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9歲的美國大學生Justin Frankel開發了一個音樂播放器,這是個共享軟件,費用是10美元。
一般來說,共享軟件要么有免費的試用期(如一個月),或者功能受限,你付了錢才能解鎖。
但是Justin的播放器非常奇葩:不付錢也能一直用,付了錢也得不到任何額外的功能!
說白了,軟件就是免費的,用戶喜歡了,就可以付費支持一下,就像現在的打賞一樣。
那個時候電子支付還很少,你要想“打賞”,只能郵寄紙質的支票。
讓人吃驚的是,全世界的網民太喜歡這個軟件了,搶著給他送錢,Justin每個月都能收到10萬美元的紙質支票!
這個軟件就是掀起MP3革命的Winamp,70后和80后應該對它極其熟悉,在90年代末和21世紀初,Winamp是裝機必備軟件之一,幾乎每一臺PC上都能看到它。
1
在90年代,想在互聯網上聽音樂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音樂文件很大,動輒50Mb以上(.WAV格式),但是Modem的網速每秒只有可憐巴巴的28.8K ,還是bit。
后來德國的一個研究所發現,有些聲音成分超出了大多數人的聽覺能力,于是他們就想辦法降低這些聲音成分的準確度,采用近似值或者丟棄一些數據。
這個叫做MP3技術壓縮效果極為驚人,可以把光盤中的音樂縮小12倍,而不會造成明顯的音質損失。50Mb的音樂,經過壓縮后,4Mb就能就保存了。
MP3技術迅速普及,網上下載音樂變得方便而快捷。
當年百度推出的MP3搜索就是一個殺手锏應用,給百度帶來了巨大的流量(也被無數人尤其是音樂界詬病)。
音樂內容解決以后,就是播放器的問題了。
克羅地亞人Tomislav Uzelac在讀研期間,一直在研究MP3編碼,他實現了世界上第一個MP3軟件播放器:AMP(Audio Mpeg Player)。
但是AMP只能在Unix上運行,1997年4月21日,猶他大學的Justin Frankel和Dmitry Boldyrev把AMP移植到了Windows上,開發了一個非常簡單的MP3播放器:WinAMP 0.20a
WinAMP就是Windows + AMP的組合,雖然它只有簡單的播放、暫停、停止等功能,但是有了核心的功能,Justin Frankel和Dmitry Boldyrev可以開始瘋狂地迭代開發了。
一個月后,WinAMP 0.92版發布。
再過一個月,1997年6月,經典的Winamp1.0橫空出世。
當時也有其他播放器,但是都做得很差,甚至無法實現播放列表等基本功能。
相比之下,Winamp不但支持播放列表,還支持音樂可視化。
不但支持可視化,還支持自定義皮膚!你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任意風格的皮膚。
我第一次看到Winamp的時候,簡直是驚為天人,這個軟件實在是太酷了!
1998年2月,Justin Frankel和Dmitry Boldyrev重構了Winamp的架構,把它變成了像后來的Eclipse那樣的插件架構。
Winamp開放了輸入、輸出、可視化、DSP、語言包等各種接口,讓其他程序員可以任意擴展,實現自己的創意。
這些新穎的、領先的功能很快讓Winamp風靡世界。
1997年,Winamp下載量迅速突破300萬
1999年,突破1500萬。
2000年,超過2500萬。
2001年,達到6000萬。
Winamp下載量僅次于ICQ,位列第二。
2
1998年1月,Justin Frankel在自己的家鄉成立了Nullsoft公司(據說Nullsoft是為了模仿Microsoft)
公司Logo是一只羊駝,Winamp啟動時也增加了一句英文和羊叫聲:
“Winamp,Winamp, it really whips the llama's ass!” “咩~”
70后80后小伙伴們可以來聽一下,懷懷舊:
非常有個性,非常有辨識度。
Justin就在自己的臥室里辦公,把自己的老爸拉來當公司律師和CFO,他把Winamp從免費軟件改為10美元的共享軟件,但是即使你不付錢,一切功能都照舊。
既然沒有限制,為什么還要花錢注冊?誰會花錢注冊?
實際上,網民太喜歡這個軟件了,搶著給他送錢,那段時間,Justin每個月都能收到10萬美元的紙質支票!
廣泛的用戶群,不菲的收入,Winamp很快就引起了當時互聯網巨頭AOL的注意。
AOL剛剛收購了ICQ和Netscape等著名互聯網產品,準備建立互聯網的帝國。
整個帝國中不能沒有音樂,1999年6月,AOL花了8000萬美元把Winamp也收購了。
Justin本人獲得了價值6000萬美元的AOL股票,他的老爸獲得了價值1500萬美元的股票。
這一年,Justin 21歲。
照理說,有了巨頭的支持,Winamp應該發展得更好吧?
AOL擁有排名第一的播放軟件Winamp,它擁有時代華納的內容庫,這些寶貴的資源,獨特的領先優勢,完全可以成為流媒體的先驅。
但是,AOL總是陷入內部政治斗爭而無法做成任何創新性的事情,真正的好想法都會在內部夭折。
早在2000年,AOL就計劃推出音樂訂閱服務,但是由于在計費系統上的問題,這個叫做MusicNet的服務遲遲不能發布。
在文化上,Winamp的核心用戶是音樂愛好者、極客和關心MP3編碼比特率的人,這些人對AOL公司很反感。
AOL還采用了捆綁式的辦法,讓人們在安裝Winamp時也安裝ICQ、Netscape或者其他軟件,更是讓人想逃離。
Winamp創始人Justin和公司的關系日益緊張,當該公司堅持要求在安裝 Winamp 時, AOL 圖標應該立刻出現在用戶桌面上,Justin勃然大怒:我們的用戶不想用AOL,他們認為AOL很爛!
歷史不會再給AOL第二次機會了,2001年,蘋果的喬布斯推出了iPod,并且推出了iTunes音樂商店。
iPod像野火般迅速燎原,蘋果徹底主宰了數字音樂領域。
2003年,Justin從AOL離職,創立了一家叫做Cockos的公司,開發了REAPER這個數字音頻和視頻編輯軟件。
離開前他留下了一句名言:對我來說,編程是一種自我表達。公司控制著我最有效的自我表達方式。這對我個人來說是不可接受的,所以我必須離開。
2013年12月20日,AOL宣布關閉Winamp.com,該軟件不再提供下載,公司也不再支持。
2014年,比利時布魯塞爾的在線電臺聚合服務Radionomy從AOL手中收購了Winamp,但是在5年后,才推出新版本,此時Winamp已經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了。
2024年9月24日,Winamp在GitHub上正式開源。
3
寫這篇回憶的文章讓我很感慨,因為在我剛開始接觸編程的時候,有很多個夜晚,都是Winamp陪著度過的。
后來互聯網上又出現了千千靜聽、暴風影音、酷狗音樂等播放器,但是都沒有Winamp記憶深刻,畢竟那是青春啊!
謹以這篇短文,紀念一下這個傳奇的音樂播放器吧!
全文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