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進入秋天后,沉寂了一個夏天的臺風忽然躁動起來。
先是臺風“摩羯”登陸南方沿海,成為有氣象記錄以來登陸中國最強的秋臺風。接著臺風“貝碧嘉”、“普拉?!毕嗬^登陸華東地區(qū)??耧L暴雨中,多年來還算平靜的上海,第一次和強臺風正面交手。
00后蘇鏑坷持續(xù)關注著這些極端天氣系統(tǒng)。當常人紛紛避險,他手持相機和測量儀器,一次次鉆進風暴。這種行為被稱為“追風”,興起于北美,近年來逐漸在國內氣象愛好者中流行開來。大部分國內愛好者在網上云追風,實地追風者為極少數。
在這極少數中,將專業(yè)攝影與追風結合,目前只有蘇鏑坷一人。他帶回的影像、資料,讓更多普通人開始了解一場風暴意味著什么,也與國家站數據并用互補,用于災調和科研項目。
9月中旬,我在北京見到了蘇鏑坷。他剛從上海追完貝碧嘉回來,接下來要整理素材,同時準備畢業(yè)論文開題?!白凤L者”的身份之外,他是中國傳媒大學攝影專業(yè)的研三學生、小有名氣的氣象科普博主“風羽醬-sdk”。連軸轉的日常很累,但講起追摩羯和貝碧嘉,分享的興致占了上風,言語間流淌出一種真誠的熱愛。
極端天氣事件已經不再遙遠。了解躲進室內之后外面在發(fā)生什么,變得對每個人來說都很重要。某種程度上,這也是追風者們,主動追逐風暴的意義。
以下是蘇鏑坷的講述。
8月底,我注意到了這場后來被命名為摩羯的臺風。當時它還沒有正式生成,我們從數值預報上看到,它未來很可能會生成。
這是風迷的習慣,碰上臺風活躍期,每天都會打開云圖資料看看。官方的消息同步在出,但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斷能力。到了提前三四天的時候,我們才決定實地去追。對有經驗的追風者來說,一般都是在最后關頭做決策,太早的話它可能會變弱或轉向,追擊意義不大了。
超出預期的是,我們沒想到摩羯最后變得這么強,達到超強臺風級別。上一個進入海南島的超臺還是2014年的“威馬遜”,當時造成了100多億的經濟損失,60多人死亡,特別嚴重。這次的摩羯,是繼威馬遜之后登陸中國的最強臺風,而且登陸點和上次一樣,又在文昌縣。
我追臺風6年了,摩羯也是我真正去現(xiàn)場追的第一個超強臺風,的確很震撼。
臺風摩羯生成前的衛(wèi)星云圖
摩羯在9月6號登陸文昌縣,我們3號訂的機票。我和一個攝影師朋友從杭州飛,我的搭檔仙人球因為在上海上班,就從那邊飛。文昌肯定進不去,我們原本計劃是,5號一大早先在珠海落地匯合,然后租車去湛江,也就是在文昌北邊的雷州半島進行觀測。結果仙人球的航班因為天氣原因延誤到凌晨。沒辦法,臺風不等人,我跟朋友先出發(fā)了。
根據路徑,我們選了一個認為最佳的觀測點,在湛江市徐聞縣北邊的一個鎮(zhèn)子。一路的風很大,能看到風車和大片椰子樹被攔腰折斷。我們測量到當天晚上最高風力是16級,第二天醒來,感覺整個世界都成了廢墟。
周邊的房屋,就像拆遷一樣,屋頂沒了,墻壁剩下半截。旁邊的加油站成了露天的,頂上的罩棚全被掀掉了,留一個空架子。回程的路上,我還看見一個龍門吊扎進房子里,大卡車翻在地上。大面積的樹成片倒下,樹干是光禿的,葉子都被風拔沒了。
其實追風這些年,我對比較嚴重的風毀場面不算陌生。但每次近距離地站在那里,還是會心驚,被自然的威力震動。心里很難受,一個人的家,一個人賴以為生的全部,可能就在頃刻之間蕩然無存了。
我能做的不多,拿起相機,讓人們看見,一切如何發(fā)生,如何影響我們的世界。
這次追摩羯,我跟仙人球其實沒有成功匯合。野外的狀況復雜而且變幻莫測,在充分考量安全性的前提下,還是可能出現(xiàn)各種意外,很考驗人的臨場應變能力。
