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場被稱之為被遺忘的戰爭。
主要對戰雙方,中國和美國從未正式宣戰。
這也是一場還沒有結束的戰爭,簽訂的僅僅是停戰協議。
歷時三年多的朝鮮戰爭中,卻有兩年的時間是在邊打邊談的停戰談判中。
很多人說,朝鮮停戰談判是一場戰爭與談判同時進行的較量。
他為何會被稱之為世界戰爭?
最艱難的談判。
在這場曠日持久的談判背后,究竟有多少有趣的事情?
一九五零年六月二十五日,朝鮮戰爭爆發。
同年十月,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參戰,中國人民志愿軍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同朝鮮人民軍一起并肩作戰過,一舉殲滅聯合國軍二十多萬人。
全世界都在這場看似并不勢均力敵的中美兩國的較量中,重新認識了新中國的力量。
尤其是當第五次戰役中,原本打到鴨綠江邊的聯合國軍被迫退回三八線附近時,整個西方世界都震驚了。
美國輿論驚呼,這是美國陸軍史上最大的敗績。
一九五一年五月,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向杜魯門建議,一方面進行一定規模的軍事行動,另一方面開始進行軍事談判以達成一個解決朝鮮問題的方案。
一九五一年四月二十二日,第五次戰役爆發了。
這場戰役,
雙方投入的兵力超過八十萬。
戰至五月二十一日。
在整個戰線上,中國人民志愿軍前進五十到七十公里。
殲滅聯合國軍八萬兩千余。
這也是五次戰役以來,聯合國軍陣亡人數最多的。
同時也是中國人民志愿軍付出代價最慘重的一次。
志愿軍的阻擊部隊在接到彭德懷死守鐵原十五至二十天的命令之后。
以血肉之軀最終阻止了聯合國軍向北的挺進。六月十六日,聯合國軍在志愿軍阻擊部隊的頑強死守下,終于停止了進步。
朝鮮戰場又回到了朝鮮戰爭爆發之前的大致狀況
第五次戰役的已經打成一個膠著狀態,其實雙方的對峙,
你也打不過去了我也打不過來了。彭德懷司令員報告毛主席。
我們這不能再往南方進了,不然以后沒糧食,沒武器,彈藥怎么打仗?
所以到此為止。那么美方也打不過來,杜魯門知道這場戰爭是打不贏的。
到一九五一年的春天,聯合國軍在朝鮮戰場上的總兵力已經達到六十萬,傷亡人數高達八萬八千余,
相當于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全部損失人數的近三分之一。
美國更是把全國三分之一的陸軍,
五分之一的空軍和一半海軍力量投入到了這場發生在遠東的戰爭中。
這也導致了美國在一九五一年的軍費開支高達六百億美元。
在當時,這意味著每一個美國人每年都必須要負擔三百美元的額外開支。
于是,在美國國內,反戰的呼聲愈演愈。
當是后來越打到后來美國需要征兵,很多年輕人要上戰場,出現了這么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很多大學生年輕人。
寧可在大學里面,我延長我的大學不畢業。
然后我也不服兵役。這實際上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美國國內它是很厭戰的,不僅美國國內反戰情緒高漲,世界輿論也反應強烈。
美國學者評論道,杜魯門遇到了自內戰以來,自己總統從來沒有遇到過的難題。
國家在分裂,雙方整天都在相互謾罵,這種局面不僅瓦解了前方將士的事情,而且使獲取全勝的希望化為烏有。
杜魯門本身就很倔,非常倔強的一個總統,他又認為這個朝鮮戰爭打起來是蘇聯擴張 ,
一個最重要的一步,他必須要阻止的話,可以說他就要把這一步棋他要走到底。
然而,面對五次戰役后的巨大損失和國內外的輿論,杜魯門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表示,朝鮮戰爭就是個無底洞,
看不到聯合國軍勝利的希望,杜魯門失望至極。那么中國方面,
事實上,早在一九五零年十二月七號,也就是第三次戰役。
還沒有爆發之前,印度代表十三個亞非國家曾向中國提出過關于朝鮮停戰的建議。然而,經過多方考慮。
中國最終拒絕了亞非十三國的停火建議。多年來,許多學者對中國拒絕亞非十三國停火提案背后的真正原因,
有過很多推測和評論,那么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是毛澤東錯失了談判的最佳時間,還是中國拆穿了美國的陰謀?
