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梅,中國十大女杰,時代楷模,“七一勛章”獲得者。
當下模范人物的真實事跡改編成影視作品,這并不討巧,處理不好還可能招致非議。
電影《我本是高山》就是前車之鑒。
但沒想到,劇版能把這題材處理得這么好。
由費振翔執導,宋佳、蘭西雅、都蘭等主演的《山花爛漫時》,于9月10號開播。
共23集全部上線,獲得了豆瓣近6萬多人評分9.1分的佳績。
口碑還在持續發酵中。
劇集以幽默詼諧的方式,帶我們走進張桂梅的精神世界。
時而讓人大笑,時而讓人淚目,看完之后,已經被張桂梅深深折服。
宋佳飾演的張桂梅,你能感受到她撲面而來的真誠熱烈。
劇中的張桂梅是個急性子,快言快語,雷厲風行,同時又非常生動可愛的一個人。
閨蜜方瓊說她是“瘋婆子”,她瘋起來,能把閨蜜一人晾在荒山的茅廁里,騎上不咋會騎的電動車,搖搖晃晃一路趕到輟學女生家里。
谷雨,14歲的年紀,卻有著與年齡不相符的似要絕望認命的神態。
破敗的家,酗酒的父親醉在豬圈里,女孩一人忙活著喂豬食,帶著幾分倔強、幾分麻木。
父親已經拜托媒人給她說親了,谷雨嫁出去,可以給家里換來3萬塊生活費。
谷雨喜歡讀書,成績很好,但生在這樣的家庭,她覺得自己沒得選。
張桂梅火急火燎地趕來,遇到了吹吹打打的提親隊伍。
與領頭的媒婆對峙上了:她才14歲啊,懂不懂婚姻法?做這個媒虧不虧心?
張桂梅有滔天潑辣氣勢,強勁的語言輸出功力,與一張巧嘴混飯吃的媒婆過招,也是絲毫不落下風。
最終張桂梅自掏腰包,拿三萬塊從谷老三那里換來了谷雨的自由。
以后這孩子她管定了,學費她出,生活費她掏,谷雨只管讀書。
張桂梅歪歪斜斜地騎車帶走谷雨的背影,真像個女俠呀。(雖說轉頭就栽稻草堆里了哈哈)
張桂梅有一個筆記本,上面記滿了輟學女孩的名字,家庭情況以及輟學原因。
大山里的女孩千千萬萬,她幫得了谷雨一人,又如何才能幫得了這么多的女孩?
張桂梅由此萌生了創建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的想法。
她多次找教育局局長周善群提出辦校的事,遲遲沒有得到明確回復。
一沒地方,二沒資金。怎么建校?
于是張桂梅開始了她漫漫的“化緣”之路。
為了籌款,張桂梅可謂是煞費苦心,甚至一反自己知識分子的那份清高自矜。
她遇到企業家,耿直人設秒變圓滑入世,聲稱自己最佩服企業家了,“像您這樣的企業家肯定很有社會責任心吧”,順口提及創辦女校的事情,號召對方捐個款。
她帶著自己的夢想走進了人民大會堂,又將這個夢想講給采訪的記者,很快張桂梅的事跡變成了報紙上的鉛字,傳遞到了更多的人手里。
終于有領導被她打動,張桂梅創辦免費女高的事情得到了政府支持,麗江市與華坪縣各拿出100萬,用以建設免費女子高中。
張桂梅開始了她馬不停蹄的建校征程,找地皮建樓、聘教師、招學生,雖然困難重重,但張桂梅有的是決心來完成這一切。
自然張桂梅不是一個人在戰斗,教育局長周善群、副縣長馬永強從一開始因為積習已久難以改變,認為張桂梅辦女校是異想天開,到后來被張桂梅一心做事的精神所帶動,在女校創辦過程中給予了很多的支持。
鐵三角的友誼就是在這個做事情的過程中建立起來了。
張桂梅兩次請吃滑肉,一次是有所求,輟學女孩一邊服務一邊抽空看書,讓馬永強直觀感受到了張桂梅所做之事的意義。
另一次扛著甘蔗,聯絡感情,感念這一路走來,兩位沒少幫了忙,這革命友誼,已經在共同戰線中愈發深厚起來。
聶遠與姜超,演了兩位領導,同時也是本劇中非常了得的喜劇擔當,與張桂梅幾次過招,戲劇性拉滿,又詼諧有趣。
張桂梅遞了辭職信,周善群于心不忍,對著領導馬永強一頓強輸入,馬永強打著官腔“集體決議不能朝令夕改”。
一轉場,馬永強在會議室對著各位投票人:雖說,集體決議不能朝令夕改,但我還是希望大家能重新討論一下這個事情。
接著馬永強對著大家一頓輸出,聽得周善群一愣,心里直嘀咕,記憶力倒真好。馬永強把周善群的話重復說了一遍,原封不動,一字未改。
大山里的女校創辦的過程是艱苦的,劇中并不回避這種苦,但也沒有刻意突顯這種苦,而是以一種輕盈詼諧的方式,細節豐滿地將整個過程落地。
苦中作樂,有苦有甜,雖然條件艱苦、困難重重,但每個人都在積極地面對,大家合力解決問題。
因此整個劇集的基調不是苦情的,相反,它是積極樂觀的,有一種向上的基調。
