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這么一個問題那就是“你什么時候開始對奢侈品不再那么熱衷?”
這讓我想到了自己在時尚雜志工作的時候,友刊的一為女編輯每天背著Chanel、Gucci上下班,而且還是坐地鐵,有一次同事問她:“你背著這么貴的包包擠地鐵,不怕擠壞了?”
當時我們都沒有提醒那個同事關于這編輯的家庭背景。因為女編輯的老公是華為派駐在某個國家的技術員工,這些包包對于這個女編輯來說這個包和其他生活中用的東西一樣,在她眼里就是一個裝東西的...
另外,我當時呆過的那個時尚集團,我負責帶的一個實習生的母親是駐外使館的參贊,所以她背的所有的包包都是媽媽路過某個國家中專順便買來用的,然后順便給她買一個....
所以,大部分的奢侈品對于某些人群來說就是拿來用的,那個價格對于他們來說就是一個生活用品。
反而是我們普通人覺得買個奢牌包包非得精挑細選甚至還要貨比三家。站在使用的角度講,我覺得你手里的包包是和你的購買能力和生活方式相結合的,也不必非得羨慕那些擁有奢牌的人群,因為對于他們來說可能是需要也可能是社交屬性...
要知道所有拿來用的東西如果一旦價格超過了所用的價值那肯定是為了和某些人群站在一起。
如果你的能力已經能夠和一些人群能夠平起平坐的時候,你自然而然發現這些奢牌也沒有那么重要了,奢侈品也回歸了她們本身的用處。
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要不要購買奢牌?我覺得量力而行,不能為了媒體們倡導的什么幾大奢牌去貢獻自己的財力,與其這樣我覺得你還不如多多投資自己,哪怕是拿著錢去旅行都可以。
我其實更倡導大家買那些能夠代表你風格的輕奢或者小眾一點的,當你發現找到了自己喜歡的品牌后,就和你找到了自己的風格一樣有歸屬感,買來的奢侈品肯定是要用的,用的時候這個奢牌能夠和你的風格相得益彰、錦上添花更重要。
擁有她↑這樣的人生態度比買她的包包更有意思
我覺得我們可以不熱衷奢侈品品牌,但是我們可以以一個欣賞的態度去了解這些奢牌的動向,這樣會理性看待她們存在的意義。
另外,從我個人來說也曾經追求過奢侈品的包包,尤其是在時尚集團的時候我也買了一些,但是后來換了工作之后,有一些包包的容量并不適合新工作,所以我就轉賣了,所以奢侈品包包購買的時候也需要和自己工廠場景相結合。
最近看到一個博主在視頻里說,“有許多富人其實都買假包,因為別人會相信她們用得起真包!”曾經也有一個同學因為賣假包發家致富。
之前也有朋友問我買不起真包要不要買假包?
我回答的是,你自己覺得是真的那就是真的,那是你自己的選擇其實,就像你選擇適合自己的三觀一樣,這種決定你在問別人的時候自己心里就有答案了,對吧?
我之前在抖看到一個英國留學的女孩子在自己的視頻說了這么一段話:“這次我去英國給我閨蜜帶了來自義烏的許多vf的項鏈,她老喜歡了,做工用料不真的差,而且還抗造。”在這個女孩子的視頻下面有一個留言獲得了很高的點贊:
“什么版權費,慈禧太后已經幫我們交過了....”
下面大家都紛紛點贊,這個思路很清奇!
所以,我覺得你背不背真的或者假的,和你個人沒多大的關系,真正大家看你的還是你的業務能力和你的自信...
這個時候我想到了《智取威虎山》當中的一個情節,那就是楊子榮和土匪對話時候說的:“天王蓋地虎,寶塔鎮河妖。”當你背著假包站在一個背真包的人面前,希望能你有這個勇氣!
當你對自己的業務能力足夠自信且有氣場的時候,那么我覺得對方都會相信你背什么包都是奢侈品!
我不知道大家看過一個紀錄片沒有,大家可以看下,紀錄片名字叫做《珍.古道爾傳奇的一生》,她從小的偶像是人猿泰山里面的泰山,她23歲買的人生第一件奢侈品是:去非洲的船票,她是要去非洲去看黑猩猩,之后她38年的時間都是和黑猩猩呆在一起....是不是很酷?有時候過奢侈的人生,比買奢侈品本身可能更難實現。
好了,最后希望大家把奢侈品放在后面,把自己的業務能力放前置,我以為做好自己可能更奢侈。
最近文章:
想要進入夫人團購好物分享群的可以加小助理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