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慰安婦是二戰期間一個特定的具有恥辱性的稱謂。慰安婦在精神和肉體上受到嚴重的摧殘凌辱,過著地獄般的生活。
1931年11月,日本首先從上海開始實行慰安婦制度。隨后,在上海虹口指定了4個日本海軍特別“慰安所”,成為國內最早的一批“慰安所”。
1937年12月14日,日軍第3、第11師團各一部攻占揚州。日軍進城后就大肆奸淫婦女。
1937年12月14日,日軍攻占揚州
據一名日本老兵回憶,在揚州作戰時,上級發來指示:
為了發揚官兵的士氣、保持嚴肅的軍紀,我軍將派遣慰安婦到你們部隊來,希望按期盡快完成合適的慰安設施,特別是在征用當地慰安婦的場合要注意保持衛生。
隨著命令的下達,臭名昭著的漢奸維持會成員——揚州偽警察局長吳孝侯和駐扎在揚州城內的偽江都縣知事方筱亭與日軍駐揚司令天谷少將共同策劃設立慰安所,脅迫良家婦女為號稱“皇軍征服大東亞勇士”的日軍提供特殊服務。
后方送了數十名“慰安婦”到前線來,她們的管理由副官負責。日軍接收了揚州銀座一棟三層建筑的大飯店,并搶劫了60名當地姑娘,從而設立了揚州城里最大的慰安所。
揚州新勝街
所謂“揚州銀座”,即指揚州繁華的街道,新勝街就是當時揚州最繁華的街道之一,這里成為慰安所的集中地。
新勝街是一條東西走向、長約250米的老街。這條街路面是用大塊的條石鋪成的,街道的兩側有數十家明未清初的老店鋪,經營金銀首飾、古玩、皮貨衣帽、胭脂水粉等奢侈品,街上黃包車絡繹不絕,購物者比肩接踵,曾是達官權貴、豪紳富商、社會名流、大家閨秀的集聚地。由于生意興旺,揚州著名的幾家老旅社、老飯店都在新勝街附近。其中,大陸旅社、中西旅社和綠揚旅社是新勝街最著名的三大旅社。
日軍駐揚司令天谷就住在揚州新勝街大陸旅社,大陸旅社為新勝街最大的旅社,這是日軍在揚州城內設立的第一個勞軍慰安所,由著名漢奸沈家慶負責辦理。
新勝街“大陸旅社”
大陸旅社還是日軍的后勤部,專門給日軍和慰安婦提供飯食、洗曬衣服等服務。另外,與大陸旅社相鄰的中西旅社也成為日軍的慰安所,中西旅社被日軍掛名為“戰友樓”,也就是軍妓院。
著名漫畫家豐子愷先生在其1938年的《剪報記事》中記載:
[揚州四月十六日電]:最近,日軍從國內運來二十六位女性,作為從軍慰安婦。其宿地是揚州新勝街中西旅館。據了解,這些人都是一般家庭婦女。因為他們高呼反戰口號,發動返還運動而被軍方征用,作為前線將士的慰安婦被運來。現在因軍隊轉移,也隨之離去。
同時,日軍又在大陸旅社的斜對面綠揚旅社開設慰安所。
綠揚旅社是揚州最負盛名的百年旅社,是一幢中西合璧的建筑,中國近代史上許多大文豪曾在這里住宿過,被稱之為“國際飯店”。
綠揚旅社
上海書店出版的《慰安婦研究》中記載,日軍第3師團衛生隊擔架第3中隊的日本軍官杉野茂承認,他是日軍慰安所的開設委員之一,揚州淪陷期間,日軍和漢奸維持會一起,首先在一座叫作"綠楊精舍"的4層木樓里設立了慰安所,抓來47名(另一說法是60名)中國婦女,她們成了日軍的性奴隸。杉野茂所說的“綠楊精舍”,可能是翻譯中出現的失誤,實際是“綠楊旅社”。
綠揚旅社
新勝街的旅社幾乎都成了慰安所,有位收藏家收藏的一份函件講述原房東在揚州新勝街開設的旅社被日軍掠奪開設慰安所,此函件寫于1956年8月8日,距離抗戰勝利不過11年,而且材料有日期、地點、落款、簽章,可信度相當高。房東叫李國楨,世居揚州醉仙居巷,當時57歲。開頭部分寫道:
在1935年與友人合作,在本市新勝街設立天成旅社,迨至日寇侵入本城時,將全部生財家具掠奪開設慰安所,在鐵蹄之下無力抗拒,幾年血汗一掃而空,當時為了維持生活,不得已往來京滬間跑單幫為生。
