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證明,哪怕認識了十多年,在吃姜這件事情上,我對我對象的了解,還是太保守了。
國慶假期我跟他回山東老家,婆婆老規矩蒸了一大鍋饅頭歡迎我們。剛出鍋,我對象就迫不及待拿了一個,說要找點東西配著吃。以往過去,他會在冰箱里搜刮一些婆婆做的醬,簡單做個蒜泥搗雞蛋,或者干脆拿根大蔥。山東的大蔥很甜,配饅頭我也能一口氣吃幾個。但萬萬沒想到的是:他竟然去掰了一塊姜!
最近正好下姜,前兩天婆婆買了不少堆在院子角落里,可,怎么就直接用勺子,刮了皮,一口姜一口饅頭的,啃了起來?他甚至還很淡定 地 跟我說,“小時候都這樣吃。”更夸張的是,我婆婆也加入了進來。一模一樣的流程,就著新鮮熱騰的饅頭啃了起來,甚至她還單獨刮了一塊,邀請我一起嘗嘗。
事情發生得太快我大腦直接宕機了,沒合攏的嘴巴就卡在那。
我知道對象并不像我一樣討厭姜,對于他平日吃姜,我也保持著眼不見為凈。但作為活了30多年,吃到任何含有姜的食物都會不自覺惡心的人,親眼目睹自己嫁的人,帶著享受的表情單口硬嚼大塊姜,這可真是個恐怖的場景……
我不懂,真有人覺得吃姜是一件值得享受的過程么?
從小到大,姜在我家一直是個穩坐冷宮位的角色。別說吃了,就算做魚做肉里去腥的姜絲,我媽都會認真挑出來,才能讓這道菜上桌。 家人朋友養生博主口中的姜祛濕,姜暖胃,用我媽的話懟回去統統是 “ 要療效煮水喝就是了,為什么直接吃,這不是跟嘴過不去么? ” 一脈相承到我這里,對姜的抗拒就更大了。它可以是一種像花椒八角一樣,煮完菜就要丟掉的大料,但把姜當菜吃?世界上那么多好吃的,為什么要吃姜?
跟對象第一次在吃飯這件事上爭吵,也是因為姜。我記得那次對象做了番茄土豆牛腩,我吃了一口差點沒吐出來。不是做的不好吃,而是明明伸筷子拿的是土豆,撈上來的卻是一個偽裝的生姜。
不知道有沒有人能理解那種滿懷期待,卻瞬間跌入地獄的感覺,人生至此所有建立的安全感和信任感,都在吃到那塊cos成土豆模樣的生姜時灰飛煙滅。至此,你再也不能安心的面對一個黃色的大塊食材了,你會擔心不知道什么時候,菜里又會蹦出一個跟你期待值完全不同的,充滿了辛辣的姜惡魔。
“西紅柿牛腩里放生姜?有什么毛病?” 誤食后的那種火辣燥熱,轉化成一種無名之火,我幾乎瞬間切換暴躁模式,口吐蓮花開始訓斥。可是緊接著對象的行為,卻讓我更不可理喻:他不緊不慢,夾起我吐出來的那塊姜,淡定地,放進了,自己的嘴里。
“生氣什么,我專門切大塊,不就是為了好讓你挑出來”,邊說著,他還一邊享受地咀嚼起來,那感覺仿佛在吃美味的肉一樣,同時不忘連連點頭,臉上洋溢起滿足的微笑:“你別吃了,我來”。
一個活人,在我面前,把一大塊生姜吃進了嘴里,我的三觀四分五裂了。我甚至曾一度懷疑,這個人味蕾上是不是沒長疼痛受體,或者它嗅覺味覺有什么缺憾?不然怎么能讓平時麻辣香鍋里的姜、炒菜的里的姜,都欣然入口。
甚至他還創作出一道專屬于自己的“黑暗料理”:姜拌皮蛋。這道菜在很多地方有不同的拌法,但在我們家,只有一種純粹的調味:大量姜絲拌,姜和皮蛋的比例高達1:1,沒有復雜的烹飪,只需要稍加些許醬油和香油調味即可。
對于不吃姜的我,這就是至暗時刻,別說是吃,只要餐桌上看見這道菜,我的食欲都會驟減,聞見姜混合著皮蛋的味道,作嘔惡心感會不自覺泛上來。所以我跟他約法三章,只有我和小姐妹出去聚餐的時候,他才被允許悄悄在家享受這份美味。每每這時,他還不忘得意的發自己吃的照片和我炫耀,說皮蛋的沖加上姜的辛辣,簡直就是錦上添花,是一種雙重的味蕾享受。
你瞅瞅,這不是魔鬼是什么?
