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王朝,科舉制度如同一座巍峨的燈塔,照亮了無數士人心中那條通往仕途的漫漫長路。進士科,作為科舉中的璀璨明珠,更是吸引了無數才華橫溢的青年才俊競相角逐。
每當春風拂過大地,萬物復蘇之際,進士科舉考試便如約而至,于正、二月間在尚書省禮部南院貢院悄然展開。而報名的序幕,則早在前一年的深秋十一月便已悄然拉開,禮部侍郎作為這場智慧盛宴的主持者,以其公正無私,確保了每一份才情的綻放都不被辜負。
劉滄,這位晚唐時期的杰出詩人,他的身影在歷史的長河中或許略顯模糊,但那份對詩歌的執著與熱愛,卻如同明亮星辰,照亮了后人的心房。元代辛文房編撰的《唐才子傳》中記載的他,身材魁梧性格剛直,更兼才華橫溢,仿佛是為詩而生。
科舉之路,對劉滄而言,既是一條充滿荊棘的征途,也是一場心靈的磨礪。他曾久困場屋多年不第,功業未立的感嘆在他多首詩歌中多有體現。
《下第后懷舊居》云:“幾到青門未立名,芳時多負故鄉情。”字里行間流露出他對未能功成名就的遺憾和對故鄉的深深思念。《長安冬夜書情》中,他寫道:“今來唯問心期事,獨望青云路未通。”表達了對未來的迷茫和對青云之志未能實現的無奈。《下第東歸途中書事》里,他感嘆:“峽路誰知倦此情,往來多是半年情。”道出了科舉之路的艱辛與漫長。
劉滄經歷了多次科舉失敗,并未沉溺于失落之中,而將滿腔的熱情投入到詩歌與自然的懷抱中,尤以七言律詩及懷古詩見長,成為晚唐詩壇重要人物,南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稱劉滄“詩頗清麗”,《全唐詩》錄其詩102首。
終于,在公元854年唐宣宗大中八年的那個春天,經過30年的奮斗,劉滄以一種近乎傳奇的姿態,跨過了那道通往仕途的門檻,成為了進士中的一員。
而這一切,似乎與唐宣宗李忱對科舉的熱愛和重視有著不解之緣。他對進士萬分羨慕,甚至在宮中殿柱上多次題寫“鄉貢進士李顯龍”、“鄉貢進士李某”,以此表達對進士身份的向往。為了防止人才埋沒,唐宣宗經常出宮微服私訪,與舉子交際,遇到文采出眾的考生,就將其姓名告訴給考官,交代主考官讓其進士及第。
雖然無法確定唐宣宗是否直接見過劉滄,但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下,劉滄的科舉之路,或許多了幾分命運的眷顧,也多了幾分時代的色彩。
正是唐宣宗尊重知識,勵精圖治,國家相對安定,直至唐朝滅亡,百姓仍思詠不已,稱他為“小太宗”。史家把這一時期稱為“大中之治”。
當寒露降臨,劉滄踏上了前往長安的征途,太行山的巍峨、黃河的奔騰、銅雀臺的古樸、魏武帝陵(曹操)的莊嚴,都化作了他筆下最動人的風景。在銅雀臺與魏武帝陵的沉思中,他仿佛穿越了時空,與古人對話,那份歷史的厚重與滄桑,讓他心生感慨,于是,劉滄《秋日望西陽》應運而生(收錄于《全唐詩》卷五百八十六)。
“古木蒼苔墜幾層,行人一望旅情增。”那古老的樹木,被歲月的風霜侵蝕,苔蘚層層覆蓋,仿佛訴說著過往的故事。行人一望,心中那份對家鄉的思念便如潮水般涌來,無法抑制。
“太行山下黃河水,銅雀臺西武帝陵。”太行山下,黃河水奔騰不息,那是歷史的見證,也是未來的呼喚。銅雀臺西的魏武帝陵靜默無言,卻仿佛在訴說著一段段英雄往事,讓人心生敬畏。
“風入蒹葭秋色動,雨馀楊柳暮煙凝。”秋風輕拂,蒹葭搖曳,一片金黃在風中舞動,那是秋天的色彩,也是生命的旋律。雨后的楊柳,掛著晶瑩的露珠,暮煙繚繞,如同一幅淡雅的水墨畫,讓人沉醉其中。
“野花似泣紅妝淚,寒露滿枝枝不勝。”而那些野花,仿佛也在哭泣,它們的淚水化作寒露,凝結在枝頭,讓整個世界都顯得那么凄美,那么動人。
2024年寒露是農歷九月初六,對應的陽歷時間是10月08日。我們不禁想象,如果唐宣宗李忱能夠讀到劉滄的《秋日望西陽》,他一定會感嘆:“劉滄之才,真乃天下無雙!其詩中既有對故鄉的深情厚誼,又有對自然美景和歷史厚重的無限贊美,更有對科舉之路的堅韌不拔,真乃我朝之瑰寶也!”
寒露時節,愿我們在未來的道路上,也能像劉滄一樣,堅韌不拔,勇往直前。祝大家幸福快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