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忘情
有那么一陣子,果粉們把1927年至1937年所謂的“民國黃金十年”吹上了天,但卻壓根經不起分析。
這十年間,國內那點可惜的近代工業仍然大部集中于沿海和東北地區。而廣大內地,尤其是西北、西南地區經濟十分落后。
1931年“9·18”事變短短3個月后,日軍便占領東北全境,使中國喪失了12.5%的領土、30%的煤產量、79%的鐵產量、93%的石油產量、55%的黃金開采量、23%的發電量、37%的森林資源、41%的鐵路和37%的對外貿易。果粉們在吹噓 “黃金十年”時,理直氣壯地將東北的工業產量計算在內。但東北的工業產量再高,也不掌握在國民政府手中,不為中國人民的利益服務。相反,東北的工業養肥了日本侵略者,極大增強了日軍侵華實力。不僅關東軍所需大部分武器彈藥由東北本地生產,而且還源源不斷地供應關內日軍。
而真正控制在國民政府手中的工業能力究竟如何呢?以直接服務于國防的軍事工業為例,1936年,兵工署直轄各兵工廠,共生產步槍325,942支,機槍3,497挺,82迫擊炮976門,79子彈402,267,200發,75山野炮彈335,1625發,迫擊炮彈773,582發82,手榴彈5,451,533枚,信號彈332,055發及防毒面具57,034副。這些武器裝備的產量并不能滿足國防需求,而且生產這些軍火的鋼材仍依賴進口。
“7·7”事變后不到半年光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長三角地區便告淪陷,致使中國經濟再遭重創。
上海是全國經濟中心,集中了民族工業的大批精華。據國民政府經濟部對工廠登記統計,1937年底全國工廠總數為3935個,僅上海即有1235個,占總數的30%以上;其他沿海省份有2063個,占總數51%,一旦戰事擴大,沿海工業將首當其沖遭敵摧殘。
一些愛國的有識之士早就對這種不利于國防的工業布局表示擔憂,一再呼吁把沿海工廠遷到內地,以保存經濟實力。但全面抗戰爆發前,國民政府雖有工業重心內移建立后方基地的設想,個別兵工廠已著手準備搬遷,但沿海地區工業遷移基本沒有動作。
(大后方民眾用人力搬運內遷物資)
1937年“7·7”事變后,平津失陷,上海危急,國民政府這才被迫著手將沿海廠礦向內地遷移,并將擬內遷工廠分為兩類,分別予以不同的優惠政策支持。其中,第一類為與國防軍需有關的,諸如機器、化工、礦冶、動力、燃料、交通器材、被服、醫藥等工廠。對這類廠礦,政府給以補助遷移費用并給予優先運輸權、發給獎金、撥給建廠用地等項獎助待遇。第二類包含食品、教育、文化用具等工廠。此類工廠亦可得到免稅、免驗、給予運輸便利、代征建廠用地等待遇。
在內遷廠礦過程中,國民政府組織得并不盡如人意。戰前,鞏縣兵工廠采用的是全套的進口設備和原材料,除了生產槍械和火炮,甚至還有一個年產120噸毒氣的化學試劑工廠,能生產催淚、嘔吐、噴嚏等非致命毒劑,以及光氣等致命性毒劑。“7·7”事變后,鞏縣兵工廠就開始搬遷,結果在混亂中丟失不少設備。其生產步槍的分廠被炸毀,失去生產能力。遷到湘西的機槍分廠只能保持每年幾百挺機槍的生產能力。
沿海工廠內遷工作持續到1940年基本結束。在此期間,共內遷民營廠礦448家、內遷物資12萬噸,技工1.2萬余人。其中大部分遷入四川,計254家,遷入湖南的有121家,陜西27家,廣西23家,其他省區23家。這些內遷工廠中,機械廠占40.4%,紡織廠占21.65%,化工廠占12.5%,教育文具廠占8.26%,電器廠占6.47%,食品廠占4.91%,鋼鐵廠占0.24%,其他廠占5.57%。
從上海運來的蒸汽機下船
內遷工廠雖然數量有限,但多為民族工業的佼佼者,實力較為雄厚,門類較為齊全,其中不乏重點與名牌廠家,而且同時隨遷了大批企業管理與技術人才。