又或者是中國礙于蘇聯朝鮮壓力的無奈之舉呢。
一九五零年九月十五日,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
指揮聯合國軍在仁川登陸易居城。
從而改變了聯合國軍在朝鮮的被動局面。
美國決策者被輕而易舉的勝利沖昏了頭腦。
隨后便做出了一個重大的錯誤決策,越過三八線占領整個朝鮮半島。
然而,隨著同年十月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參戰,聯合國軍遭受了重大的軍事失敗,并開始全線撤退。
于是,聯合國中呼吁停戰的聲音逐漸高漲起來,國際上的情緒是這樣,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你這個現在眼看著。
朝鮮戰爭這個參加的國家就越來越多。
你中國在進來,你要再往下打蘇聯再參戰。那么真就是世界大戰了。
所以大家都希望趕快停火。
就在聯合國要求停火的背景下,亞非十三國停火建議出臺了。
然而,這一提案的出臺,首先要得到美國的認可。
這個聯合國提案呢?
必須美國得同意,如果美國不同意,沒意義的,他美國可以一票否決。
所以必須事先征得美國的同意。
這如果美國政府要是同意這么一個提案,恐怕這個政府可能也呆不住了。
他會受到各方面的攻擊是吧?如果他拒絕呢又得罪了聯合國大多數的,并且得道義上承擔這個戰爭的責任。
所以左右為難的杜魯門不知道該怎么辦,于是他決定去征求國務卿艾奇遜的意見,根據我對中國的。
這個觀點我估計中國可能不會接受這個。
所以就是我們,也只能做一次賭博。
就是美國同意,然后把這個球踢給中國。
我們期待中國能夠否決這個提案,這樣子我們想打還可以接著打。一九五零年十二月七日,印度駐華大使向中國外交部副部長轉交了一份備忘錄內容。
大意是,印度代表十三個亞非國家提出建議,先在三八線停戰,然后舉行一個與朝鮮問題有直接關系的各大國參加的會議,以便就和平解決朝鮮問題進行協商。
對于提案中先停火后談判的主張,讓中國對美國停戰的成立心存懷疑。當時中國提出的主要什么理由呢?認為這個提案是個陰謀。
是美國人搞的一個陰謀,他不是真想談判,他是要喘口氣,然后繼續進攻,什么搞侵略戰爭。
十二月十七日,人民日報發表專論,批評聯合國大會通過的這項亞非十三國停火建議是為美帝國主義侵略政策服務的。
十二月二十二日,周恩來發表聲明,全面批駁了聯合國的議案。
并且號召亞非國家必須拋棄先停戰后談判的想法。中國拒絕這個提案可能就是受到了蘇聯和朝鮮的壓力,
就是因為根據毛澤東這個十一月,
和彭德懷那個來往電報可以知道。
蘇聯跟朝鮮肯定是不愿意停戰的,所以你你一下令停火,他都這么激烈的反對你再接受這個停火議案。
那不是等于這個中蘇朝之間就會產生一個重大的分歧,是吧?
沒過多久,第三次戰役于一九五零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爆發。
中國人民志愿軍出其不意的發起進攻,迅速突破了臨津江以及聯合國軍在三八線上預設的防御陣地。
聯合國軍退至三七線,從戰場形勢來看,中國出兵朝鮮的部分目標已經達到。但是毛澤東最初制定的消滅敵軍,美國人趕出朝鮮半島的目標依然沒有實現。
第三次戰役結束以后,很快聯合國軍又于一九五一年一月二十五日發動了第四次戰役。
此時的中國人民志愿軍正處于疲憊的休整狀態。
原來準備在第四次戰役時使用的第三兵團和第十九兵團還沒有抵達前線換防。
對于聯合國軍的大規模反攻。
從彈藥物資還是心理上,志愿軍完全沒有做好大規模作戰的準備。
所謂第四次戰役,其實完全是被迫的結果,志愿軍大踏步后撤。
最后被退回三八線以北很遠的地區。
一九五一年四月十一日,杜魯門發布命令解除麥克阿瑟的一切職務,并任命李奇微接替麥克阿瑟擔任聯合國軍總。
十一天以后,也就是四月二十二日,中國人民志愿軍發動第五次戰役,新官上任的李奇微立刻率領聯合國軍投入到這場朝鮮戰爭最大規模的戰役中。
五次戰役的較量,讓美國統治集團看到了美國也不可能吞并朝鮮,并把戰火燒到中國大陸。
而另一方面,中國人民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軍要想完全擊敗聯合國軍,徹底解決朝鮮半島的問題也是十分困難的。
于是杜魯門和毛澤東都有意向,就朝鮮停戰問題坐下來談一談,那么金日成和斯大林對停戰和談又各自持怎樣的態度呢?