我們開車過去才發(fā)現(xiàn),選的那個觀測點很糟糕,有大片泥地,周圍全是樹,不能久留。察覺到不對勁的時候想往回走,結果臺風靠近得比想象快,突然就起了一陣大風。樹在天上晃,倒下來很多棵,把回去的路堵死了。我們趕緊掉頭換路,又被倒樹攔住了。
試了幾次,各個方向都出不去。我琢磨著,如果只能被困在這里,附近哪里會是最安全的點位。最后,我們把車挪到一個離樹林不遠的位置。那里的樹雖然高,但樹干比較軟,質量也不大,被風吹倒時只會慢慢彎下來。而且那片林子還能起到擋風的作用,讓我們的小車不至于直面16級強風。
選好后,就停穩(wěn)不動。一整晚,我們睡在車里,雨點噼里啪啦地砸在車玻璃上,風嗚嗚地吼,震耳欲聾。第二天,車上全是樹葉“尸體”,樹干橫在頭上。附近的村民路過,幫我們把車從泥地推了出來,一次小小的意外算是安全收尾。
周圍環(huán)境和車上殘葉
貝碧嘉比較趕,“特種兵”式追風。它的登陸時間是9月16號早上8點左右,我和搭檔頭天晚上11點開車從杭州出發(fā)去上海,沿著海堤的公路一直往南開,去浦東滴水湖附近的觀測潮位,在一個東南角上,有較大的攔截概率。此時貝碧嘉也在太平洋洋面上快速向西北移動。
一整晚,我們基本沒睡。隨著臨近登陸,風越來越大,天空變成粉紫色,所有平時看上去牢固的東西都在晃,粗大的樹干、紅綠燈、電線桿、海邊的自動氣象站。瓢潑大雨在地上一陣陣地翻滾,天上全是飛來飛去的碎東西。
臺風貝碧嘉是1949年來登陸上海的最強臺風。我們測到的最大風速是36米每秒,達到12級風力,對上海來說挺少見的。仙人球住在上海,很擔心,因為他家里弄了個仙人球養(yǎng)殖大棚,擺了好多排,寶貝得不行。我們特意給棚子加固,后來他家里一些東西被吹飛了,陽臺也被淹了,還好這些仙人球都安然無恙。
追完貝碧嘉,今年的臺風活躍期差不多就結束了。我接下來要做的是整理素材和資料,其中有些很寶貴的影像素材,可能是國際上第一次捕捉到的。還有些東西會送到相關研究所,輔助他們的科研項目,或者用作科普。
當拍攝的畫面真正起到作用,是作為追風者感到最滿足的時刻之一。
貝碧嘉登陸時拍攝畫面
我第一次對氣象產生興趣時年齡還很小,但記得很清楚,是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我偶然看到一張風云二號B星拍攝的衛(wèi)星云圖。
當時覺得好神奇,每天在生活里看到的都是很具體的東西,天空、云、刮風下雨,衛(wèi)星拍攝的云圖卻提供了一種宏觀的視角,能俯瞰整個地球的氣候變化。不過后來我也了解到,我看的那張圖準確來說不是拍的,是后期疊加產生的效果,所以很“正”,很漂亮,超級藍的海,超級綠的植物,現(xiàn)在我們都叫它美顏二號。
跟班里男生可能不太一樣,我從小比較“靜”,不太愛動,他們都喜歡體育課,我特別特別喜歡科學課,天天搗鼓一些小玩意。那時我在成都上學,班里的科學老師也教信息技術,還玩攝影,人很有趣,直到現(xiàn)在我們還有聯(lián)系。
2012年,我跟隨爸媽搬去杭州。很巧的是,臺風海葵在那一年登陸浙江。那天是8月16日,外面狂風暴雨,風聲嗡嗡地響,我在床上窩著,很害怕,整晚沒睡著覺。臺風這個概念第一次進入我的認知范疇,以前生活在成都內陸,只能從地震這個維度去理解自然威力,不知道天氣居然也可以這么恐怖。
也是在初中的時候,爸爸買了臺單反相機回來。對我這種愛搗鼓和折騰的性格來說,沒有明令禁止,那我肯定要去摸一摸的。對攝影的興趣也許就從那時開始。到了高中,真正讓我決定把攝影和氣象結合起來的,是一部美國紀錄片,叫《Tornado Alley》(龍卷風走廊),講一位美國的IMAX電影制片人將他的大畫幅攝影機裝在裝甲車里,送入龍卷風。