戰區工業西移,尤其數百家民營工廠內遷,大大促進地大后方軍需民用工業的發展,迅速使西南地區成為民族工業基地。重慶的機器業戰前只有10余家,1940年發展到133家。到1940年,西南已初步形成重慶、川中、廣元、川東、桂林、昆明、貴陽、寧雅8個新的工業中心區。這在一定程度改變了中國工業生產布局不合理格局,推動了大后方經濟發展,為持久抗戰提供了可靠的物資基礎。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國民政府軍需品80%以上是由內遷民營工業生產的。
但是,由于國民政府在抗戰前對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并無充分應變準備,內遷工廠遲緩,加上失地太快,許多重要廠礦未能內遷。就是內遷最早的上海,遷出工廠僅146家,只占戰前上海工廠總數的11.4%。其中機器工業66家,只占上海原有機器工業的10%。同時,國民政府內遷的重點是與國防軍需有關的企業,而對其他企業顧及較少,影響了私營企業主的內遷積極性。
全面抗戰期間,國民政府投資重點領域是是電力、石油、鋼鐵、電工、金屬、機械等工業。1940年至1942年,國民政府的工業投資為2億余元法幣,其中投給重工業的為1.7億元,占83.5%。投給輕工業的資金,如果把實際上作為能源工業來發展的酒精工業除外,只有2428萬元,僅占11.9%。
電力是現代工業發展的必備條件。資委會大力創立內地電力工業基礎,以國營電廠主供工業用電,并注重水力發電,使電力事業成為資委會發展最快的部門,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戰時后方經濟開發的需要。
石油是現代工業和交通運輸的重要能源,但戰前中國只有延長等地生產少量石油。1938年,國民政府設立甘肅油礦籌備處,1939年開始出油,爾后產量逐年猛增。1939年生產原油12.9萬加侖,汽油0.4萬加侖。1942年年原油產量即達1426.2萬加侖,汽油產量達189.6萬加侖,這對緩和戰時后方部分地區液體燃料的緊張狀況起到一定作用。
(全面抗戰時期四川工業區景象)
鋼鐵是軍工制造及其他工業發展所必需的原料。在發揮內遷和內地原鋼鐵企業作用的同時,資委會根據煤鐵產量和質量以及運輸等條件,確定以大量投資在川、滇興建冶金工業基地,主要是拆遷漢陽兵工廠及大冶礦場的重要設備,與兵工署一起重點建設了大渡口鋼鐵廠,與云南省政府合作建立了云南鋼鐵廠等鋼鐵企業。
為了統籌后方鋼鐵生產、進口及銷售事宜,國民政府設立鋼鐵委員會,發展大后方鋼鐵生產,以緩解戰時急迫需求。據統計,1941年大后方生鐵產量6.3萬噸,鋼2000余噸。1945年,西南地區鋼鐵廠達200余家,年產鋼鐵1.2萬噸,占全國產量的48%。西南地區鋼鐵工業已基本具有冶煉、煉鋼、軋鋼、制造各類板材、角鋼、線材及各類軍工所需鋼材的能力。
1942年,國家資本主義在工業資本總額中占69.5%,主要分布在冶煉、動力、能源、機械、電器等部門。國家工業資本的規模也大大超過了私營工業。國營廠礦本在10萬元以下的占40%,而私營廠礦則為70%以上。國營廠礦平均資本為200萬元,私營廠礦則不足20萬元。工人平均數國營廠礦為100余人,民營廠礦在50人以下。平均動力設備,國營廠礦為100馬力,民營廠礦為30馬力。
不過,在官僚買辦企業統治市場、資源、運輸等條件下,經營分散、設備落后、實力單薄的民族工業生存日益艱難。從1942年起,后方通貨膨脹如脫韁野馬,無法控制。1942年通貨膨脹率為290%,1943年為364.1%,1944年為204.9%,1945年為312.9%。物價上漲引起企業資金需求巨增,后方工業資金供應更加不敷,造成許多企業生產活動停頓。自此以后,一年不如一年,呈現出江河日下之勢。工廠倒閉之風愈演愈烈。據工礦調整處1943年對重慶工廠的統計,停業工廠已達52家,占重慶工廠數的14.3%。未停工倒閉者,也普遍減產。桂林、昆明等地的私營工廠大都瀕臨絕境。