想到之前婆婆和對象都能美滋滋地拿著姜生啃,我忽然意識到,或許吃姜這件事,也存在基因遺傳。
按婆婆的說法,姜既能驅寒保暖,又能強身健體,基本上就是一個賽人參的珍稀食材。她買那么多回來,也是因為最近早晚溫差大,多吃點姜可以增強抵抗力。婆婆還說,最好的姜不能腌漬,因為腌漬完的姜太溫和了,“藥效”就不強了。如果可以選,她甚至會放棄仔姜,只選擇那種云南的老黃姜,“那個好啊,吃了身體好”。
對象就是這樣,從小被我婆婆按頭安利了吃姜習慣。
他也認真跟我探討過,說最早吃姜也是會被那個辛辣刺激到的,至今他也不會說姜沒味兒。“就是辣啊,但辣 得舒服。” 不過當看到自己咽不下去的刺激姜塊,婆婆可以淡定吃下一整塊姜的時候,小時候的他,心中是羨慕和向往的。婆婆這個榜樣的力量,再加上吃的次數多了,自己便也逐漸接受,甚至開始沉迷于姜的味道之中。再到今天,大腦已經成功地把這個感受,轉化為了一種令人清醒且愉快的刺激。時不時的,他就需要一些這樣的刺激。
單純從科學的角度,我可以理解人類對某種食材的偏愛。我甚至嘗試思考過姜的價值:它里面含有姜辣素,是一種可以讓大腦讓垂體分泌內啡肽的神奇物質,就跟吃辣一樣,會產生一種快感。
但這最多只能算作“痛并快樂著”,是一種類似于疼痛轉移的物理刺激,并不能說是人類的天生的渴望。回到味蕾進化之初,能讓我們熱愛的,只有能夠維持生存的糖和油脂呀。而且對象也說了:一開始也不能接受。也算是間接佐證了我的觀點:沒有人天生愛姜的,也沒有人天生喜歡辛辣刺激的口感。人們如今對姜的癡迷,一定都是在某種環境下“被馴化”的。
而我們這種不愛吃姜的人,才是最原始的正道!
我把對象空口吃姜配饅頭的故事說給了閨蜜聽,一個純血廣東女子。為了感受自己的合理性并獲得呼應,我還把剛剛想明白的“人類不吃姜”理論同步分享了過去。誰知道 ——
“南方人用姜做菜可多了!姜母鴨、豬腳姜、仔姜牛蛙,客家人的月子菜是姜炒飯,我甚至懷疑我們南方人的第一口母乳都是姜味的”。閨蜜聽完我這個理論,直接拍案而起,大聲拒絕。她說我這個進化理論是有問題的,進化也分區域,在她們廣東,人進化出來的天性,就是愛喝姜味的母乳天性。“包括我們廣東人夸一個人很“有種”,就叫“夠姜”。姜就是我們的骨氣。”
我被她的那股強大姜勢力震住了,一時不知如何應對。我一直以為像我這樣不吃姜的人才是主流,難道我錯了?
事情并沒有就此結束。對象得知我閨蜜的“南方人第一口飯是姜味的”,也意外地氣急敗壞爭執起來。“如果他們廣東人的第一口母乳是姜味的,那我身體里的血液就都是姜味的”,甚至找出來一大堆科普視頻,讓我轉告閨蜜,山東才是生姜之鄉,有千年的種植歷史,萊蕪的生姜更是占全國出口貿易的70%。“在山東姜面前,廣東的姜不值一提。” 這激情,這瘋狂,仿佛他對姜已經不是單純的愛吃了,而是一種發自心底想要捍衛和守護的榮譽和自豪感。
哎,這倆人莫名其妙的勝負欲啊。
歷經國慶這一趟,我算明白了自己討厭姜,大概也是成長環境帶來的。
姜沒什么不好,它含有許多獨特的揮發性香氣成分:姜辣素,姜酮,芳樟醇,姜醇,僅這一條就能保它在廚房里一生的榮華富貴了。所以哪怕我再否定姜的味道,在清蒸黃花魚的時候,也是會放上一兩片去腥的,只不過最后上桌前,會被我剔除。
我跟對象最大的差異,應該就是在姜的地位上。他覺得姜是個可以當主角的食材,仔姜炒牛肉也好,老姜燒雞罷,姜是光明正大的正室,是主座之一,人們不僅吃的是雞肉,也是生姜;而我呢,則堅定 得 相信,姜只是配角,只是香料,只是一個不應該上主桌的輔味。它可以留下自己的氣息,但不應該出現在菜里,更不應該cos成土豆牛肉等各種食材騙取我的信任!
最后還是廣東閨蜜爆出了金句,解決了這場關于姜的爭執:“那姜也算是懂人情世故了。需要的時候在,不需要的時候就不在。”
是哦,對于愛姜的人可以做主菜,對于不喜歡味道的人也甘愿做配角。姜用自己的智慧,一種能屈能伸可進可退的包容和情商,和大部分人處成了君子之交,也和小部分像我對象這樣的人處成了莫逆之交。放在生活里,就是同一盤菜,我來享受姜的功能,對象享受姜的味道。
想到這里,我對那個拿姜配饅頭的對象也沒那么氣了,畢竟他已經在我面前盡量隱藏愛吃姜的鋒芒,甚至日常也會貼心地幫我挑出來飯菜里的姜。他也和姜一樣,是這個家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婆婆也是暖心的,她沒有繼續逼我吃姜,而是端上了拿手的燒雞、小炒。吃飽喝足后,我和對象癱在家里沙發上,順手打開抖音刷。底下的信息欄提示,對象剛給我發了四五個信息。打開看:“主播可以讓姜cos雞腿么?”“什么,姜還能cos成黃桃瓣兒?”“姜老師cos挑戰再升級,姜和茭白在一道成為了雙胞胎”….
“原來姜還可以這么玩,下次我也試試!” 他嘴角壓不住幾絲狡黠的笑容。
呵~ 原本還沉浸在自我感動中的我,看到他那張鬼魅的臉又瞬間破碎。差點忘了,男人還有一個最像姜的地方,就是會時不時的也會讓人一口yue出來…
本期作者|王小懶、梅姍姍
編輯|斯小樂 視覺/創意|BOEN
攝影|《風味人間》第二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