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斯特馬克效應,又稱童年熟悉理論:兩個早年共同長大的兒童在成年后不會對彼此產生性吸引力。
這個詞在學術上叫“消極性性銘記”,由芬蘭人類學家愛德華·韋斯特馬克在他的著作《The History of Human Marriage》(人類婚姻史)中提出。
這個效應一開始進化出來是防止物種近親結婚的,簡單來說就是人對一起長大的對象會產生更少的性吸引。
然后這個效應背刺了幾乎所有的青梅竹馬。
在中國的童養媳習俗中,年齡較小的女孩會被帶到家里和未婚夫一起撫養長大。韋斯特馬克的研究發現,童養媳長大后通常很抗拒此類婚姻,就算勉強結婚,他們的婚姻也鮮見美滿,而且女方生育率下降,可能是因為雙方發現彼此沒有性吸引力的緣故。
這個現象被認為是在人類進化中為避免近親性交而發展出來的。
為什么無論姐姐長得多么漂亮,弟弟都不覺得自己的姐姐漂亮呢?
有很多“弟弟”在這個問題的答案里現身說法,曬親身經歷,大致都是在說:你們這些外人只見過我家姐姐美美的樣子,而我從小到大看過她無數丑態,再加上又從小被她欺負,所以姐姐在我這個親弟弟眼里就是丑婆娘、惡婆娘,那當然愛不起來啦。
但我覺得這些都是表面的,弟弟們之所以看不見姐姐的美,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最根本的原因是——
人類有天生的亂倫厭惡。
人類普遍擁有的根本不是亂倫渴望,反而是亂倫厭惡。
就像知乎這個問題里暗指的,兄弟姐妹之間之間是不會在性方面相互吸引的,弟弟當然不會完全看不到姐姐的美,但是弟弟不會看見姐姐作為一個異性的、散發性吸引力的那種美——他們之間不但不會相互有異性之間的吸引,而且,關于兄弟姐妹之間的那種性聯想其實會讓他們感到極其不舒服,或是極端厭惡。
這其實是一種在自然選擇壓力之下獲得的適應機制,無法避免亂倫的個體更容易產下缺陷更多、生存能力更低的后代,所以擁有“亂倫厭惡”的個體會受到進化機制的青睞,以保證人們與沒有親緣關系的個體結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