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中日兩國僵持不下,抗戰(zhàn)進入白熱化階段。
為爭取周邊國家的支持,早日結束戰(zhàn)爭。
蔣介石不遠萬里趕赴印度,拜訪甘地。希望他能聲援世界反法西斯聯(lián)盟,一致對抗日寇。
但未料到甘地竟然對中國人民的悲慘遭遇,視而不見,還大放厥詞:
“你獻給日軍2億中國人,讓他們肆意殺害。等日軍殺累了,自然會罷手。”
縱是縱橫政壇多年、掌握生殺大權的蔣介石,聞聽此言,也不予茍同。
他不死心地追問:
“若是易地而處,日寇槍殺印度人民,你也會堅持這種觀點嗎?”
甘地毫不猶豫地說:“當然!”
針對此番言論,蔣介石是否會堅持己見,說服甘地,聲援中國呢?
01話不投機,不歡而散
1942年,抗戰(zhàn)進入白熱化階段。
蔣介石為爭取周邊國家的支持,親自拜訪甘地,希望能得到他的聲援與支持。
但當他趕到印度時,卻遭到了英國政府的阻撓。
一番周旋后,蔣介石才被獲準,會見甘地。
而英國首相丘吉爾在此時突然傳來電報:
你與甘地見面,必會失望而歸。
蔣介石不清楚丘吉爾為何在兩人會見的緊要關頭,發(fā)來這句令人“掃興”的內(nèi)容。
不過,既然來到印度,無論如何,他都要盡全力爭取甘地的支持。
如愿見到甘地后,蔣介石對眼前這位干瘦如柴又精力充沛的印度精神領袖,充滿了好奇。
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才能讓印度人民心甘情愿追隨于他?
蔣介石與他客套幾句后,進入正題:
“我國人民正處于水深火熱之中,我希望您能號召印度人民加入作戰(zhàn)的行列。”
但令蔣介石沒想到的是,甘地在聽完他的請求后,別有深意地看了他一眼,低頭不語。
此舉讓縱橫政壇數(shù)年之久的蔣介石,都感到莫名其妙。
他不明所以,只好又復述了一遍訴求。
直到這時,甘地才開始發(fā)表高見:
“我要是你,絕不會以暴力手段抵抗日本人,而是眼睜睜地看著兩億中國人被日軍殺害。”
此言一出,舉座嘩然。
縱是見多識廣又喜怒不顯的蔣介石,也難得的表情管理失控。
他與隨行人員,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在各自的臉上,看到了不可置信的神情。
確認自己沒有幻聽后,蔣介石一臉詫異,又不甘心地問:
“若是日本人攻打印度,你也會禁止人民參與戰(zhàn)爭,任由日寇在你的國家濫殺無辜,強取豪奪嗎?”
甘地脫口而出,
“當然,我相信等他們殺累了,自然會罷手,而我們也就勝利了。”
這真的是一代精神領袖嗎?為何總是語出驚人,拿國民的生命當兒戲?
蔣介石開始懷疑自己前往印度,聲援甘地出兵的決定是否正確。
而這時,甘地還在喋喋不休,高談闊論:
“日本人妄圖攻占中國,你們何不拱手相迎,讓出領土與人民,用大愛感化侵略者。”
無稽之談!可笑至極!
但凡有血性、有良心的人,都不會白白犧牲同胞的性命。
更何況,日寇所到之處,為非作歹、怙惡不悛。
這樣的人,只有用武力征服,才能以絕后患。
與他們談大愛,絕對是徒廢唇舌。
蔣介石終于意識到自己遠赴重洋來到印度,拜訪甘地,懇求出兵的做法,實屬多此一舉。
面對如惡魔般的侵略者,甘地為何會口出此言,任由敵人對無辜百姓下此狠手?
02反對暴力,和平解放
印度從古至今,都實現(xiàn)嚴格的種姓制度,階級分化,相當嚴重。
而甘地就隸屬于“四大種姓”之首的婆羅門姓,出生即貴族,高高在上,俯視他人。
但他們一家是當?shù)芈暶h播的慈愛之人,在這種家庭長大的他,從小就懷有一顆憐憫之心。
由于當時印度正被英國殖民者所統(tǒng)治,甘地得以接觸到西方的先進思想,并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好奇。
在19歲那年,他終于有機會前往英國留學。
為此不惜放棄高貴又象征著權利的婆羅門身份,也因此邁出了改革人生的關鍵一步。
而甘地選擇就讀法學,旨在追求公平正義。
留學期間,他刻苦鉆研理論知識與法律法規(guī),并以優(yōu)異的成績順利畢業(yè)。
學成歸國,他在孟買一家律師事務所,擔任律師一職。
對法條爛熟于心的他,本想一展抱負,卻由于性格靦腆,不善言辭,搞砸了辛辛苦苦準備已久的案子。
甘地生平第一次嘗到了失敗的滋味。
但他并未垂頭喪氣,而是通過各種方法,試圖提升自己的表達能力。
一次,他因債務糾紛案,前往非洲大陸。
在那里,他見到了不同種族間的矛盾與抗衡。激烈的打斗,讓他感受到仇恨的可怕之處。
作為虔誠的印度教徒,甘地一直信奉人人生而平等。
因此,為減少民族對立,他辭去律師一職,四處游說,反對種族壓迫。
為此,甘地留在南非二十余年,不停演講民權的重要性,招募了眾多信徒跟隨于他。
在此期間,他在印度教非暴力、不殺生思想的基礎上,吸收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的仁愛思想,逐漸形成了非暴力不合作理論。
所謂非暴力不合作理論,實際上就是反對暴力革命,主張以和平方式解決問題。
1895年,甘地盛名歸來。
他在印度四處演講,宣傳此主張,并身體力行。
數(shù)年間,率領印度人民展開非暴力斗爭。
英國殖民者面對一群手無縛雞之力的反抗者,每次都以雷霆手段鎮(zhèn)壓,慘死者不計其數(shù)。
舉國震驚!