(全面抗戰時遷至內地的中國企業,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堅持生產)
全面抗戰爆發后,國民政府不僅內遷了16個兵工廠,還在后方新建了8個兵工廠。由于在內遷過程中損失了不少生產設備,抗戰初期,國有兵工廠的生產能力大幅下降。據統計,從全面抗戰爆發到1938年底,共只生產出了步槍123,330支,輕機槍3,600余挺,重機槍700挺,迫擊炮1,700余門,步、機槍彈289,260,000發,各式炮彈55,350發,手榴彈1680,000枚。
為彌補國營兵工廠生產能力的不足,國民政府允許民營工廠生產軍用物資。上海民營工廠搬遷武漢后,部分工廠在簡陋的條件下生產軍火,制造了手榴彈10萬多枚,迫擊炮彈2萬余枚,還有地雷、水雷、洋鎬、鐵鏟等大量軍需器材。1938年—1939年間,后方民營工廠每月可生產手榴彈30萬枚,迫擊炮彈7萬枚,各式炮彈、炸彈引信7萬枚,航空炸彈6千余枚,機械零件1000套,大小圓鍬30萬把,大小十字鎬20余萬把,水雷引信1000個,軍用鈕扣500萬個以及軍用測量儀表等。抗戰初期,內遷民營工廠為保障國民政府軍火供應起了很大作用。
除此之外,國民政府還接管了劉文輝、劉湘在四川的兵工廠,龍云在云南的兵工廠及其他性質的軍火生產企業,并投資創辦新的兵工廠。
抗戰期間,國民政府每年撥出財政支出的10%-20%為國防建設費,主要用于軍工建設,并從原料、設備供應方面給予重點照顧。如水泥供應給軍事工業的比例,1942年上半年為38%,下半年為42%。作為重要軍火原料的銅材,1940年至1942年約90%以上銅材被用于軍事工業。鋼鐵分配也是以兵工及重工業占絕對多數。通過以上途徑,戰時兵工企業得到很大發展。全面抗戰初期,兵工署所轄企業為14個,后又增加了軍需紡織、被服、制革等類工廠20多個,航空委員會所隸屬工廠亦有若干個,軍政部經營的酒精廠有13個。至抗戰結束,國民政府大約有兵工企業50余家。
如果能將上述資源整合好,其實還是大有可為的。從1939年至1944年,國民政府歷年武器產量如下:步槍81670支、54510支、39000支、59200支、66831支、62800支;輕機槍892挺、1324挺、2440挺、6000挺、9391挺、10900挺;重機槍350挺、2982挺、2380挺、2290挺、2940挺、3008挺;手榴彈621萬枚、451萬枚、659萬枚、568萬枚、373萬枚、420萬枚;步機槍彈8777萬發、11387萬發、12058萬發、14001萬發、14405萬發、15380萬發;迫擊炮彈636726枚、651542枚、427950枚、642300枚、943902枚、110萬枚;82毫米迫擊炮1940年至1944年產量,分別為900門、500門、760門、1381門、1600門;60毫米迫擊炮從1942年至1944年,產量分別為200門、1100門、2000門;山野炮彈從1940年至1944年,產量分別為61614枚、23072枚、62956枚、119638枚、103180枚。
也就是說,除個別軍工產品外,戰略相持階段的大部分年頭里,國民政府兵工廠的產量還不如1936年。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客觀上,是因為舊中國工業基礎薄弱,兵工生產的原材料大部分依賴進口。抗戰爆發后進口渠道不暢,國產替代材料數量不足,質量也差,不但使得軍火產量上不去,而且還影響質量。在主觀方面,“造不如買”的思維在國民政府統治階層中可謂根深蒂固。而且吃商業回扣幾乎是公開的秘密。從獲取更多私利角度出發,這些精英們也更愿意對外尋購軍火。
