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4日,上海媒體發布消息,上海將放寬應屆生身份認定標準,這一政策被認為將有利于應屆大學生就業。其實,不僅僅是上海,近期來,山東、湖南、貴州、廣西等多個省份人社部門發文,調整應屆生身份的認定標準,明確在省內事業單位招考中,不再審核其是否有工作經歷和繳納社保的情況。
根據上海最新發布的《關于優化調整高校畢業生參加本市招考(聘)工作有關事項的通知》,主要包括三點:
1、上海市事業單位招收應屆高校畢業生的,應向畢業證書落款年度2年內(含畢業當年度)未落實編制內工作的高校畢業生開放,不對其是否有工作經歷、繳納社保作限制;
2、上海市地方國有企業、在滬央企在開展校園招聘時,應結合企業實際,將校招崗位向畢業證書落款年度2年內(含畢業當年度)的高校畢業生開放,不對其是否有工作經歷、繳納社保作限制;
3、報考上海市當年度公務員的應屆高校畢業生,可根據本人基層工作經歷等情況選擇報考相應類別的職位。
其實,早在2020年3月,教育部就發布通知明確:“對離校時未落實工作單位的高校畢業生,可按規定將戶口、檔案在學校保留兩年,并為落實單位的畢業生按應屆畢業生身份及時辦理就業手續。”此后,應屆生身份普遍從“過期不候”的一年調整為兩年,這兩年則為“擇業期”。
放寬應屆生身份認定標準,為應屆生擇到心儀崗位提供了更多機會,便于他們盡快就業。這一政策的出臺,不僅是對廣大畢業生與家長呼聲的積極回應,也是根據新的就業要素與環境的變化,深化就業體制機制改革的一個開始。
應屆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中頗為“吃香”已是不爭的事實。在公務員、事業單位以及國企、世界500強企業和互聯網大廠等的招聘公告中,擁有應屆畢業生身份多為明確的報考條件之一。如2024年公務員國考的招錄計劃中,超過65%的崗位只開放給應屆畢業生。
根據智聯招聘2024年發布的《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顯示,應屆畢業生慢就業的比重已經達到19.1%,去年該占比為18.9%,2022年的數據則是15.9%。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的一項調查顯示,42.8%的受訪大學生表示,延遲畢業就是希望保留應屆生身份。
近年來,我國高校畢業生規模不斷創下新高,如2024年已達到1179萬人,2025屆高校畢業生將繼續走高。當然,對應屆畢業生身份的界定也有不同意見,如有網友支持,應屆生身份應該在全國范圍內取消,否則每個應屆生在選擇職業的時候都會患得患失。
應屆生之所以求職碰壁,主要在于他們處在從校園到職場的過渡階段,本身缺乏職業目標規劃和實踐技能。有觀點指出,與其限制應屆生的身份界定,不如把更多時間用在對學生技能的培養上。
對此,你怎么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