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最美豐城人,傳遞劍邑真善美。觀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收看《尋找最美豐城人》。今天的尋找最美豐城人帶大家認識一位豐城籍科學家,他是我國層狀鹽巖儲氣庫的開拓者,主持建造了亞洲首座地下鹽穴儲氣庫,解決了層狀鹽礦大型儲氣庫建造這一世界難題,他就是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楊春和。
楊春和,1962年1月出生在豐城市榮塘鎮望郭村的一個工人家庭,父親是一位煤礦工人,母親務農。由于父親在煤礦工作,楊春和立志長大后要學有所成,科學利用礦產資源,造福人類。少年楊春和天資聰穎,勤奮好學,1979年考入江西冶金學院采礦系。
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 楊春和:我在大學里面學的是采礦工程,這個(工作)父輩也是在江西豐城煤礦工作了大半輩子,我的第一印象還是采礦工人很辛苦。
大學畢業后,楊春和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攻讀碩士學位。畢業后,留在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工作。1995年,受中國科學院留學基金資助,楊春和赴美留學,并于1999年獲得美國內華達大學地質工程博士學位。畢業后,他放棄了國外優越的工作條件和優厚的生活待遇,義無反顧地選擇回到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工作,并成為該所留學歸國的首位博士。
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 楊春和:因為我是公派,那必須回國。因為國家培養你,你就得為國家做你所能做的事情。
當時,在美國的石油戰略儲備庫中,共有鹽穴60余口。彼時,我國連一座鹽穴儲備庫都沒有。楊春和回國后提出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設想:“向地下要空間,儲存油氣”,簡單來說就是利用鹽礦開采后留下的空腔,來儲存天然氣或者石油。
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 楊春和:它是利用采礦遺留下來的大型地下空間,這(空間)本身如果你不用,它還是個地質災害(隱患),會引起地表沉降、塌陷,用上后作為一個地下倉庫,那就把當年大家認為的這個地質隱患變成寶貴的地下資源。(配畫)地下鹽穴儲能具有儲量大、成本低、密封好、使用壽命長等優點,還能節省地面土地資源。但“向地下要空間,儲存油氣”,由于我國鹽巖地層的特殊性,這一設想遭到了不少人的質疑。
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 楊春和:有相當部分人認為我們國家這種地質層,我國鹽礦的地質層不適宜儲氣,因為在國外大多是海相沉積的巨厚的巖丘,我們國家包括像江西樟樹等,它有很多夾層,就是湖相沉積的巖層,擔心這種夾層會漏會垮,國內沒有人從事(相關)研究,就有點擔心,這是可以理解的。
面對巨大阻力,楊春和迎難而上。我國地層復雜,那就逐個反復試驗比對,江蘇金壇、湖北潛江、河南平頂山……幅員遼闊的中國版圖上,幾乎所有能用于儲備油氣的鹽巖地下空間都留下了楊春和及團隊的足跡。
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研究員 馬洪嶺 :楊老師那個時候就非常的忙碌、很拼命,他一年可能得有兩百多天在外面。
最終,楊春和帶領科研團隊用科學數據證明了中國層狀鹽巖的強度對于地下油氣儲備來說完全可靠,回應了外界對其安全性和適用性的質疑,力證了鹽穴儲氣庫的可行性。
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 楊春和:我們當時只能是大量地做實驗,做了一兩千組,得出一些非常重要的參數。
2003年,國家天然氣大動脈西氣東輸工程要建設配套儲氣庫,楊春和帶領科研團隊開始了中國鹽穴儲氣庫的特色建設之路。2007年,楊春和的構想終于變成現實——江蘇金壇儲氣庫正式投產注氣,成為亞洲首座地下鹽穴儲氣庫,這座埋在地下1000多米的儲氣庫,每個溶腔可儲存幾千萬立方米的天然氣。
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 楊春和:有一個示范作用,證明了這種巖層能夠適用于儲氣,所以后來才有我們這個應城、淮安、平頂山,那現在也遍布到山東,還有我們江西等等。
楊春和從零開始,如今鹽穴儲庫已經在中國生根發芽,遍地開花,為中國的西氣東輸一線、二線以及川氣東送工程提供了重要保障。
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 楊春和:(鹽穴儲氣庫)關鍵技術要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現在我們不需要任何一家國外公司,由我們國內的團隊就行。地下鹽穴的綜合利用,開辟了一個全新的領域,它不僅僅是儲天然氣了,還有石油戰略儲備,還有氦氣、氫氣,還有二氧化碳儲存等。
楊春和從事鹽巖地下儲備的研究已有20多年,科研不僅僅是工作,也完全融入到了他的生活當中。他身上浸透著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科學精神。楊春和共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100余人,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鹽巖領域的領軍人才。
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 楊春和:年輕人要做好本職工作,尤其是要干一行愛一行,我經常說,國家需求應該變成單位的需求,單位的需求要變成個人的業務需求也好、興趣愛好也好,這樣的話,才能把工作變成生活中的一部分。
故土情深,對于楊春和來說,在外多年,家鄉一直是其心中的牽掛。楊春和說,只要家鄉有需求,他將不遺余力為家鄉建設獻計獻策。
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 楊春和:我每年回去兩到三次,我覺得豐城的發展變化挺大的,不僅是對于經濟發展,對于環境、安全也非常重視。
國之所需,心之所向。楊春和孜孜不倦,執著科研,書寫了采空區地質隱患向寶貴地下儲庫資源轉變的傳奇。
內容來源,豐城發布,記者:黃丹 丁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