1937年6月,國民政府派孔祥熙訪歐,向德、英、意、比、捷等國洽談軍火貿易,尤以向德國的訂貨量最大。至1938年8月,共計從德國進口了12架飛機,36門105毫米榴彈炮,800門迫擊炮,500門37毫米戰防炮,300挺13.2毫米高射機槍,1萬挺機槍,5000支步槍,2萬支駁殼槍,4400支手槍;150毫米炮彈6000發,105毫米炮彈3.6萬發,迫擊炮彈190萬發,37毫米戰防炮彈50萬發,子彈1.6億發。
同期,國民政府從英國進口36架飛機,1667萬發子彈;從法國進口24架飛機;從意大利進口101輛裝甲車;從比利時進口54000支步槍,3867萬發子彈;從捷克進口1829挺輕機槍,2600萬發子彈;從瑞典進口1.18億發子彈;從匈牙利進口1500萬發子彈;1937年下半年,國民政府收到了戰前從美國訂購的279架飛機和1205萬發子彈。
1937年8月21日,國民政府與蘇聯簽訂《中蘇互不侵犯條約》,蘇聯開始以貸款的形式向中國軍隊提供武器裝備。截至1938年底,蘇聯運抵中國的武器包括94架伊-16戰斗機,122架伊-15戰斗機,94架轟炸機,120挺航空機槍;82輛T-26坦克;76毫米高射炮20門;37毫米反坦克炮180門,炮彈49萬發;45毫米反坦克炮50門,1000挺馬克西姆-托加萊機槍,300挺馬克西姆機槍,3000萬發機關槍槍彈;1500挺杰格佳廖夫機槍;360門76毫米野炮,36萬發炮彈;80門115毫米榴彈炮,8萬發炮彈; 1000萬發步槍子彈;746輛汽車;以及大量的零部件和裝具。
1939年至1941年,蘇聯又向國民政府提供了224架轟炸機,326架戰斗機,44架教練機,770輛汽車,200門37毫米反坦克炮,50門76毫米山炮,250門高射炮,約150萬發炮彈;6920挺輕重機槍,5萬支步槍,1.5億發子彈,31000枚炸彈,以及大量其它軍火物資。
更令人無語的是,國民政府兵工署所轄各兵工廠的產量,卻在抗戰戰略反攻階段出現了大幅下滑。1945年1至4月與1944年1至4月相比,步槍產量下降23.16%,輕機槍產量下降23%,重機槍產量下降9.6%,82毫米迫擊炮產量下降10%,步機槍彈產量下降12%,手榴彈產量下降28.7%,槍榴彈產量下降26.6%,82毫米迫擊炮彈產量下降18.6%。
產量之所以下降如此之多,一方面是因為隨著大批美援到來,國民政府自制武器的積極性大為降低。據統計,從1941年至1944年,美國援華的陸軍武器中包括24,270支沖鋒槍,120,777支步槍,2,178支手槍,18,483挺機槍,902挺高射機槍,4,179支反坦克槍,1068具火箭筒,7,385具槍榴彈筒,2,492門60毫米迫擊炮,730門81毫米迫擊炮,98門反坦克炮,479門75毫米山炮,137 門105毫米榴彈炮,2.14億發子彈。
另一方面,1944年的豫湘桂大潰敗,使得國民政府歷經7年好不容易保存下來的后方工業損失頗大,國統區出現了原料短缺及惡性通貨膨脹,經濟極為不景氣,也直接影響到了軍工生產。
歷史經驗教訓反復昭示我們,“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的理論,十分短視,為害不淺。自力更生才是國家發展的根本道路,大國重器,必須掌握在自己手中。
(本文作者:忘情,“這才是戰爭”加盟作者。未經作者本人及“這才是戰爭”允許,不得轉載,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
編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后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于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于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