揚州新勝街
由于日軍數量眾多,城內的慰安所不堪重負,日軍又將擄來的百余名婦女,在城外揚州汽車站設立了慰安所。此外,江都仙女廟鎮、高郵的湖洋閣、八千代都有慰安所。
揚州城內慰安所分布圖
這些慰安所里的慰安婦主要是由被搶掠的中國婦女充當,也有一批日本、朝鮮婦女,其中包括隨軍的軍妓、藝伎以及后來被日本軍國主義強行征召的良家婦女。
通常情況下,揚州慰安婦的人數大致在100-170人之間。
根據日軍名古屋步兵第六聯隊的統計,城內慰安所有當地的中國慰安婦60人,日本慰安婦30人,朝鮮慰安婦20人,總數有110人。
綠楊旅社大廳水磨石地面和通天舞池
由于日寇的殘忍,引起揚州人民的巨大憤慨和強烈反抗。揚州小關帝廟附近就曾發生過當地群眾將強奸婦女的日本兵捆綁游街的事件,揚州人見到后無不拍手稱快。1938年秋冬之際,綠楊旅社中一名淪為慰安婦的中國婦女,因不堪忍受日軍的蹂躪,殺死一名日本軍官,并于凌晨悄然逃去,不知所終。
綠楊旅社大廳通天舞池采光頂
不但中國婦女反抗日軍暴行,日本受害婦女也對此痛恨。
據《揚州史志》記載:1938年4月,有位日軍年輕士兵要慰安所提供一名軍妓。晚上,這位士兵和軍妓在揚州綠楊旅社見面時,兩人都驚呆了。原來這名軍妓正是自己的新婚妻子,就在這位士兵被征召入伍來到中國時,他的妻子也被征為慰安婦來到中國,成為日軍性奴隸。兩人抱頭痛哭,各自訴說不幸,最后雙雙自殺。
日軍司令部怕影響士兵情緒,悄悄處理了這起事件。
《秋子》劇照
當時,《大公報》最先報道了這則消息。1938年4月,《大公報》刊載了一則題為《宮毅與秋子》的報道,講的是新婚剛剛三個月的日本青年宮毅,被日本政府征兵派往中國,不久,其妻秋子也被日本政府蒙騙到揚州當了隨軍慰安婦。
這樣的悲劇正是因為日本侵略中國所導致的,這些自殺的日軍可以說是自食其果。
1939年,劇作家陳定在《群眾周刊》上看到了同樣的文章,隨即以此作為素材,寫成了同名劇本《宮毅與秋子》。后經臧云遠、李嘉作詞,黃源洛作曲,最終于1941年完成歌劇的創作,并改名為《秋子》。
《秋子》劇照
1942年1月31日至2月6日,《秋子》在重慶國泰大戲院(今和平電影院)完成首演,在當時文化界引起極大轟動。
2014年12月11日,《秋子》又在南京復演,盛況空前。
2011年7月7日,是“七七事變”74周年紀念日,由揚州市黨史辦編著的《抹不掉的記憶,揚州市抗戰時期人口傷亡和財產損失史料匯編》,首度發布了《揚州慰安婦及慰安所調查報告》。報告認為:
揚州慰安婦及慰安所存在時間,是從1937年12月至1945年12月,時間跨度為整整8年。1937年12月14日,日軍松井師團京浦區右翼先遣隊攻占揚州城,隨后日軍司令官天谷少將就下令在揚州開設慰安所。1945年12月26日,新四軍在高郵取得“對日軍最后一戰”的重大勝利,日寇在揚州地區徹底失敗,也宣告揚州慰安婦和慰安所歷史終結。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的消息通過無線電波傳到揚州,北河下日軍憲兵司令部的憲兵們惶惶不可終日,悲哀末日的到來,當場有4人剖腹自殺,反映了日本士兵對戰爭前途悲觀絕望。日軍為掩飾其罪行,大部分慰安婦被殺死滅口。
戰后,一部分幸存的慰安婦,她們為一生洗不去的恥辱而自卑,直到在寂寞孤獨中死去。
感謝大家的持續關注和贊賞,更多精彩請回顧:
她列民國三大“母老虎”之首,反對聯俄抗日,為爭權策劃驚天冤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