而甘地作為領導者,眼睜睜地看著信徒死在屠刀之下,仍堅持以非暴力形式,對抗英國政府。
很多民眾為實現(xiàn)印度獨立,一次又一次地響應他的號召,傾盡全力支持甘地。
罷工罷課,抵制英貨,寧可餓死,也絕不受人施舍。
在印度,苦行之風盛行,忍受饑餓、節(jié)制欲望,對他們來說不成問題。
但由于民眾的集體罷工,導致英國政府在印度無法正常運轉。
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竟然在人民齊心協(xié)力的配合下,實現(xiàn)了印度真正的獨立。
甘地也因此贏得了全體國民的愛戴與尊重,被大家尊稱為“國父”。
為何在非暴力不合作理論的踐行下,印度實現(xiàn)了獨立,而蔣介石卻認為甘地是無稽之談?
03罔顧國情,不切實際
事實上,甘地率領國民以和平方式,消極對抗英國政府,只是印度得以獨立的一小部分原因。
真正讓英國殖民者妥協(xié)的是,一方面,英國政府的實力日漸衰弱,日不落帝國早已名不符實。
二戰(zhàn)時,與德國作戰(zhàn)已讓它自顧不暇,更遑論派駐軍隊占領印度、把控印度。
另一方面,在甘地的背后,有印度軍方的大力支持。
給予英軍大愛的同時,也不忘以暴力手段作威脅。
因此,看似是甘地鼓吹的不合作政策起到了關鍵作用。實際上,借印度軍方之力、英國衰弱之勢,才是印度獨立的真正原因。
而印度和中國所面臨的情況,截然不同。
英國殖民者掌控印度,根本目的在于獲益而非肆意破壞。
更何況,印度本身資源有限,可壓榨的價值,不足以讓英國費盡心思、派駐軍隊來管理。
中國則不然。
我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奇珍異寶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
日本垂涎已久,虎視眈眈,欲占為己有。
而日寇與英軍也截然不同,日本人對中國的侵略,可以說,是以亡國滅種為目的。
占領我國疆域、掠奪我國資源、殘殺我國人民,面對這種赤裸裸地惡行,非暴力不合作理論只會導致我國百姓罔死,助長日寇的囂張氣焰。
1937年,當日寇占領南京后,一場震驚國人、駭人聽聞的屠城事件,有計劃、有預謀地展開。
他們在南京及周邊地區(qū),展開了為期6周地燒殺掠奪、無惡不作的暴行。
無辜百姓無力自保、無處可逃,一夜之間皆化作30萬亡魂。
此事一出,成為中國人心中不可泯滅的永久之痛。
可見,日本對中國而言,是殘害同胞的劊子手、強占國土的侵略者、破壞文明的野蠻人。
而面對這種惡魔,若是強調(diào)用大愛感化,縱容他們的所作所為。
那么,日寇不僅會將侵入中國戰(zhàn)場的100多萬士兵,調(diào)往世界各地,開展侵略行動;
還會把臣服于日軍的中國人組織起來,加入殘害他國百姓、搶占他國領土的行列中。
屆時,日寇會更加毫無底線、肆無忌憚地入侵別國,濫殺無辜。
地獄空蕩蕩,厲鬼在人間。
而甘地的不抵抗政策,無疑就是在縱容惡魔為非作歹,仗勢欺人。
但中國人是有血性、有勇氣、有骨氣的民族,絕不會甘當他國之奴隸,放任日寇之暴行。
與其寄希望于敵人的憐憫之心,不如將獨立之希望肩負在自己的身上。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所以,面對甘地侃侃而談的一番言論,蔣介石才會感到無語,并不歡而散。
而他對甘地的評價也極為中肯:
“彼惟知愛印度有印度,而不知有世界及其他之人類也,可謂忍心極矣。”
結語
宗教的意義,在于棄惡揚善,而非無底線地縱容惡魔燒殺搶掠,為非作歹。
國土遭到侵略、同胞陷入苦難,精神領袖更應該舉起屠刀,沖向敵人。
金剛怒目,所以降伏四魔。
甘地無視生命,罔顧國情,一味強調(diào)非暴力不合作理論,實在有違隨機說法利眾生的真理。
“圣雄”之稱,似乎名不副實。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