張桂梅每天早晨五點半拿著個大喇叭在那里喊:“起床了,起床了,姑娘們。”
這個標志性的場景,在劇中多次出現,堪稱經典場面,而且太有喜感了。
女高創辦初期,條件有限,沒有自己的食堂與廁所,只能與隔壁的南中共用。
然而,當女孩子們去打飯時,卻發現食堂里的飯早已經賣光了。
張桂梅找南中校長,校長非但不解決問題,還陰陽女孩子磨嘰,動作慢。
張桂梅校長于是親身試驗,掐著秒表給女中的同學們制定了一個時間方案。
從起床、上廁所、洗漱、吃早飯,這時間精準地控制在十幾分鐘之內。
但同學們在實施的過程中,卻因為一百多號人擠在同一個時間洗漱、上廁所,不得不排隊而消耗了時間。
有一位聰明的學生蔡桂芝提出了“錯峰行動”,讓女生們分時間段、分批次去做這些事情,避免了時間上的撞車而造成的排隊現象。
有張桂梅制定嚴格時間表的把控,加之以“錯峰行動”的有效時間調配,女高的學生開始變得井井有條,相互協作,迅速麻溜地吃上了飽飯。
可見,這些女學生們自身其實是很有創造力的,張桂梅作為老師,先給他們一個方案,后續這些孩子便會自動來優化這個方案,解決了時間沖突與吃飯問題。
女高老師們的教學工作也非常艱苦,總共就那么幾位老師,一名老師兼顧多項職責。
尤其是唯一的一位男教師姚小山,負責護送女同學夜里上廁所,簡直苦不堪言。
有一日,姚小山喝醉了,吐槽張桂梅是張扒皮。
同樣喝醉的張桂梅懟回去:“我是張扒皮,你是雞啊。”
張桂梅還做了一個妖嬈的姿勢,道:“我是孔雀。”
旁邊的谷雨靈魂吐槽:“小聲點,學習呢!”
諸如此類幽默好笑的細節,在劇中有很多,有血有肉,充滿了輕喜質感。
雖然展現大山里赤手空拳辦免費女校的艱苦與不易,但卻以一種輕喜劇的風格,來輕巧落地,自始至終沒有賣慘,而是昂揚著一種樂觀豁達的精神。
這才是張桂梅校長真正的精神面貌。
宋佳接這部戲時曾經非常忐忑,怕自己辜負了張桂梅老師,演不出她的偉大與無私,于是專門去請教了張桂梅。
張桂梅告訴了宋佳兩個字,“信仰”。
張桂梅是一名共產主義戰士,信仰才是她的精神內核。
劇中,年輕老師的課業壓力很重,學校遭遇經濟困境,工資獎金遲遲得不得兌現,有的老師受不了這種苦,離職而去。
最難的時候,女高只剩下6名教師在苦苦支撐。
張桂梅翻檔案,發現這6名教師都是黨員,于是開了一個會。
會上,張桂梅對老師們說,戰時只要還有一名黨員,陣地就不會丟,我們有6位黨員,這塊陣地丟不了!
張桂梅帶著教師集體宣讀入黨宣誓詞那段,熱淚盈眶,這里處理得沒有一絲煽情,全是水到渠成,讓人內心深受震動。
這就是信仰的力量吧。
宋佳沒有辜負張桂梅,這一段非常直觀地讓人感受到一名共產黨員的信仰與熱忱。
劇中坦坦蕩蕩地展現出了許多紅色元素。
比如,大大的黨徽特寫。
升旗儀式上,升國旗,奏國歌。
張桂梅多次唱紅梅贊。
張桂梅對女高學生進行紅色教育,播放紅色經典電影,唱紅歌,舉辦毛澤東詩詞大賽。
就連劇名《山花爛漫時》,也是取自毛澤東的詞《卜算子·詠梅》: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
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
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對于張桂梅的信仰與辦學的信念,劇中又有著非常生動的細節呈現。
在辦學最難的那段時間,學校賬上已經沒錢了,老師紛紛離職,辦公室主任外出招聘,電費沒有交,學校斷電了。
張桂梅外出籌錢,成效甚微,夜里回來,見學校黑乎乎一片,心想完了,這下估計辦不下去了,結果走近一看,每個房間里都有燭光。
當時她心里豁然亮堂起來,想起了毛主席的那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除了堅定的信仰,張桂梅如此執著地救助大山里的女孩子們,為她們爭取一個免費的讀書機會而奮斗,其實還有著基于她個體生命體驗的非常感性的情感動機與認知,推動著她義無反顧地投入到這項事業當中。
這與張桂梅的個人經歷有關,她曾經有過一段幸福的婚姻,丈夫去世后,她一個人來到了華坪教書,全年無休地工作,積勞成疾,在某一天突然病倒了。
她體內有一個兩公斤的瘤子,需要立即做手術切除,是當地的婦女主任幫她籌款,交上了手術費。