這部片子對我的影響太大了,某種程度上直接改變了我的人生走向。它可能沒有災難片中的特效那么夸張,但勝在真實,每一幀里的細節(jié),植物的搖擺,風的運動都可以推敲,實拍的東西才有這種力量。它被我備份過5次,到現(xiàn)在,每年還會翻出來重看幾遍。
當時我就在想,中國地域寬廣,氣候如此復雜多樣,怎么沒有一部我們自己的關于風暴的紀錄片呢?那我要把它拍出來。
我們那屆是新高考,我選了地理、化學、技術三科,但后來我走了攝影類的藝考方向。我學攝影,目的比較簡單,一是借助這個工具來承載我所感受到的自然之美,二是它能給我提供相對寬松的創(chuàng)作空間。學理工科,或者地理,都沒法達到這些目的,我早早就權衡過了。
我第一次實地追風,是在2019年高考完的暑假,臺風利奇馬二次登陸的時候。當時我還沒考駕照,也不太認識同好,就跟我爸說,讓他開車帶我去追。我爸聽完覺得我瘋了。但我很堅持,認真告訴他,這是我未來很多年的一個拍攝項目,我要做中國版的《龍卷風走廊》。
我們帶著簡陋的風速儀、氣壓計和攝影設備上路了,成功拍到了一些狂風中的地面景物變化。那次追風對我來說意義很大,它首次驗證了一個重要事實,那就是我們在國內去追風,同時做電影拍攝,是完全可行的。追利奇馬也讓我認識了仙人球和中氣愛(中國氣象愛好者)他們,找到了自己的追風搭檔。
拍攝設備、追風過程
有些人會覺得,追風好像就是追求刺激,為了刺激都不要命了。其實不是這樣。一次追風的過程是非常理性的,從分析到規(guī)劃,到根據動態(tài)實時調整,都需要大量的理性決策。
對追風來說,很多危險其實都能通過前期準備規(guī)避。真正到現(xiàn)場后,最危險的情況大概是困在原地動彈不得。它是種隱形的危險,意味著一旦發(fā)生緊急事件,龍卷風來了、潮水上漲、建筑物垮塌之類的,你發(fā)揮不了主動性。
只要還能行動,人就是相對安全的。遇到意外狀況的時候,我通常比較鎮(zhèn)靜,因為著急沒用,周圍沒個人影,手機信號可能也弱,你只能靠自己的經驗和知識儲備脫困。我會立刻開始想最壞的情況是什么,車上物資能撐多久,有哪些預案。
只有一次,是去年在廣東追臺風泰利的時候,正開著車,也是突然起狂風,然后一顆粗壯的桉樹“砰”地砸下來,正中車子的引擎蓋。我一個人坐在車里,就聽到咣當一聲巨響,蓋子彈起來,眼前濺起好些碎片。當時真是慌了一下。
我一邊跟仙人球通話,聽他的指導,他追風經驗很足,上班來不了的時候就會在線上輔助我。我在語音里大叫了幾聲,然后很快冷靜下來,想著如果被困住,至少要做的是調一下車子方向,讓車屁股對著可能倒下來的樹,爭取救援時間。
自然是難以掌控的。追風越久,我越能深刻理解這一點。但也不否認的是,很多時候,正是追風過程中難以預知的那部分,讓這件事本身變得迷人。
追風的時候,我跟風暴像是對手,但成功站在它面前那一刻,我們好像又變成了朋友。
蘇鏑坷追風小隊
2022年,蘇鏑坷推出個人首部紀錄片《風暴之下》,也是國內首部風暴紀錄片
準確來說,追風的“風”,指的不只是臺風或龍卷風,而是一次值得記錄的天氣事件。
很多追風者去到現(xiàn)場,目的可能是身臨其境地感受大自然。對我來說,這種“美”的體驗只占一部分,我更大的任務是記錄,用我客觀的鏡頭去展示這種自然力量。
幾乎從一開始決定追風,我就有了這種使命感。隨著體驗的拓展和深入,尤其是親眼見證的各種風毀,讓這種使命感不斷強化。
2021年5月,蘇州市盛澤區(qū)發(fā)生了一場龍卷風。龍卷風最高是EF-5級,那次達到了EF-3級。龍卷風和臺風不一樣,臺風是一個巨大的熱帶氣旋,在海上生成,可以預測路徑。龍卷風是最極端的強對流天氣,規(guī)模沒那么大,但來無影去無蹤,很難預警。龍卷風中心附近的風速可能非常大,破壞力極強,會瞬間摧毀沿途的一切。