一九五一年五月下旬,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會議,決定采取邊談邊打、爭取談判解決問題的方針。
金日成卻反對戰爭長期化的打算,要求中朝軍隊六月末至七月中旬再發動一次總攻。到五月份的時候。
中國發現,金日成有很大的意見,說中朝軍隊,這么多人,怎么會打不過?
毛澤東無奈,只好要求斯大林接見金日成,斯大林同意。六月十日,金日成乘坐蘇聯派來的專機飛往莫斯科,并受到了斯大林的接見。
斯大林詳細詢問了中方關于停戰談判的意見之后,他將作何判斷呢?剛開始斯大林也是有點兒不是很情愿,他就他就曾經問過毛澤東,他說你是不是真的要停戰。
這么做是這確實打不下去了,斯大林也沒辦法。斯大林遠遠在莫斯科,他能怎么辦呢?
所以中國要打,那么就打過來,中國要停,那就只能停。
要談就得談。
一方面,中朝方面正商量是否能坐下來談談。
而另一方面,杜魯門面臨著一件最棘手的事情,就是如何找到一個合適的說客,向中朝方面傳達停戰談判的信號。
正如時任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在他后來的回憶錄里所說的,我們就像一群獵狗那樣到處去尋找線索。
經過一番波折,艾奇遜找到了時任美國國務院顧問的喬治凱南。
凱南過去在蘇聯工作時間較久,對美蘇關系頗有研究,由他出面去找時任蘇聯駐聯合國代表再合適不過了。
跟雙方僅有一個私人的一個會面,然后喬治凱南就說了這個問題,就是美國這方面也想開始談判是吧?然后那個蘇聯方面能不能這個向中朝方面轉達一下這個意思,看他們能不能也接受這個談判。
與喬治凱南談話之后,蘇聯大使立刻向斯大林作了匯報。
當電報送到斯大林手里的時候思考再三。
斯大林的想法也非常簡單,他就是希望中國把美國牽制在亞洲,牽制在朝鮮半島。你們就跟那耗著去吧。
這樣他在歐洲贏得了一個喘息,和平建設,
就他也明確表示過這個態度對于斯大林而言,他其實并不像現在的停戰,但是中朝軍隊在朝鮮戰場上遭受的巨大損失,讓他不得不想到了停戰。
一九五一年六月十三日,斯大林致電毛澤東,在電報中,斯大林表示,關于停戰,我們認為現在停戰是件好事。
很快,談話傳到了北京。毛澤東敏銳的把握住這個機會。
為即將來臨的停戰談判做了多方面的準備。
到了六月中旬,毛澤東在接見實驗志愿軍副司令員鄧華時,就向他傳達了這一新的指導方針及充分準備持久作戰和爭取,和談達到結束戰爭的指導方針以及持久作戰、積極防御的戰略方針。
一九五一年六月二十三日,在斯大林的授意下,蘇聯大使發表了一次舉世矚目的廣播演說。
在這次演講中,建議和平解決朝鮮問題,并提出第一個步驟是交戰雙方應該談判停火,自讓雙方把軍隊撤離朝鮮半島。
五月二十五號,然后杜魯門在美國的田納西州也發表了一個政策性的演說,也是表示美國同意參加,朝鮮問題的和平解決,
得到證實之后,杜魯門命令李奇微于一九五一年六月二十九日通過媒體向中朝方面發出了停戰求和的聲明。
兩天以后,即七月一日,中國人民志愿軍司令員彭德懷和朝鮮人民軍總司令金日成聯合鋪墊,李奇微,并建議已開成為談判地點。
雙方在確定談判地點之后,便投入到緊張的談判準備階段。
美國政府授權李奇微在停戰談判期間可以進行陸地兩棲、空中空降和海上作戰,以支持談判。可見美方對談判的態度是談判不意味著立即停戰。