還有一個當地婦女,翻山越嶺來看她,給她帶來了山里的滋補藥材,為了給她捐5塊錢,把路費掏了出來,自己徒步走回大山。
張桂梅覺得自己的命是華坪縣人民救的,因此特別執著地想為這里的人們做點事情。
張桂梅在大山里來來回回走了有近12萬公里,做家訪,挨個說服輟學的女孩們去讀高中。
她是發自內心地愛著這些女孩們,從無到有地以一己之力撬動了巨大的社會資源,建立了第一所免費的女子高中,就是為了給這些大山里的女孩們一個讀書改命的機會。
張桂梅在與周善群的一次夜談中提到,她小時候在東北曾經遭遇過一次水災,當時有一個女干部來救她們,女干部穿著白襯衫,衣服都被打濕了,但臉上依然干凈閃亮,讓她深受感動。
“我看著她那張干干凈凈的臉,雨水把白襯衫給打濕了,但是那個袖口還是高高地挽起,一點狼狽的樣子都沒有,還是那樣生機勃勃。當時我腦海里就有一個念頭,女孩子是多么美好的生命,就應該一塵不染地漂亮,哪怕是深陷在淤泥里,也應該是閃閃發光的。”
這一段充滿感性又特別美好的訴說,讓我們更接近了這個人物的內心世界,那里既有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又流動著充盈而豐沛的情感。
她看不得女孩子一輩子困在大山里受苦,所以拼盡全力為她們爭取一個走出大山去看外面世界的機會。
由于大山里重男輕女的思想嚴重,女孩子生來就得不到重視,十幾歲輟學被嫁出去,年紀不大就已經是幾個孩子的母親了,一生勞累辛酸,困在大山里。
積習已久,這些女孩子中有很多對自身命運渾然不覺,像谷雨這樣的女孩,也曾準備接受自己被換幾萬彩禮錢的命運。
是張桂梅讓她們看到了另一條出路,她創辦女高,不僅讓她們獲得讀書受教育的機會,更重要的是,她在培養大山女孩普遍較低的自尊自愛水平。
看一下華坪女高那著名的宣誓詞:“我生來就是高山而不是溪流,我欲于群山之巔俯視平庸的溝壑。我生來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偉人之肩藐視卑微的懦夫!”
聽了讓人胸懷激蕩,這是何等的氣度與胸襟!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宣誓詞?
張桂梅可謂是用心良苦,除了讓女孩子獲得了通過高考翻身的機會,她做的更深入的事情是,把這股子“我本是高山”的精神,通過一遍遍的宣誓焊在了女孩子們的內心,讓她們生長出了精神的脊梁。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身為女性,亦當如是。
雖以瘦弱之軀,疾病纏身,張桂梅卻做成了旁人眼中“異想天開”的事業——創辦了全國第一所免費女子高中,把2000多名大山的女孩子們送進了大學。
她切切實實地改變了這些女孩子的命運。
記者采訪時把她的學生們稱作“貧困生”,張桂梅糾正了他:“貧窮也是一種隱私,我們不說貧困生,我們說‘大山里的女孩’。”
張桂梅愛護這些孩子們的心思是有多么的細膩深切。
2020年的那個秋天,張桂梅聽說了“秋天的第一杯奶茶”這個網絡熱梗,出手便給全校四百多名師生送了人手一杯奶茶。
奶茶送到時,全校都沸騰了。
別人有的,她的女孩子們也要有。
張桂梅說,希望她們以后走在大街上,能想喝什么就點什么。
能做出這等浪漫之舉的張桂梅,她的內心不會是苦的,她是如此溫柔、細膩、真心地呵護著她的女孩們。
她在竭盡所能地“富養”著這些女孩們,無論是在物質層面,還是在精神層面,培養她們成為內心富足的人。
無兒無女,無房無產,張桂梅的心中卻有大愛,她的愛得以惠及大山里數以千計乃至將來數以萬計的女孩們。
以她為核心而開創的“女高精神”,將在她的學生們這里得以薪火傳承,并感召到更多的人。
《山花爛漫時》是個良心劇組,不但劇集制作精良,而且很有社會責任感,說捐款就真的捐。
劇組為華坪縣捐款600萬,宋佳個人捐款100萬,真正被張桂梅的精神所感召,為偏遠地區的教育事業做貢獻。
宋佳在社交平臺放出了她與張桂梅老師的合影,兩個人手挽著手,捂嘴偷笑,背后是華坪女高學校的墻壁上大紅的“自強”兩個字。
感謝宋佳,塑造了一個有血有肉、生動鮮活接地氣的張桂梅,她的信仰、她的善舉、她的笑與淚,在太陽底下閃閃發光。
感謝這個時代有張桂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