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將唐僧的俗眼愚心,在他的思見言語里,描寫得非常透徹,把凡人的所有愚癡都展現出來了。
過深山時,唐僧總愛問孫悟空今晚在何處安歇?
孫悟空對“出家人”的回答,足以證明他這天生靈猴的悟性有多高。
第一次,是在到達西牛賀州境里,四位菩薩變作娘和三個女兒,來試探唐僧師徒四人取經的決心時。
唐僧見天色已晚,便問孫悟空去哪里借宿?
孫悟空說:“出家人餐風宿水,臥月眠霜,隨處是家。又問哪里安歇?何也?”
還未等唐僧開口,豬八戒則搶著說:“這一向爬山過嶺,身挑著重擔,老大難挨也!須是尋個人家,一則化些茶飯,二來養養精神。”
孫悟空聽到豬八戒的言語里,充滿了抱怨之心。他認為,如果決定做了和尚,當了出家人,就不應該貪念安逸,也不應有抱怨,必然要吃辛受苦。
所以,孫悟空反問唐僧,總要尋一處人家住宿,是為什么?出家人,就當隨遇而安。
第二次,是在過平頂山,遇金角銀金大王時,唐僧見山高怕虎狼,孫悟空又說:“出家人莫說在家話,記得那烏巢和尚的《心經》云「心無掛礙,無掛礙,方無恐怖。遠離顛倒夢想」之言?但只是「掃除心上垢,洗凈耳邊塵,不受苦中苦,難為人上人」。”
唐僧卻發出感嘆:“幾時能夠此身閑?”
孫悟空回答:“若功成之后,萬緣都罷,諸法皆空,那時節,自然而然,卻不是身閑也?”
唐僧聽完,樂以忘憂。
第三次,是到通天河時,唐僧見天色已晚,又問孫悟空,今宵何處安身?
孫悟空又回答:“師父,出家人莫說那在家人的話。在家人,這時候溫床暖被,懷中抱子,腳后蹬妻,自自在在睡覺;我等出家人,哪里能夠!便是要戴月披星,餐風宿水,有路且行,無路方住。”
孫悟空的這三次回答,才是真正了悟真如,頓開塵鎖,跳出了性海流沙,渾無掛礙。
書中還幾次寫到唐僧的俗眼凡胎,身重如泰山,愚迷怯弱,妄聽妄信。
最典型的便是還沒走多遠,唐太宗送給唐僧的那匹御馬,被西海龍王敖閏的三太子玉龍給吃了時,唐僧居然淚如雨下:“這萬水千山,我怎生走得?”
孫悟空見不得如此懦弱之人,忍住暴躁,卻也厲聲喊道:“師父莫要這等膿包,行么?”
孫悟空欲去尋小白龍,唐僧卻又扯住他,擔憂地說:“只怕他暗地里攛將出來,卻不又連我都害了?那時節人馬兩亡,怎生是好!”
孫悟空一聽,越加嗔怒,發狂地大叫:“你又要馬騎,又不放我去,似這般看著行李,坐到老吧!
孫悟空是仙石產卵風化石猴,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天生靈通。
唐僧雖是十世修行的好人,又是佛祖的第二個徒弟金蟬子轉世,但畢竟是凡胎所生,食人間煙火食的。
孫悟空以出家人和在家人的區別,來勸誡唐僧取經路上,應隨遇而安,隨行定性,不畏艱苦,也不必在乎夜宿哪里,因為選定了這條路,就要像孫悟空說的那樣,餐風宿水,心無掛礙。
其實孫悟空才是那個真正的取經人,從他在花果山出發,漂洋過海,也要尋一條長生之法,跟隨菩提老祖學道的經歷,都可以看出,取經之路,歷練的是孫悟空的定性,真性,于他,才是大法大修!
正如菩提老祖第一次見孫悟空時,問他姓什么?孫悟空一口回答“我無性。人若罵我,我也不惱;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個禮兒就罷了。一生無性。”
學佛之人,就是戒貪嗔癡慢疑,六根清凈,而這些,孫悟空在未成佛之前,唯“嗔”未破,取經路,就是破他“嗔心”的過程。
至于唐僧,需破“癡慢疑”三毒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