談判并不代表的挺火,
談判只是談判。
后來的邊談邊打就能反映出這杜魯門政府是不想讓戰爭盡快的結束下來。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美國他想跟蘇聯爭霸。
那么在爭霸這個過程中,需要巨額的國防軍費,那么這個國防軍費得經過國會批準。
那么國會批準的前提,你必須在國際形勢很緊張啊,朝鮮戰爭繼續這個在打,然后才有可能播給你巨額的國防軍費。
面對美國的這一手,毛澤東是有充分準備的。為了防止聯合國軍建停戰談判的機會進行反攻,毛澤東于七月二日致電彭德懷等人。
對中朝軍隊在三八線的防線及時做出重要部署,
一方面要提高警惕,我第一線各軍必須準備隊伍,在談判前及談判期內,敵軍可能對我來一次大進攻,
以擊破我訂立城下之盟。
如遇敵軍大舉進攻時,我軍必須大舉反攻,將其打敗。
另一方面,楊成武兩個軍令其迅速開到指定地點,防止敵人趁機登陸。
我三十八軍三十九軍,四十二軍應準備敵人可能在西邊登陸。
這是為準備談判采取的一個必不可少。
一九五一年七月十號,朝鮮停戰談判正式拉開帷幕。
而聯合國軍方面的首席談判代表則是由美國遠東海軍司令特納喬伊中將擔任。
除了東西,兩大陣營的尖銳對立,無論是中國、朝鮮、蘇聯還是美國、韓國、英國都各有各的對立,
這就注定了朝鮮停戰談判的艱難,那么在談判初始,雙方代表究竟是如何想方設法給對方下馬威的呢?
七月十日上午九時許,聯合國軍在中朝方面安全軍官的引導下,駕駛著插著白旗的汽車緩緩駛入開城以北的。
從車上下來的美方代表蠻不講理,處處顯示出自己的霸主地位。
在談判大廳,東西橫向擺放著一張長方形條桌。
上午十點,雙方代表步入會場之后,便在桌子兩側面對而坐。
一場曠日持久的馬拉松式的談判就這樣開始了。
一進去以后就罵互相罵。談判一開始,雙方代表就在議程的討論上發生了分歧。
聯合國軍代表拒絕法從朝鮮撤退,
由于撤軍問題觸及了對方的痛處,他們使出了渾身解數進行反駁,美國恰恰通過朝鮮戰爭實現了。
美國深深卷入東北亞的這樣一個戰略目標,那么實現這個戰略目標之后,就是說他在東北亞的軍事存在就表明了,美國在東北亞的勢力的存在,如果你讓美國所有的外國軍隊都要撤出,當然包括美國軍隊撤出,那么美軍一從東北亞撤走的話,
美國在東北亞的存在勢力勢必要大打折扣。
撤軍問題也導致了談判一度無法進行休會三天。
另一方面,為了讓李承晩安下心來,美國國務卿愛集訓和國防部長馬歇爾先后發表聲明,重申撤軍是政治問題,不是戰場上的將軍們能決定的。
雙方就撤軍問題爭執了十幾天,最后談不攏,只能將其擱置,并約定在停戰以后召開更高級別的會議,研究外國軍隊的去留,
實際上這個會議至今也沒有開,美國軍隊也從來沒有徹底撤出朝鮮半島。
會場上,雙方針鋒相對,會場外也是波折不斷。
談判一度中斷。
直到八月十號才有恢復,可是好不容易才有恢復的談判,卻又發生了一件更匪夷所思的事情。八月十號的那天,會上美韓方面代表與中朝方面代表竟然怒目對視,一言不發,全場鴉雀無聲,僵持時間長達一百三十多分鐘,
最終結局如何?由于篇幅的問題,這個我們下期再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