從閩人開的一家夜宴燒烤店請來四五位廚師為大家燒烤,三四臺烤爐、烤箱全上陣,有烤羊肉串的、三明治的,還有烤牛肉的、面包的等。午飯時分,大家排起了長隊。在等待和燒烤中體驗那份簡單而純粹的生活樂趣,這種自由、開放的生活方式使燒烤更有趣味。
現(xiàn)代人追求自由、開放、美好的生活方式,而燒烤正是這種生活方式的最佳體驗——既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飲食習慣挑選食材,還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情選擇燒烤地點和方式,這種想走就走隨遇而安的旅游+生活,深受世界各地年輕人的喜愛,也許這就是燒烤的魅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