那幾天我正從北京趕往南京,因為超級計算機的數據預報,南京附近可能出現(xiàn)比較激烈的天氣系統(tǒng)。那天晚上,朋友給我發(fā)來雷達圖,上面顯示武漢西邊有一個深紅色“鉤子”,是龍卷風預兆。我趕緊發(fā)了條動態(tài),提醒武漢的朋友不要外出。幾乎同一時刻,蘇州市的雷達資料也出現(xiàn)了同樣預兆。
5月14日,龍卷風果然來了。我立刻改簽火車票,去了蘇州。到達風毀附近的時候,我站在那里,什么都看不出來,還以為已經恢復正常秩序了。直到我把無人機架起來,飛上天空,才看清風毀全貌。
剛被龍卷風掃過的盛澤市區(qū)一片混亂,因為高壓電塔被破壞,全城還處于斷電狀態(tài)。俯瞰畫面里,能直觀地看到,被龍卷風掃過的地方成了廢墟,有些廠房被夷平,變成一堆七零八碎的磚塊。我們都沉默了,之前看過再多課本、書籍上的資料,都比不上此刻親眼看見這些畫面帶來的內心沖擊。
蘇鏑坷作品《傷痕》,送到了佛山龍卷風研究所
我還花一個月時間追過一場洪水,2020年7月江西鄱陽湖流域創(chuàng)紀錄的特大洪水。
當時有一些農民沒撤走,還住在村子里。一個農民聽說我們要拍紀錄片,主動劃個小船把我們帶到周邊去看。他們可能也需要我們去告訴大家發(fā)生的事情吧。我?guī)Я藷o人機,從航拍畫面里,我們清晰地看到,一棟一棟白色的樓房,變成了一片汪洋中一個個孤立的點。平房就只露出了房頂,村民劃著木筏從房頂旁邊漂過。
洪水出乎意料地安靜,太安靜了,它不是山洪那樣轟地沖出來然后翻騰,是暴雨中慢慢漲起來的。所有的東西,就那樣安靜地泡在水里。我從來沒見過那種畫面,真的終生難忘,一邊控制飛機一邊發(fā)抖。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個農民坐在自己的田邊釣魚。我過去跟他聊天,他說這里之前是片花生地,全淹掉了。我問那怎么辦,他說還能怎么辦呢,莊稼都在底下喂魚了,現(xiàn)在只能先啃老本,啃完出去打工。臨走時他還朝我們搖頭,說你們這群小年輕哦,你們不知道農民的艱苦。
被洪水淹沒的村莊
2022年10月,洪水發(fā)生2年后,鄱陽湖流域遭遇特大干旱
追風6年,我追過300多場風暴,里程數幾萬公里,最南到海南,最北到過內蒙古的通遼和包頭。讓我很感慨的,除了自然之力,還有人類在對抗天災時展現(xiàn)出的頑強姿態(tài)。
追摩羯的時候,我看到,因為救援隊需要先保證大路的通暢,還沒來得及抵達這些比較偏遠的小村莊。一個老農民自己開著挖掘機,在清理村子里的倒樹。還有破壞的電線,大家也在嘗試修復。
數次風毀現(xiàn)場都是如此。雖然受災嚴重,但村民們仍存希冀,全都自發(fā)地組織起來,努力去恢復正常的生產和生活,重建家園。
在自然面前,人如此渺小,但要生存下去,人又必須與天博弈。
這些年,全球變暖的大趨勢下,越來越多人開始關注到氣候問題。
地球的核心氣候的確在朝暖的方向發(fā)展,大氣能量也水漲船高,達到過去幾十年未曾達到的高度,而且還在繼續(xù)上升。從數值上來說,極端天氣在增多。不管是看新聞還是肉身體驗,我們應該都能感受到這些變化,進而更加理解了人跟自然之間復雜的糾葛。
理解的第一步是了解,把每次追風的畫面和數據記錄下來的意義就在此。有時候我想,從這個角度來說,拍得好不好已經無所謂了,能夠“拍到”就彌足珍貴。
看見傷痕,然后記住它。帶著內心的震撼、血淚堆積的經驗,迎接下一次,不知何時降臨在你我頭上的風暴。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